发布时间:2014-07-28 10:26 原文链接: 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天文学发展主要障碍

  “天文学人才现在依然非常缺乏,每年天文台和各天文馆都招不够人!”在日前举办的国际天文馆学会大会上,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向记者直言。在一系列天文工程和探空计划如火如荼推进的当下,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天文学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专业科研与科普人才的双短缺

  “当下天文学人才的匮乏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天文学专业科研机构的后备人才不足,二是天文学科普人才的严重缺乏。而后者更容易被忽视。”朱进说。

  随着郭守敬望远镜、500米射电望远镜FAST等大科学装置的大规模建设和深空探测工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天文学发展的人才需求旺盛,而科研人才的缺乏也更加凸显出来。

  “每年天文台等科研机构专门到我们这里要人,人才还是供不应求。”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主任的陈黎教授表示,“我们每年招考的天文学本科生才20多个人,硕士和博士的数量也不多,这已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

  面对科研人才培养滞后的问题,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暗能量团组首席研究员陈学雷坦言:“很多天文仪器做出来以后反而没有充分的人去做这方面的研究,人才缺乏是行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天文科普教育在中小学中的推广,天文学教师的短缺则更为明显。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天文教育推广较为深入的北京市西城区,全区也只拥有两名具有天文专业背景的老师,绝大部分天文课老师由地理或物理老师兼任,在个别学校,天文课程甚至由英语老师教授。

  此外,朱进也表示,作为科普的主力,国内许多科技馆也存在旺盛的人才需求,“包括我们北京天文馆,这几年出现退休高峰,但想招收天文专业毕业的人才却很困难。”

  存在误解,天文学教育遇“冷”

  “天文学人才不足,其实还是天文学教育发展不够。”陈黎向记者表示,近五年来,全国天文学专业从4所发展到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等9所高校,但每年全国招生总数也只有200人左右。

  招生稀少,志愿填报同样遇冷。陈黎介绍,天文学在学校里录取线普遍相对偏低,而录取考生中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是从小对天文学感兴趣,以第一志愿填报的。剩下的全部靠外专业调剂。因此,在大学期间,就有一些学生选择转系;等到毕业时,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转行去了其他行业。

  “这与国外综合性大学普遍设有天文学专业、天文学人才相对充足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朱进说,“历史原因肯定是有的,但整个社会对于天文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了解则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事实上,天文并不比其他任何专业更难找工作,在这点上,许多家长和学生存在误解。”朱进表示,“许多人认为天文是一个离国计民生较远的学科,在现实考量下就会选择法律、金融等热门学科,这样功利的选择,对天文学乃至整个基础学科都是巨大的打击。”

  陈黎介绍,在“数理化天地生”传统六大基础学科中,天文学是目前唯一没有被列入我国中小学正式课程的学科。“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这样的升学考试具有‘指挥棒’作用,如果天文学没有在这些必考科目内,那么在紧张的升学压力面前,学生只在自然或是地理课程里接触少量的天文学知识,他们对天文这门学科缺乏了解和兴趣,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认识很多喜欢天文的孩子,但他们的喜欢是朦胧而自发的,如果他们的兴趣得不到专业老师的指导,又无法获得家长和学校的支持,这些孩子未来在天文学方面的发展很可能就被扼杀了,这对天文学发展和孩子本身都是一种损失。”朱进感慨地说。

  加强天文学科普教育势在必行

  近五年来,国内多家高校开始复建或新建天文学专业。陈黎认为,目前这样的体量依然不够,“面对大科学装置和空间天文这一领域急剧增加的需求,各家历史悠久、师资相对好的天文系或天文专业招生体量应当继续增加”。

  此外,高校开设天文学专业需要大规模的观测设备和硬件设施,这些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她建议,要拓展天文学教育规模,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同样重要。

  “但是,光是高校教育资源拓展了,家长和学生依然不愿意报考的话,这一切就失去了意义。”陈黎表示,“推广天文学科普,提高社会对天文学的认识是破题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孙小淳对此表示认同:“天文学应当成为社会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它在回答人类最基本的问题,能够成为提高公众科学意识、向学生介绍科学概念和科学思维过程的最好工具。”

  朱进认为,鼓励全国的中小学开设天文课,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天文兴趣,“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天文人才需求不足的问题,对于培养中国孩子的创新思维也大有裨益”。

  “我们的天文教育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拥有全国统一的体系来推动科普教育,这其实是中国在天文教育领域的一个明显优势。”朱进表示。

  “并非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天文专业的学生,但每一个人都从学生时代开始了解天文却是非常必要的。”朱进说,天文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它能够让人把目光投向宇宙,看得更远,它能给孩子更多的启发和好奇心,这种培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下而言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相关文章

中国量子计算人才比亿万富翁还少!郭光灿院士发声

“我老是想不通,为什么很多年轻的理工科好苗子上了名校后就不再搞物理研究了?”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在与《中国科学报》的“世界量子日”对话活动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郭光灿院士。......

姚春梅:建强现代产业学院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校是优势创新人才汇集地、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科技创新成果集聚地,要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关键引擎作用,......

科学家发现高效提取宇宙学信息新途径

4月1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以下简称国家天文台)星系巡天宇宙学科研团组与国际同行合作在《通讯物理》上发表了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发展了一套新方法,实现从星系两点关联函数中提取多点关联函数,为下一代......

张荣院士:把破“五唯”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突破口

教师选了一篇影响因子高的论文作为代表作。它真的能被称为“代表作”吗?多人发表一篇论文,谁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权重是多少,把科研中的合作关系变为了竞争关系,该怎么破?有“帽子”人才与无“帽子”人才共同......

星语大模型接入Mini“司天”望远镜阵列

4月1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人工智能工作组发布新一代天文大模型——“星语3.0”。“星语3.0”基于阿里云通义千问开源模型打造,目前已成功接入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望远镜阵列--Mini“司天”。这......

政校企院共建,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

4月11日,由政校企院四方共建的“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正式获批成立,揭牌仪式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据介绍,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采取“1+N”政校企院共建模式,以电子科技大学为牵头单位,四川省教育厅、经济和......

山科大探索工科人才培养:让学生去生产一线“读研”

清晨,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胜利煤矿的员工宿舍,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李鑫鹏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做准备,赶在8点前下煤井安装监测仪器。四个半月前,李鑫鹏加入学校“惟真之光”工程师小队......

选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新星计划30年硕果累累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以下简称新星计划)是1993年经市政府批准设立,以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骨干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30年来,已选拔培养30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

百名院士进百校讲科普照亮青少年前行之路

湖北2024科普迎新春暨“百名院士进百校讲科普”首场报告会12日在武汉启幕,来自武汉经开外国语学校、黄冈市金铺中学、鄂州市实验小学、恩施市杉木坝村小学的2000余名师生代表,线上线下共享科普盛宴。据介......

《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等5项智库成果发布

近日,2023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以下简称“论坛”)在广州举办。中国科协老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齐让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