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05 08:48 原文链接: 土壤遭农药污染微生物来“对付”

微生物修复最具潜力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使用的化学农药量超过130万吨,平均每亩施用931.3克,比发达国家高一倍,且由于施药技术落后,农药利用率仅为20%~30%左右,70%~80%农药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土壤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污染严重。

据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及全国各地的环境监测站的检测数据表明,全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约1600万公顷,达到我国可耕地的10%以上。绿色和平组织2009年检测结果表明我国90%农产品检出农药残留,66%的样品残留着至少5种以上不同的农药,沃尔玛超市一颗草莓身上竟含有13种农药残留。2010年春节期间发生的海南毒豇豆事件和2010年4月份发生的青岛毒韭菜事件就是有机磷农药污染导致的。

由此可见,我国农田生态环境农药残留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而且,农药残留是一种面源污染,浓度低、范围广,采用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难度大、成本高,并且还有二次污染。

微生物修复技术被公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修复技术,在解决农药面源污染问题、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微生物由于其种类繁多,代谢类型极为丰富,能够将污染物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水、无机化合物等对环境及人体无害的物质。此外,微生物降解农药具有底物专一性,只能降解一种或一类结构相似的农药,对于复合农药污染的修复成本则会增加。另一方面,降解菌剂产品货架期的延长、田间降解修复效果稳定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解密两大技术

微生物修复农药污染土壤主要运用的是两种技术,一是生物修复技术,二是生物激励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投加外来菌种的生物强化和利用现场原有菌种的生物激励两种技术。

生物激励技术由于使用的是污染现场原有菌种,不存在由于外来微生物投加造成的污染问题,已经在美国、日本等国得到工程应用。然而,生物激励可能会由于污染场地原本没有降解性菌株或降解菌株降解效率低等原因而出现修复效果差、时间长等缺点。

生物强化是通过投加大量的高效降解菌株,并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优势菌群,从而达到快速修复污染的效果,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应用。然而,生物强化也可能由于外源接种的微生物竞争不过土著微生物或受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而出现修复效果不稳定等问题。

当前,关于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主要研究重点也集中在生物强化和生物激励两个方面,将两种技术相结合可以优势互补,可能取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微生物对农药污染的修复效果依赖于菌株的降解能力,也同样依赖于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以及细菌与土著微生物之间的竞争能力等因素。

农药污染的生物修复影响因素还包括农药污染物自身特性、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结构以及各种环境因子等。农药结构不同、理化性质不同,其生物可降解性也不同。

此外,农药污染物在土壤等环境中的分布特性和初始浓度等因素也是影响其生物降解特性的主要因子。低水溶性物质易形成独立的非水相,极易吸附到土壤等固相中,降低了其生物可利用性。选择最佳的环境条件是决定微生物修复技术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也是人们在农药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研究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生物修复过程中补充电子供体和受体也可以提高修复效果,如土壤耕耘、直接充氧或注入双氧水以释放游离氧作为土壤中微生物氧化的电子受体。在缺氧的条件下,可以投加硝酸盐和碳酸盐作为替代的电子受体,比氧更有效地提高降解菌的生物活性。

建立菌株种质资源库

生物修复的前提基础是具有高效降解污染物的菌株资源,这也是生物修复技术产品的核心,南京农业大学当前建立了目前我国农药微生物降解最大的菌株种质资源库。

南京农业大学建立的种质资源库中农药降解菌株能降解的农药种类基本上涵盖了我国市场上常见的农药品种。这些性能优良的专利菌株为我国农田生境化学农药残留污染生物修复产品研发提供了菌株基础,也为农药降解的机理研究提供菌株资源。

南京农业大学从全国各地采集的几千个样本中,通过常规的三角瓶驯化、活性污泥法、土壤回流法等方法进行富集驯化,还采用改进的梯度稀释接种、抗性压力、模拟生态等方法,分离筛选获得了500多株高效降解化学农药的微生物菌株,建立了品种齐全的农药降解菌种质资源库并形成一套系统的菌株保存、活化、检验、复壮工艺。

相关文章

科学家“复活”石器时代分子,展现古代微生物多样性

古代基因组重建和生物技术的突破正在揭示旧石器时代微生物丰富的分子秘密。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中,德国莱布尼茨天然产物研究和感染生物学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以及美国哈佛大学领......

基因编辑要放开了?农业部发布重磅消息

4月28日,从农业部官网获悉,中国第一个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落地,有效期为5年。同日,农业部发布《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该细则的发布将极大的加速基因组编辑育种的落地,具体如下:此外,农业农村部......

聚焦四类科技问题推动科技援疆

为推动新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引领带动全国农业科技力量,在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防控外来生物入侵、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强化绿色发展技术供给等四方面加快科技创新。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

湖南益阳稻田见闻:农人闲智慧机械插秧忙

片的稻田中,农人手拿成捆的秧苗,躬着身子将秧苗整齐有序地插入水田……春耕正当时,这样的场景在稻田里随处可见。但在湖南益阳的稻田里,《中国科学报》记者看到一番新景象。启动、前进、升降、插秧、转弯……4月......

开发出非标记液滴单细胞微生物生长表型筛选技术

微生物生长表型筛选是工业育种、酶定向进化和合成生物学等领域面临的限速步骤。精准的单细胞精度生长表型测量是突破上述瓶颈的关键。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开发了低成本、非标记的微型......

跨部门协同:挖掘农业生产力布局的潜力

两年前在黑龙江调研的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博士朱安丰发现,部分农户有种植小麦的愿望。然而东北三省如今的小麦种植面积不足10万公顷。农业农村部原部长韩长赋卸任后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授通识核心课程《大国三农》,其......

《农药制造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国家标准首次发布

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品种繁多,组成和结构复杂,农药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浓度高、种类多、危害大。有效防治农药制造工业污染事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粮食安全。日前,生态环境部批准发布了国家生态环......

浙江省“送农业科技下乡助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启动仪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近日,浙江省“送农业科技下乡助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启动仪式暨宁波市春耕备耕现场会在余姚市黄家埠镇上塘村举行,吹响了今年备春耕生产的“集结号”。活动现场设置了农业科技咨询等......

世界水日,专家聚首中国农大研讨“水”

3月22日,恰逢第31届“世界水日”。由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主办的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智慧水利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10位院士齐聚中国农......

科学家揭示奶牛瘤胃微生物降解柑橘提取物规律

北京农学院动物营养与畜产品开发创新团队揭示了奶牛瘤胃微生物对柑橘提取物的短期定植规律,探索了柑橘提取物在瘤胃内的降解机制。近日,相关研究以《柑橘皮在瘤胃发酵过程中定植菌群的动态变化特征》为题,发表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