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20 11:47 原文链接: 物理所等三位科研人员访问合肥研究院

   8月1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研究员、北京大学齐利民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学曲良体教授应邀访问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并先后做了三场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叶长辉研究员、李越研究员主持。

  白雪冬研究员做了题为“高分辨纳米表征与器件机理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在材料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利用透射电镜中的扫描探针技术,在表征原子结构的同时,原位测量材料的性质,直接获得性质——结构的对应关系。该技术也是一种实现纳米操纵和定量纳米表征的有效途径。报告以对纳米材料的微纳操纵与光电性质、锂离子、银离子、氧离子的电迁移的原位高分辨透射电镜研究为例,重点介绍了透射电镜中扫描探针技术的搭建及其在纳米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中科院物理所在原子尺度上研究纳米材料物理性质的结果。

  齐利民教授的报告以“无极微纳结构的胶体化学法合成与组装”为题,重点介绍了其在具有特定形貌和构造的胶体粒子以及图案化纳米阵列结构的可控合成、组装及性能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一些进展。他主要阐述了以下三方面内容:基于表面活性剂和特殊溶剂的纳米结构合成,包括特殊形貌的金和二氧化钛纳米结构;基于反应性模板的纳米结构合成,得到了各种维度的纳米晶;基于单层胶体晶体模板的纳米阵列结构的制备与组装。此外,对所得到的材料在催化、SERS、生物传感及锂离子电池等方面的应用做了初步探讨。

  曲良体教授在报告“石墨烯的结构调控、功能组装与应用”中,介绍了其小组在对各个维度的石墨烯基材料进行组装、功能化及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通过对石墨烯进行剪裁、组装,以模板法和自组装的方式实现了从零维量子点到一维纳米管、微纤维,二维石墨烯和三维石墨烯网络的构建,并将其与其它功能体复合,制备得到了多种维度的石墨烯功能材料,利用这些材料的独特性能,将其应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催化、光催化等方面,表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

  报告结束后,参会师生就有关问题与白雪冬研究员、齐利民教授、曲良体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报告人简介】

  白雪冬,1968年出生,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9年在中科院金属所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做访问学者,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在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做访问研究员。在纳米材料(碳、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等)操作与性质-结构高分辨表征、离子传输及其相关的阻变存储器和锂离子电池等器件机理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已在Nature及其子刊PRL、JACS、Adv. Mater.、Nano Lett.等期刊上合作发表论文110余篇,累计他引5500多次,论文被引用的H-因子是39,已授权发明专利7项。在MRS、AVS等重要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10余次。2008年获得北京市科技一等奖,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13年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目前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项目。

   齐利民,1969年1月生,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1990、1993、1998年分别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 2000年在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回北京大学任教。主要从事有关胶体与界面化学、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仿生材料化学、能源材料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在无机微纳结构的胶体化学法控制合成与组装以及生物与仿生矿化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迄今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 Ed.、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Nano Today 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30余篇,累计被引用逾8000次(其中26篇论文均被SCI引用100次以上),H因子为53。200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同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4年获第九届霍英东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2006年获北京市“五四”奖章。现为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和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理事,《科学通报》和《中国化学》杂志编委,国际刊物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和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顾问编委。

  曲良体,2004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具有碳–碳共轭结构的纳微米材料研究,涉及碳纳米管、石墨烯、导电高分子等的可控制备、功能化修饰及其应用研究。在Science,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Nano Lett.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10多篇。受邀请在Energy Environ. Sci.等撰写5篇综述论文,英文专著6章,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8项。1篇论文荣获2012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获得荣誉还包括2007年SAMPE 国际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2009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及第13届“霍英东基金”,201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课题、军口预研项目等多项。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等。

白雪冬研究员作报告

相关文章

2023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大项目领域建议征集开启

关于征集2023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大项目领域建议的通知根据科学基金深化改革要求,为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立项机制,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关管理办法的规定,面向科技界征集重大项目领域建议......

深海稀土元素富集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教授级高工何高文团队揭示了深海沉积物中磷酸盐组分对稀土元素的超常富集机制,并证实稀土富集主要在海水-沉积物界面附近完成。相关研究发表于GeochimicaE......

脂质纳米颗粒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前言在过去的十年中,肿瘤免疫疗法得到蓬勃发展,包括免疫刺激小分子、靶向免疫细胞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s)的自体T细胞或自然杀伤(NK)细胞以及表达肿瘤抗原或CARs的m......

广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纳米产业技术大赛决赛举行

大赛启动现场。朱汉斌摄比赛现场。主办方供图颁奖现场。主办方供图9月6日,在广州市科技局的指导下,由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纳院)主办,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承办的2022年广......

为超细晶金属材料的制备提供新途径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杨柯团队长期从事新型医用金属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近期,团队成员任玲、王海等人通过“双相壳层包裹超细等轴晶”的显微组织设计思想,获得了性能优异和热稳定性高的超细晶含铜钛合金。......

为超细晶金属材料的制备提供新途径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杨柯团队长期从事新型医用金属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近期,团队成员任玲、王海等人通过“双相壳层包裹超细等轴晶”的显微组织设计思想,获得了性能优异和热稳定性高的超细晶含铜钛合金。......

我科学家向高压材料实际应用迈出关键一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27.shtm 本报北京8月17日电(记者袁于飞)近日,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曾桥石研究员......

新研究为碳/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设计提供支撑

近日,安徽工业大学先进金属材料绿色制备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国际权威期刊《腐蚀科学》(CorrosionScience)上发表了稀土纳米线改性碳/碳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校材料学院教授邓海亮......

研究生研发新方法,数分钟筛选99%高性能材料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碳捕获性能的端到端的人工智能预测方法”一文被选作《化学信息与建模杂志》封面文章万夕里课题组供图怎样在数分钟内完成对数十万材料的性能预测,从而寻找出具有优质性能的碳......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2022年会士正式候选人是这四位

根据《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评选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经过广泛征集会士候选人提名、初审、评审委员会评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初步遴选出4名2022年度学会会士正式候选人。现将正式会士候选人名单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