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26 01:20 原文链接: 科技界期待“率先行动”领跑科技体制改革

   近日,中科院启动“率先行动”计划,正式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重点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调整优化科研布局、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科技智库体制机制、全面扩大开放合作等5个方面的改革方案,引发科技界的关注。

  多名长期关心中科院和中国科技发展的科技界人士表示,“率先行动”计划遵循科技创新自身规律,顺应科技发展趋势。他们期待中科院的此番改革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成功经验。

  分类管理顺应科技发展趋势

  在中科院公布的“率先行动”计划中,研究所分类改革备受瞩目。中科院将对现有研究机构进行分类,形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研究院,面向基础科学前沿的卓越创新中心,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大科学研究中心及具有鲜明特色学科的特色研究所等四类研究机构。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认为,研究机构分类改革的核心在于分类定位,旨在推动研究所进一步明确定位。“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定位清晰,构建区别化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无疑切中了问题的关键。”他说。

  李象益看到,事实上,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已经在区别管理基础和应用研究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分类管理的研究项目非常具有生命力。”李象益强调。

  多年来专注中科院发展报道的《科技日报》资深记者李大庆认为:“这样的分类管理无疑顺应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在他看来,随着科技发展,科学研究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已经存在许多种类型的科学研究。从前仅按照学科一个维度来划分和管理科学研究已经显得有些落伍了。所以,管理科学研究的新思路,一定要遵循科学研究本身的规律。比如,针对基础和应用的科研管理不能再一刀切。

  同时,现代科技发展新趋势显示,有影响的重大发现大都是学科交叉的产物。早在十多年前,中科院原院长周光召就曾撰文指出,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中,分别来自生物、物理和化学专业。因此,学科交叉能产生重大科研成果。

  “中国的科技将来要产生一批重大成果,要以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极力推进跨学科的联合与协作攻关能力。”李大庆表示,“‘率先行动’计划中对研究所的分类改革,让我们看到了中科院在多维度、跨学科管理科学研究上的试水,这将推动中国科技界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期待理顺关系

  改革,意味着利益重新分配,必当面临重重困难。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此前曾表示,如何建立有效促进跨所跨学科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如何提高投入产出效益,研究所人员如何明确认识新的定位和角色等,都是改革即将面临的“硬骨头”。

  对此,李大庆认为,如何理顺现有研究所与新的四类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克服研究所的本位主义,将是此次改革的挑战之一。

  “比如,以前搞交叉合作时,有的研究所就有人讲,你一个研究员,占着所里的创新岗位,拿着所里的工资,却不为所里工作,整天干着外单位的任务,所里为什么养着你?”李大庆以自己的亲身采访经历举例。

  他认为,这种观念说到底,就是屁股坐在哪儿,就得为哪儿服务。将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还需要为破解类似的问题设计配套的措施。

  同时,“产学研”之间的关系也受到科技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李象益指出:“过去有很多研究院所的生存和发展并没有从国家‘断奶’,市场和社会需求发挥不了导向作用。”他期待,中科院在此次改革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制度设计逐步细化落实,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里,面向市场的研究院所应当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一些本应面向市场的应用科学类研究,要坚决地推向市场、参与竞争。”李象益强调。

  此外,作为一名科普专家,李象益仍然关注科普与科研的关系。他期待,《“率先行动”计划》在扩大开放合作、提升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方面的举措,能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探索宇宙中的地外文明是一项大型科普探索活动,需要相关科技资源和设施的投入与资源共享。如果能将科研和教育相结合,人们就不仅仅是科普内容的消费者,而是成为科普内容的创作者。”李象益说。

  在他看来,中科院具有丰富的科普资源,只要解决开放共享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中科院会在科普教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针对引进人才实际问题

  在美国Roskamp研究所脑疾病高级治疗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申勇看来,《“率先行动”计划》对人才制度的改革令人期待。

  《“率先行动”计划》提出要适应新的形势,统筹考虑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系统整合我院现行各类人才计划,对“百人计划”重新定位和调整,实施“新百人计划”,更好地发挥其在创新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申勇认为,此次改革将对科技帅才、技术英才和青年俊才的引进培养进行重点支持。

  “无论入选哪类人才计划,科研人员回国大都是想为国家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作为2008年长江学者、2013年“千人计划”的入选者,申勇这样陈述自己回国的目的。因此,他认为,人才被引进后,应该从政策上重视,给予这些人才良好的科研条件。

  不过,在“新百人计划”细则出炉前,科技界人士纷纷表示,《“率先行动”计划》提出人才计划的调整,无疑是超前的一步,还需要进一步的配套政策来落实。

  对于配套措施,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员呼吁从科研启动经费开始支持引进人才回国工作。“现在给予回来的人才只有安家费,没有科研启动资金,将来希望能有一笔专门的科研经费提供给这些引进人才,让他们回国能真正安心做科研,不为生存而发愁。”他说。

  中科院外籍院士毛河光于2012年回国并入选中组部“顶尖千人计划”。他评价,“率先行动”是中科院发展历史中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而由他领衔的中国高压先进科研中心(HPSTAR)的未来规划,则与这份行动计划提出的若干举措和方向不谋而合。

  “HPSTAR对一些不符合各项引进计划年龄、出国年限等硬性标准的优秀人才,给予他们同等待遇。给所有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沉浸于科研。”毛河光欣喜地看到,《“率先行动”计划》已经开始对更好地引进优秀人才进行规划。

  “领先的科学研究一定要国际化,科学本身没有国界。”毛河光强调。

  机构分类、科研布局、人才制度、智库建设和开放合作,《“率先行动”计划》改革的内容,均是科技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采访中,多名科技界人士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期待中科院这个“火车头”领跑改革,为全国科技体制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提供成功的经验。

相关文章

事关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新政来了

近日,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人事管理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透露了山西省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中实行的大刀阔斧的人事制度改革。其中包括诸多重量级......

自然指数年度榜单:第一科研机构的产出竟是哈佛的两倍

•中国自2015至2019年科研产出增长最快,但美国仍占据高质量研究最大生产国的地位。•在全球科研机构排名中,中科院继续位列第一,哈佛第二,中国科大、北大跻身前十,日本东京大学被挤出前十。•中国包揽全......

中科院搭建新冠肺炎文献共享平台

疫情当前,人类是命运共同体。记者3月31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为促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攻关的国际交流和文献共享,中科院在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向全世界共享数据的基础上,又搭建了......

中科院空天院遥感监测沙漠蝗虫灾情支撑动态预警防控

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获悉,针对当前备受关注的沙漠蝗虫席卷非洲之角和西南亚各国灾情,该院科研团队利用卫星遥感及相关数据,对沙漠蝗虫灾情开展大面积动态监测预警,为中国防控......

抗疫现场闪现“国科”身影中科院企业科技支撑疫情防控

“需要大量计算资源!”1月24日除夕之夜,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罗海彬提出了紧急需求,中科曙光的工程师火速响应,组建了应急工作组,不眠不休协调计算资源,帮助该团队开展药物筛选作业。这是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

2018武汉冠状病毒?中科院:非同一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有网友翻出2018年“科学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旧闻,怀疑“是否两年前就已发现如今正在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记者今天向中科院求证,该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称2018年报道的......

中科院CAStem细胞药物治疗新冠肺炎已向药监局应急审批!

摘要:科技部王志刚部长一行实地调研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听取周琪院士就CAStem细胞药物治疗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汇报,并与专家进行了座谈交流。该研究任务属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

审计局在中科院召开审计见面会

1月20日,审计署科学技术审计局在中国科学院召开审计见面会,局长丁仁立宣读审计通知书。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出席会议并讲话。丁仁立首先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他强调,新......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举措汇总

自然科学基金委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

推进改革,更好发挥环评和排污许可制度作用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遵循“管发展管环保、管环保促发展”的原则,以环评制度改革和“三线一单”制度落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抓手,强化污染源管理,守住环境质量和环境风险底线。推进环评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