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01 16:03 原文链接: 植物感光的“眼睛”:或可人工操纵

  维斯特拉认为,植物光敏色素控制技术将给农业带来巨大改变,其最大的推动作用是让农民能以更高的密度进行栽植,在既定范围内生产出更多的作物,从而节省空间和其他资源。

  想在院子一小块地里种出高产的玉米?想在腊月里开出美丽的月季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理查德·维斯特拉(Richard Vierstra)多年来一直在钻研的技术,将让这些梦想很快成为现实。

  近日,这位遗传学教授的实验室里又有新消息传出,有望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新的发现表明,植物借以感受光线的“眼睛”——光敏色素,有可能被人工操纵,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欺骗”树荫下的植物,让它们以为是在太阳底下。

  维斯特拉研究小组在近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首次揭示出植物光敏色素的结构。植物光敏色素是一种探测光线的重要分子,它告诉植物什么时候发芽、生长、制造养分、开花,甚至凋萎。这种光敏色素是一种光线传感器,就像眼睛一样。它将阳光转化成化学信号,从而决定植物的生长。通过操纵光敏色素,研究小组可以改变一切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条件。实验结果在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召开的年会上进行了宣读。

  “分子告诉植物什么时候开花。”维斯特拉说,“植物利用分子来感知是否被树荫遮住;植物利用光敏色素来产生色彩视觉——感知是否处在另一些植物的周围。”

  在此前的研究中,维斯特拉确定了感光细菌体内一种类似的光敏色素的结构。这项发现引导他进入植物领域。他已经在相关技术上获得好几项专利,并且正在考虑将研究商业化。确定植物光敏色素的三维结构,将极大地推动技术进步。

  维斯特拉说,这一发现对于农业最重要的推动作用之一,是让农民能以更高的密度进行栽植,在既定范围内生产出更多的作物,从而节省空间和其他资源。

  目前,栽植作物时,植物之间的相对距离受到一定的限制。密度过高时,植物的叶片相互遮挡,不能充分接受光照。受到遮蔽的植物为了争取更多的阳光,就会向上生长,将能量用于增长树枝和树干,而不是产生果实和种子。

  这一过程的肇因是光敏色素,它能感知照射在植物上的光线波长。光照充足的植物吸收红光,而光照不足的植物只能接收到剩下的远红光。光敏色素“看到”的光线类型,告诉植物究竟是向外、向上生长,还是开花、结果。光敏色素基于光照条件,在一种活跃状态和不活跃状态中循环。

  “光敏色素在活跃态与不活跃态之间的光转化,可以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变化,因为它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这样才有了我们吃的食物,我们呼吸的氧气。”维斯特拉说。

  维斯特拉研究小组发现,他们可以通过对这种光线传感器进行特定的改变,欺骗它更多地停留在活跃态。维斯特拉表示:“我们可以欺骗光敏色素,让植物以为光照是充足的,哪怕实际并非如此。”

  30年前,当维斯特拉还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时,首次纯化光敏色素蛋白质。现在他的研究又回到了这一领域。维斯特拉希望以研究小组的发现为支架,能提供一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工具包。

  这项工作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的资助。维斯特拉在这项技术上的专利归威斯康星州校友研究基金会所有。

相关文章

有哪些长得很无害,实际有毒的植物?

其实我们身边常见的有毒植物还不少_(:_」∠)_但一般人不会没事cosplay神农尝百草玩,所以大部分情况下,即使我们身边的植物有毒,我们也很少会中毒在我印象中,有听说人吃中毒的植物,包括但不仅限于:......

华南植物园发现光周期调控植物种子大小的普遍性规律

作为自然界中最稳定的环境因子,光周期(Photoperiod)广泛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方面。多年来,人们对光周期影响植物开花以及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其如何影响花后发育尤其是种子发育......

科研人员在湖北竹溪发现两个植物新物种

科研人员在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境内发现两个植物新物种:大果溲疏和洪氏婆婆纳,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国际植物学期刊Phytokey上刊登发表。据悉,研究成果以《虎耳草科溲疏属一新种——大果溲疏》《玄参科婆......

版纳植物园海拔梯度根际微生物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组基于长期监测海拔样地平台(海拔跨度800米至3800米,涵盖中国西南山地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和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通过野外采集和样品测定,......

植物微生物互作对森林磷限制的缓解机制揭晓

近日,《新植物学家》发表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刘玲莉团队的最新研究,他们发现热带森林中植物受到的磷限制通常高于温带森林,但物种之间和站点内差异很大。分布于不同纬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磷限制,......

2.5亿年前化石揭示植物“爱睡觉”的原因

16日从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获悉,冯卓团队利用一种独特的昆虫咬蚀结构巧妙证实了化石植物存在感夜性(叶片白天展开,夜晚合拢或下垂),把植物感夜性的起源时间推到了2.5亿年前,并提出植物叶片的“睡眠运动”......

这地山区发现腹水草属植物新物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胡光万研究团队在鄂西南武陵山区的坪坝营国家森林公园发现了一个腹水草属(草灵仙属)植物新种,并将其正式命名为:武陵腹水草。这个新种是该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并命名的腹水草属植物,也是......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科学家发现一种豆科植物新物种

《中国科学报》记者日前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获悉,该园园艺保育中心研究人员和合作者在湖北省西部的竹溪县和神农架林区发现一种豆科植物新物种——巴山黄耆。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期刊 Phytokeys&......

版纳植物园首获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

植物新品种权是农林领域最重要的知识产权,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与专利、商标、版权等并列的七个战略专项任务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收到国家林业和......

研究阐明中国森林碳储量时空变化格局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闫俊华联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樊磊等科研人员,利用微波和光学遥感估算中国森林碳储量时空变化格局。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遥感学报》(JournalofRemote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