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5 10:15 原文链接: 中国北极海冰研究已15年仍缺高分辨率数据

  北极海冰研究透着凉

  我国开展北极研究已15年,仍缺乏高分辨率数据,在北冰洋还未建立卫星接收站,且至今还未制定北极科技战略——

  9月7日,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网站上,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趋势图又一次被更新,一条代表2014年海冰范围数据的蓝色曲线,又下降了一点。两周前,这条曲线的端点落在563万平方公里上,而如今,这一数据已下降至524万平方公里。

  资料表明,北极海冰的消长变化会影响全球气候,甚至会造成极端灾害天气。因此,对北极海冰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

  然而,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却不够透彻。“北极海冰主要影响中纬度地区的气候,即美国、欧洲和中国,对美国的影响,美国人研究得非常透彻,对欧洲的影响也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对中国的影响,目前我们做得还很少。”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赵进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曲折的下跌线

  NSIDC数据显示,2012年9月7日,北冰洋海冰范围达到年度最小值,还不到355万平方公里。2007年,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曾在发表获奖演说时,曾预测北极冰盖最早可能会在2014年的夏天消失殆尽。如今,预言落空了。

  与人们通常的认识不同,北极海冰范围并非持续下降。在NSIDC的网站上,从1978年至今,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变化曲线“走”出了一条曲曲折折、大起大落的下跌线。

  2007年,北极海冰范围曾达到一个低值,据NSIDC统计,当年9月14日海冰范围达到年度最小,仅为416万平方公里,包括阿尔·戈尔在内的不少科学家因此预言北极海冰即将消失。但此后两年间,海冰范围的年度最小值有了回升,到2009年9月12日升至505万平方公里。然而,海冰范围数值从2009 年起又持续下跌,直至2012年到达355万平方公里的“历史最小值”。

  “2012年,北极海冰的面积达到历史极小值,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赵进平说,2012年北冰洋曾出现两场大风暴,破坏了大范围的冰场,使更多的太阳能进入海洋,加速了海冰的减退;而2007年的低值则是由于盛行风的原因。

  在刚刚从北极考察回国的赵进平看来,今年北极“冰情非常重,整个北冰洋的中央区域都被海冰覆盖”。

  专家推测,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去年冬天积雪较厚有关,另一方面与今年尚未发生风暴有关。

  全世界的问题

  北极海冰范围的恢复,并没改变海冰消退的事实。

  “近两年,北极海冰范围有所增加,但这还是较短期的变化,从过去二三十年的尺度来看,北极海冰的面积还是在减少。”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史久新告诉记者。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每一次“历史最小”之后都有一些恢复,但恢复了之后是否还会达到新的“最小”。专家认为,其规律仍需进一步观察。

  如今,北极海冰消融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大多仍是未知。“北极海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多都没有搞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都在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的原因,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很有限。”赵进平说。

  原因被归结为“数据太少”。“现在,国际上正努力在北冰洋上投放大量仪器设备,全年获取北极数据,希望这些数据未来能够解决一些科学问题。”赵进平说。

  不过,目前各大机构在北极海冰测量方面的数据差异很大。

  “遥感是海冰测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不同机构的算法不同。比方说,遥感影像上一个像元里只覆盖了70%的冰,但可能被全部算作冰;而有些机构的标准是覆盖了更多的面积才会算作全部是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李震告诉记者。

  此外,李震表示,由于使用不同的遥感卫星,卫星传感器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机构在数据上存在差异,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使用数据时标明来源和数据性质。

  中国的“当务之急”

  2007年、2010年、2011年夏季,北极海冰范围都偏低。与之“巧合”的是,2008年初我国南方出现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秋冬华北大部、黄淮及江淮北部出现大范围干旱,2012年初北方经历严寒。

  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北极海冰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北极涛动和厄尔尼诺不能解释过去持续异常的降雪和低温天气,北极海冰快速减少,也许是导致中国冬季极端降雪和严寒频发等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但在科学家眼中,这些研究还远不够“透彻”。赵进平表示,欧美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但与欧美不同,对于中国而言,冷空气并不是直接从海上过来,通常要经过俄罗斯的山脉,这样特殊的环境因素为北极海冰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带来了“干扰”。

  不仅如此,在全球关于北极海冰的卫星数据呈现多元化的时候,我国还缺乏高分辨率的数据。“如果我们在北冰洋能有卫星接收站,通过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就可以接收到1.1公里分辨率的数据,现在我们用的都是回放数据,分辨率只有4公里。希望未来中国能够走出去,在北冰洋多建几个卫星接收站,用自己高清晰度的卫星数据监测海冰。”赵进平说。

  没有相应的科技战略,对北极科技重视程度不高,是导致相关科研发展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尽管我国开展北极研究已经15年,但至今尚未制定北极科技战略。“我国制定北极科技战略已经成为一件十分重要、必不可少、刻不容缓的事情。”赵进平说。

相关文章

研究发现细胞衰老可能与基因表达错误率上升有关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细胞内部基因表达的错误率越来越高,无法正常合成蛋白质,可能是细胞停止分裂、陷入衰老状态的原因。这项成果由美国国家老龄问题研究所等机构的人员取得,有望为研发抗衰老药物提供新靶点,相......

科学家绘制番茄群体级别表观遗传变异图谱

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热带作物学院教授王守创团队绘制出首个番茄的群体级别表观遗传变异图谱。通过研究,他们发现,在番茄育种历史过程中,群体DNA甲基化在多个维度上发生了巨大变异。相关研究为番茄遗传改良......

南开大学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获批立项

近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2年度前沿科学中心立项建设的通知》,南开大学“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获批立项建设,这标志着该校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上取得了新突破。据悉,“有机新物质......

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产业大会召开

3月19日,“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2023年产业大会”在沈阳市举办。大会由沈阳市人民政府和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共同主办。辽宁省副省长姜有为、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等共同......

研究:到2030年全球淡水供应短缺将达40%

在联合国2023年水事会议前夕,一项最新发布的研究显示,世界正面临严重水资源危机,到2030年,全球淡水供应将短缺40%,在水资源紧张的地区会出现更严重短缺。报告指出,各国必须将水资源视作一项全球共同......

科学家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团队联合中科院大气所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气候学报》杂志上。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洋吸收了全球变暖93......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新成果为成瘾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学(筹)生命健康学院朱英杰团队,在JournalofNeuroscience杂志在线发......

四部门: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这样进行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旨在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格尊严,尊重和保护研究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健......

青藏高原草地为何返青提前、枯黄推迟?

在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其高寒草地植被近些年来出现返青提前、枯黄推迟的现象颇受关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2月27日向媒体发布消......

挑战科学前沿的“时空极限”

不论是体育赛事还是科学探索,挑战极限一直是人们的梦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龚旗煌团队长期致力于挑战科学前沿的“时空极限”研究,助力人们不断拓宽认知的边界。“我们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