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7-17 08:59 原文链接: 7月16日《自然》杂志精选

  

  两种血吸虫完整基因组序列被确定

  两个国际联合课题组在本期Nature上报告了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它们是引起血吸虫病(也称“裂体血吸虫病”)的三种主要病原体中的两种。血吸虫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疾病,影响76个国家的超过2亿人。对新的基因组序列所作的分析,为了解这些病原体的分子结构和宿主互动方式以及未来开发该疾病定向干涉疗法的途径提供了线索。这两种血吸虫的基因组是首次被测序的两种扁形虫基因组,所以它们为了解动物演化中的早期事件、尤其是身体模式的确定及组织发育成器官的过程提供了新视角。本期封面上的显微照片所示为一对交配的曼氏血吸虫,大约放大了265倍,较纤细的雌性出现在雄性的下半部分。

 

  考古学的一个新领域——灵长类考古学

  考古学家在寻找过去人类活动的证据,利用工具、陶器和日常用品的碎片等人工制品来构建当时的生活画面。因被吃掉而出现在碎片中的非人类物种很少被当成家畜;对早期考古工作来说,它们也很少被当成年代证据。本期Nature上的评论文章总结了灵长类动物学与考古学之间已知的交叉,并且进而提出应当建立一个新的学科——灵长类考古学。通过分析过去与现在的灵长类材料记录,我们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回答若干重要的问题。灵长类动物使用工具、创建生活地点和构建社会群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在考古记录上留下了它们的印记,由此我们可以获得有关人类的认知及工具使用的演化的证据。

 

  关于主带天体多样性的另一种解释

  主小行星带(大致在火星与木星之间)中的大多数天体被假设是由一个原始盘在原位形成的,然而这个带中所含天体之多样令人吃惊,从原始的冰/石混合物到火成岩都有。对这种多样性的传统解释一直是,它代表着与原始行星盘中的最初凝固顺序相关的化学变化,但一系列新的模拟结果却提出了另一种解释。研究人员发现,关于太阳系动态演化的“尼斯”模型(主要是在法国尼斯的蔚蓝海岸天文台建立的一个模型)所要求的巨型行星轨道的猛烈动态演化,会导致将原始的海王星外天体插入到主小行星带的外层区域当中。这些来自太阳系外层的富含有机物的后来者,将会比主带小行星更易受碰撞演化影响,将会是微型陨石的丰富来源,从而可以解释另一个长期未解之谜——微型陨石与宏观(普通)陨石相比的“原始”组成问题。

 

  冰在北极首次出现的时间

  北极并非始终存在海冰,而且我们对这一在气候上很敏感的地区的海冰历史的确知之甚少。最近在中始新世海洋沉积物中冰携碎屑的发现,促使人们提出这样的观点:冰是在距今大约4600万年前出现在北极的,但重要的是,要对基于陆地的冰川冰和海冰作为碎屑来源加以区分,因为每种冰有不同气候含义。现在,对来自ACEX项目的一个海洋沉积芯所作分析,显示了针状硅藻的数量巨大的、保存完好的化石(这种硅藻依靠海冰来生存),其所处位置在北极中部海床之下约260米的地方。结合详细的粒度分析,这一发现表明,海冰在距今约4750万年~4550万年前是冰携碎屑的主导性来源。

 

  关于冰川期气候波动的证据

  来自几个方面的证据(包括北半球冰层的不同程度)都反映了冰川期波动的严重程度,尽管从南极冰层获取的冰芯表明,冰川状况及气温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之间的关系在过去80万年间一直保持不变。现在,从西南印度洋获得的一个海洋沉积芯的关于海洋表面温度与海洋生产力之间关系的一项持续时间为80万年的新记录显示,在最冷的冰川期,南非沿海附近的副热带锋向北迁移,改变向“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携带热量和盐分的“阿古拉斯海流”的力量。这项工作表明,副热带锋向北迁移的程度可使全球气候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部分去耦合,也就是说,使二者之间部分失去关联。

相关文章

施普林格·自然将提供人工智能语言润色工具

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15日向媒体发布信息称,继使用人工智能(AI)生成图书等应用之后,其投资并通过投资公司旗下“美国期刊专家”(AmericanJournalExperts,AJE)开发......

施普林格·自然新转换协议无需个人承担OA费用

9月1日,施普林格·自然就旗舰刊《自然》及《自然》系列研究期刊与芬兰FinELIB联盟达成为期三年的开放获取(OA)协议。该协议为期三年,止于2024年12月。在此期间,符合条件的30多家芬兰机构的研......

应急管理部:7月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692万人次受灾

应急管理部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通报7月份全国自然灾害形势。申展利指出,7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为主,干旱、台风、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也不同程度......

从投稿《自然》到发表用了两年多!一作感触颇深

2020年6月24日,一篇关于水中电子阿秒电离问题的稿子投递到Nature编辑部。论文作者们原本以为很快会被接收,然而,却陷入了漫长的等待。论文经历了三轮审稿,该科研团队对审稿意见的回复竟累计长达99......

湖北漳河源自然保护区发现“金裳凤蝶”

中新网襄阳7月27日电(朱贤张敏胡传林)湖北漳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27日介绍,黄冈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专家教授团队近日在该保护区调查外来入侵物种时,发现近十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裳凤蝶。金......

建好国家植物园呵护自然之美

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全国植物迁地保护网络,涵盖我国主要气候带和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以及重要经济植物,对野生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东省广州市正式揭牌,我国已......

把自然讲给你听:让公众共享自然之美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大熊猫是怎样取名的?观测星空哪里最合适?……了解自然进而更好地保护自然,学习与认知是行动的基础。我国高度重视科普工作。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为......

挠痒痒为啥“痒”?诺奖得主《自然》最新研究揭示痒的“开关”

很多东西会让我们感觉到“痒”:被别人轻挠脚心,贴身穿高领毛衣,或是被蚊子咬了几个包——甚至蚊子还没来得及下嘴,皮肤上就有痒兮兮的感觉传来。这些“痒”的感觉,有些来自化学物质的刺激,比如蚊虫叮咬后体内产......

研究实现木质素基嘧啶衍生物的定向制备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研究员李昌志等人发展了一种无过渡金属催化解聚酚型β-O-4木质素模型化合物定向制备嘧啶衍生物的新策略,为木质素高值化转化制备含氮杂环医药中间体......

42岁“双非”副教授:论文登上《自然》之后

在《自然》上以共同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后,侯书国一时间成了学校的“红人”。因为这是山东建筑大学自1956年成立以来发表的第一篇《自然》论文。工作群里,不断有人把相关的新闻链接丢进来,“重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