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1-04 13:24 原文链接: 个体化用药:改变了我们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癌症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每一个人在面临癌症时,都希望能够获得最好的治疗。

  40年前,对于癌症的治疗是“one size fits all”,因此有的人还活着,有的人已经死了;

  40年后的今天,“颠覆医疗”的概念已经在医学界崭露头角,也引起了业界的对“个体化用药”的强烈呼吁。

  目前,一些大型的医院开始涉足肿瘤基因组测试这项诊断服务(某些高端私立医院已为富人开展每年1次的全基因组测试)。

  通过如此对个体的基因组测试,医生不仅可以推断出患有肿瘤的概率,还可以预测现有的药物对患者的肿瘤受体是否有效。由此拉开医学从“循证医学”向“精准医学”的重大进步。

  20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aron Ciechanover(阿龙•切哈诺沃)曾说过:青霉素(盘尼西林)的发现可以算是药物开发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而如今针对特定患者开发的“靶向药物”的开发可能引爆第四次革命。

  全基因组测序是一把双刃剑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普及和费用的降低,全基因组测序具有两面性。

  利:助力医学治疗“未病”

  去年,安吉拉朱莉母亲在56岁因患有卵巢癌而早逝,出于对自己遗传基因患癌可能性的担忧,她做了“全基因组诊断测试”,并检测到她的BCRA1基因有87%的患有乳腺癌和50%患者卵巢癌的概率,于是选择作了双切乳房的手术。通过手术,使得患乳腺癌的可能降低到了5%以下。

  目前对于BCRA1基因发生变异研究很深入:发现只有低于5%的BRCA基因突变。但是当一个家庭中有直系亲属因患与BRCA基因相关的肿瘤疾病而早逝时,会使下一代患有同样疾病的概率增加很多。

  当人类都能很便捷地了解自己的基因时,即使生活充满了再多的挑战,也不会恐吓道我们:因为一切皆在掌握中。

  担忧1:会引来社会、保险公司的基因歧视

  假如我做了全基因检测的话,知道了些不好的情况,是否会引来周围人对我的歧视?

  过去,基因歧视曾对一些美国人的就业和寻求医疗造成影响。研究过历史的人会发现,20世纪70年代,许多美国黑人由于携带镰状细胞贫血病基因,而被工作和医疗保险拒之门外。

  于是,2008年5月底,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反基因歧视法》(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禁止人寿保险公司以某人具有对某种疾病的易感基因为由,取消、拒绝对他进行保险或提高保险费用。同时,此项由美国白宫和参议院通过的法令禁止雇主以遗传信息为依据进行雇佣、解聘、升职、加薪,或做出任何与雇佣行为有关的决定。

  现如今,假设基因测序被完全开放,我们的法律还未做到要保护“基因弱者”这一点,一旦得知某人患某种疑难杂症的概率高于平均值,会不会保险公司提高保费或者甚至拒保的可能?

  古时候作战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用到我们医学上来说应该是:诊断未开,医保先行。

  而现在最大的问题貌似是:基因诊断这项技术的发展成熟有可能已超越我们对诊断结果的处理能力。我们的医生对患者的“基因知情权”还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认识,我们的保险行业还未对个人基因的细微差异而造成较高概率的不同表达,形成统一的保险标准。

  因此,科学进步推进了我们的医学发展,对基因隐私获胜——新测试或治疗还需要法律等其他人文情怀的关照。

  担忧2:如何教育患者?

  患者不能理解概率的计算呢?每当我们谈到预防性的基因测试时,我们听到最多的质疑和担忧是:假如我做了全基因检测的话,显示患肿瘤的高表达的概率,都不能愉快地生活了,万一搞不好还因此得了抑郁症,怎么办啊?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和安吉拉朱莉一样内心强大啊。有的人可能选择去做一个测试,但他更希望听到的是“报喜不报忧”的诊断结果。一方面我们思考应该以何种方式去教育我们的患者,避免患者在得知自己基因存在一些缺陷,在尚未患病时就提前寻求极端措施的做法。

  另一方面,当用户听到自己的基因测试结果是患各种肿瘤较小的情况下,他们肯定就会粗心,忽视平常的医疗检查,并采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又该如何解决?

  担忧3:如何教育医生?

  除了上述所说的教育病人面临新的挑战,一些医生有困难提供基因测试的全面和敏感的信息。除了,少数有责任心的医生为借助基因测序的结果进行个案研究:这种药适合我的病人的基因型吗?政府会批准它吗?(FDA批准的药物可能不仅限于某些基因型)。并且即使药物标签指定了一个基因,但是我们的“个体化用药”对于不同的患者一般即使是同类药物剂量也会有所不同。

  当正确的基因测试也会因“个体化差异”导致每个人都涉及的主要问题——不准确的测试结果呢?我们应该怎么办?

  目前,一些政治辩论集中于基因检测的规定与制度及应用范围,而未考虑基因测试这项技术本身未因“个体化差异”出现的结果差异。因为在一些“政客”看来,基因测序仪等相关基因测试的工具是医疗器械不是药物,因此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不过随着市场的规范,美国和欧盟正在进行基因检测相关设备的临床测试。

  展望:行走在基因测序产业边缘的“模糊地带” 个体化医疗是趋势

  尽管这个行业存在着诸多挑战,但是医学的发展正在无情地指向“个性化医疗”,上述问的那些问题将变得无处不在。

  在这些敢吃“螃蟹”的第一批商业者眼中,现在的借助“基因测序”工具的“个性化医疗”仍然是一个“模糊地带”。

  许多人甚至不知道知道我们有什么,更不知道不知道该做什么?

  他们唯一笃信的是:既然我们全人类都渴望更好的护理,更好的医疗,更好的生活方式;我们就必须要回归到生命最本源的东西来寻找答案。

相关文章

称量仪器的日常测试

“应定期[⋯]依照国际和/或国内可追溯的测量标准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或验证。”——ISO9001:2008,7.6控制监视和测量设备“应当设计适用于评估设备性能的书面计划,定期校准、检测或检查自动、机械......

Brain:科学家识别出参与阿尔兹海默病中神经元易感性发生的关键基因

神经变性疾病早期阶段的特征是离散脑细胞群中蛋白质的积累以及这些脑细胞的退化,对于大多数疾病而言,这种选择性的易感性模式是无法解释的,但其对于病理性机制或许能提供重要的见解。阿尔兹海默病是世界上主要的痴......

2024年中国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CRISPR/Cas优势明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金斯瑞(HK.1548)、凯赛生物(688065.SH)、华熙生物(688363.SH)、华恒生物(688639.SH)、川宁生物(301301.SZ)等本文核心数据:ZFNs技术;......

厚积薄发我国科学家揭开表观遗传“神秘面纱”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决定了生物体的全部表型。但问题来了,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胞胎,身高、肤色、性格、健康状况等并非完全相同,这是为什么?为了揭开表观遗传的“神秘面纱”,科......

基因解码揭示人类无尾之谜

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NYUGrossmanSchoolofMedicine)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我们远古祖先的基因变化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人类不像猴子那样有尾巴。这项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

上海发布今年卫健工作八项重点:力争新增12家国家医学中心

2月28日,2024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召开。2024年上海卫生健康工作主要围绕八项重点工作,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内涵,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发展政策引导,落实对公立医院高质......

人与猿类如何在进化中“甩掉”尾巴

猴子有尾巴,而人类和猿类的尾巴却在进化中消失了,是什么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自然》28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人类和猿类演化掉尾巴的遗传学基础。灵长类动物尾部表型的系统发育树(Ma表示百万年前)。图片......

一步到位沉默一个小鼠胆固醇基因

意大利科学家在一项小鼠研究中展示了无需永久性基因组编辑,也可对一个控制胆固醇水平的基因做到长效抑制。这一靶向表观遗传沉默(不用直接改变DNA序列就可改变基因功能)的效果在小鼠中持续近1年,令循环胆固醇......

安捷伦一季度营收缩水5.6%,仍稳坐16.6亿美元大关

2月27日,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A)公布截至2024年1月31日的2024财年第一季度财报。第一季度营收为16.6亿美元,与2023年第一季度相比下降5.6%,核心营收(1)下降6.4......

多样化菌群共存现象有了新解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微生物群落中广泛存在的水平基因流动可以帮助竞争性微生物群体突破物种多样性“极限”,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