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1-20 13:18 原文链接: 依法与科学是开展超低排放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自去年以来,很多火电企业开始超低排放改造或建设,本报一直持续关注这个动向,不光关注各地动态,也派出记者调查,关注这件事背后的各种逻辑、动机、效率和效果。对于火电企业超低排放,有赞成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兼听则明,本期声音版再发一篇报道,文章提出,依法与科学,是开展超低排放的首要问题。

  当前,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或建设,正由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四川等省市向全国扩展。但超低排放不仅涉及大气污染的治理系统,也对综合污染治理系统(废水、灰渣等)、污染监测系统、主设备(锅炉、汽机等)系统、燃料系统等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还直接涉及到法规、环保体制、经济政策、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改革和调整。

  因此,超低排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依法与科学是开展超低排放的首要问题。

  两条半法律在管排放

  一是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是环境影响评价,半条是总量控制指标分配

  当前,多数国家对燃煤电厂排污的法定要求是限定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速率(每小时排放量)、治理设施的脱除效率等。像美国曾运用排污权交易手段解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酸雨问题),监管部门大多是环境保护部门,监管方法一般是根据明确的技术规则,由排污者申报、第三方认可、信息公开、政府监管。

  根据我国依法治国要求,以及《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环境保护法》等规定,实施超低排放,要由法律规定排放限值,企业自主决定治理办法,政府监管排放达标程度,三者要相辅相成。

  目前,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控制通过“两条半”法律实施,一是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是环境影响评价,半条是总量控制指标分配,而排污许可证可视为“两条半”的综合。

  从排放标准来看,1991年,国家环保部门颁布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制订了比国家更严的排放标准。

  从环境影响评价来看,我国实际上已经开展了近30年,有完备的法定程序和要求。

  虽然2003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就提出总量控制的要求,,但未按法律规定的配套分配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则通过规划,或政府与企业签订责任状的方式进行,只能视为“半条”法律。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对企业排污的法律要求多而重叠,不同法律性质的环保要求,如同多条红线管制,又由不同部门、不同级别、不同规则的裁判裁量一样,电力企业常难以分清。

  事实上,在燃煤电厂的污染控制要求中,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两条完整的法律途径,是完全能满足国家对环保的要求。

  一是所有新建项目必须通过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环节,所有企业都必须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因此所有减排要求(如总量控制和规划目标的要求)都可通过这两部法律落实。

  二是从《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对排放标准的作用和制定要求来看,只要科学制定、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可实现对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但绕过法律、过多行使行政手段管理燃煤电厂排污,则会形成环境管理的混乱。

  超低排放能否改善环境质量?

  科学治理是实施煤电超低排放的充分条件,应弄清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效果

  企业实施超低排放,达到什么程度,要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科学治理是实施煤电超低排放的充分条件。

  对于燃煤电厂这样的高烟囱排放源来说,受空气污染气象特征、大气化学及环境中污染物成份浓度的影响,某种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变化与其在环境质量中浓度变化并不成线性关系。

  加拿大某市灰霾成因研究发现,离市中心约40km范围内有7座火电厂(其中4座燃煤电厂),排放的PM2.5、SO2、NOx占污染源总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18.5%、69.3%、43.8%。但模式预测结果表明,11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上的PM2.5浓度增量为1~1.5ug/m3,占总污染源造成的浓度份额为2%左右,而商业与居民排放却占20%~70%,其他污染源占5%~60%。

  实践证明,PM2.5是复合型污染,且一次污染物转换为二次污染物对灰霾的贡献,要远远大于烟尘排放的直接影响。在燃煤电厂烟尘排放限值明显低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情况下,应对3项污染物的总量进行考核,可将气态污染物减排替代烟尘减排,实现既有利于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又能经济地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因此,必须从本质上弄清超低排放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效果。统计显示,污染物排放浓度大幅降低,绝对减排量很多,但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却不大,就是很多措施是建立在不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的缘故。

  当然,对特定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区域、在特定气象情况下实施超低排放,对局部环境改善还是有效果的。

  此外,也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调整运行,甚至临时停运的方式,而不是高投入的超低排放改造。美国对于烟气脱硝曾采取季节性控制的方法,对我国当前的污染控制是个启示。

  要修订火电排放考核间隔

  一小时排放浓度判断是否超标不科学

  衡量火电厂排放浓度是否超标,任何一个小时浓度超标就算超标,要比24小时平均浓度超标要严格得多。

  时间间隔过短,企业为防止短时超标违法风险,会加大设备裕量造成投资、运行成本过大、资源及能源消耗过多的情况,也会给监测、监管带来困难。考核时间间隔应取决于3方面:

  一是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臭氧(O3)污染有短期急性健康效应,故规定了1小时、8小时和24小时限值;颗粒物(包括PM10及PM2.5)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要有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显现,规定了24小时平均和年平均限值。

  二是煤电大气污染扩散特征对浓度分布的影响。电厂排放的污染物有一个扩散稀释过程,尤其是远距离高烟囱排放主要体现的是对环境中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年平均浓度的影响。

  三是受机组运行特性的影响。电厂受煤质、负荷特性、污染去除设备技术特性的影响,应当允许污染物排放物浓度的合理波动。

  欧盟对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按照月均值进行考核的,同时规定了小时均值不应超标准200%,日均值不超110%的要求。而美国的排放标准以30天的滚动平均值来考核,煤矸

  石机组则是以12个月的滚动平均值进行考核。

  因此,针对以灰霾为主要特征、较长时间累积影响健康的煤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考核,用任何1小时排放浓度的时间间隔来判断是否超标是不科学的。我国应加快对排放标准中考核时间间隔进行修订,特别是在推进更严要求的超低排放试点中,更应加大考核时间间隔。

  能普遍超低排放吗?

  成本支出太大,更高要求的超低排放不宜盲目推行

  按《排放标准》编制说明测算结果,燃煤电厂烟尘达到现行排放标准年排放量为113万吨(实际达标排放量远低于此),如按一半电厂降到5mg/m3计算,则年排放量仅为66万吨,这些减排量对全国环境质量的影响,虽需要通过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加以估算,但与我国数以千万吨计的颗粒物年排放量相比,占比则非常小。

  当前,超低排放主要是通过增加湿式电除尘器来降低烟尘排放浓度,而烟气处理的整体工艺基本无改变。其效果更多是通过增加能耗、电耗、物耗的方式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从成本核算看,如果全国一半燃煤电厂实施超低排放,按照平均投资水平,需再投入600亿元以上,年运行成本需再增加300亿元以上。全国每年近千亿元的成本支出,如对环境质量改善不大,那么投资是没意义的。

  目前,对绝大部分电厂而言,实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已超过技术和经济条件,在环境改善上无实际意义,在技术上难实现。而更低要求的超低排放,也只能作为特殊的新电厂和现役电厂的示范性改造项目。

  需要什么样的政策?

  要用全生命周期评价超低排放的影响

  当前,BAT(最佳可行技术:环境、技术、经济相适应)是公认的有效控制燃煤电厂常规污染物的最佳方法。煤电排放限值也是依据BAT原则制订的,而特别排放限值则是按照“环境优先”原则制订的。

  从理论上讲,污染治理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应从对环境质量影响最大,而不是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污染源着手,当污染源对环境质量影响相差不大时,则应先从污染控制边际成本更低的污染源治理。

  当通过环境质量评价,确认某地区的达标排放燃煤电厂仍是环境影响的主因(此种情况极少),需进一步超低排放时,通过开展探索性试点,取得经验后才能推行。

  因此,应对超低排放所产生的各种影响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生产运行(如对电厂可靠性的影响可能带来的损失)、直接减少的污染和可能带来的二次污染(如湿式电除尘的污水)变化、物耗的增减、二氧化碳增减、环境质量变化等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决定超低排放的要求。

  此外,加大环保要求会增加企业负担,降低经济活力,但也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增长,总收益的大小取决于污染控制的时机和力度的大小。而全社会效益只能是在合适的污染控制水平中实现。

相关文章

微塑料污染的生态影响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教授章家恩团队在微塑料污染生态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据悉,这是该......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系列研究报告显示

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发布资源环境系列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在湖泊生态环境、湿地环境、山地与山区发展、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东部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方面建设成效显著。该系列报告......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系列研究报告显示

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发布资源环境系列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在湖泊生态环境、湿地环境、山地与山区发展、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东部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方面建设成效显著。该系列报告......

创造记录!这篇发表19天Science文章由于污染问题而被撤回

2021年11月中旬在非洲南部首次发现的SARS-CoV-2Omicron变种(BA.1)的地理和进化起源仍然未知。2022年12月1日,洪堡大学CarloFischer等人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

生态环境部:鼓励研发这类便携式仪器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噪声监测工作,生态环境部监测司组织编制了《关于加强噪声监测工作的意见》,并征求意见。《意见......

环境修复材料研究获进展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杨卓鸿团队联合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李永涛团队在环境修复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近年来,尽管可再生能源产......

《生态环境统计技术规范排放源统计》

名称关于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统计技术规范排放源统计》的公告索引号000014672/2022-00493分类生态环境统计发布机关生态环境部生成日期2022-12-02文号公告2022年第31......

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

名称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索引号000014672/2022-00470分类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发布机关生态环境部生成日期2022-12-01文号部令第27号主题词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环境......

警告!地球健康16个“生命体征”亮红灯

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到创纪录的420ppm。从严重的森林火灾和极端热浪,到风暴潮和毁灭性洪水,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愈发严重。在一项近日发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由气候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联盟......

生态环境部介绍COP15第二阶段会议相关情况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移址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会期为12月7日至19日。中国将继续作为COP15主席国,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会议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