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1-28 09:39 原文链接: 《科学》论文:探寻人类DNA进化“密码”

   在现代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自然界的现象,都能够从这套科学体系中找到答案。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还存在很多未知空白,人类本身就是最大的一个谜。人类从哪里起源,未来怎样发展,至今无人能解。

  为了探寻这一答案,科学家们前仆后继,渴望从经过翻天覆地变化的地球上,探寻到几百万年前人类起源的蛛丝马迹,更期望从中获取古人类的DNA,进而描绘现代人基因进化的规律。

  一项发表在11月6日出版的《科学》上的论文,称将现代欧洲人维系在一起的基因纽带,其历史比我们之前认为的时间要早得多。因为,科学家们从一名生活在约3.7万年前男子的腿骨碎片上获得DNA。从遗传角度来看,他与今日生活在欧洲的人惊人地相似。

  DNA佐证现代人起源

  若想了解距离现代较近的古人类研究有何突破,必须先普及一下人类起源的几个问题。

  一直以来,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存在两个概念:人族(广义上的人类)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

  从目前的化石材料来看,对于人族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议。而对于现代人的起源,学术界则曾经存在两种假说,即“非洲单源说”和“多地起源说”。前者认为非洲是现代人的故乡,后者则认为现代人是各自在欧、亚、非起源。

  两种观点争论不休,谁能找到关键的证据谁将占据上风。于是,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和遗传学家们纷纷投入到寻找证据的大军中。

  此次,这支由欧美科学家组成的研究队伍得到的证据,显然也支持前者。被研究的这片腿骨来自于欧洲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类标本之一,因其发掘地点是俄罗斯名为Kostenki的考古遗址,所以他也被称为Kostenki 14(简称K14)。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学系教授李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这项研究的对象是存在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为了适应不同环境,生活在几万年前的现代人分为不同的人种。“现代欧洲人往往被认定是在约9000年前,从中东、近东迁徙扩散进入欧洲的人种。”李辉说,“此次研究,正是为了证实在中东人种扩散到欧洲前,欧洲人的DNA状态。”

  研究的合作者、哥本哈根大学的遗传学家Eske Willerslev称,这名男子的基因中所包含的标记基因(genetic signature)之前一直都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单独传入欧洲的。研究提出,现在发现了证据来支持欧亚西部的人类形成了一个基因流向多个方向、反复发生,以及或许是持续发生的集合种群的情况。

  其他遗传学家认为该基因来自于单独的狩猎采集者及农民的基因,在K14的基因中都有所发现。Willerslev认为,除了有不同的族群之间相互碰撞、偶尔融合之外,还有一个单独的、基因相似的人种一路从俄罗斯蔓延到中东,再到欧洲北部。

  更多的证据

  在《科学》刊登这篇论文前,《自然》杂志上就发表了一篇论文,名为“西伯利亚西部4.5万年前的现代人基因组”,同样支持这一观点。论文所发布的DNA数据是迄今为止提取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序列。

  2008年,俄罗斯的一名艺术家在西伯利亚西部沿额尔齐斯河寻找象牙时, 在乌斯季伊希姆(Ust’-Ishim)附近发现了一块从河岸凸露出来的几近完整的人类股骨,经C14测定,确定为距今约4.5万年,是目前在非洲和中亚之外有直接测年数据的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

  研究人员从中发现,这块股骨携带的尼安德特人DNA比今天非洲以外的人携带的尼安德特人DNA稍多一点。但它的DNA形状相对更长,而由于多代人不断繁衍,如今我们看到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是更分散的小段。

  这一发现对“非洲单源说”的理论有重要意义。不过,研究并没有发现该西伯利亚个体所属群体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现代人更接近大洋洲人群,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早期现代人走出非洲并非仅仅只有早期认为的南部沿印度洋路线,而是呈现更复杂的局面。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科学家需要古人类DNA来证明现代人起源的推理是否正确,但是提取几万年前古人类的DNA难度颇大,普通的化石往往都不具备提取DNA的条件。“只有在北方比较寒冷干燥的地方发现的化石,才有可能保存可提取的DNA,一般从南方发现的化石,因其潮湿的气候,基本都被破坏殆尽。”宿兵说。

  了解过去才能分析未来

  对于追寻几十万年前现代人起源的意义,显然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它与考古的意义不同。对于某一遗址的挖掘、某个朝代的判定,都是让人类对历史了解的更透彻,是一种回望。

  而科学家在回望追寻现代人起源,则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未来。“我们可以从人类基因变化的程度和时间,推断出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适应速度到底有多快,变化有多少,人类进化速度又有多快,将来人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李辉说。

  就目前科学界认知的人种,在进行分类时,采用为人们比较熟悉的三分法,即将地球上的人类划分为蒙古人种(黄种)、欧罗巴人种(白种)和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黑种)等三大人种。在三大人种之外还有五种小人种或种族类型集团。

  而古人类DNA的探测,“可以帮助了解现代人基因组的变迁,不同人种与各地基因交流和基因库环境适应有何关系。”宿兵解释说。

相关文章

基因揭示人类骨盆如何进化以适应直立行走

与大猩猩和黑猩猩的骨盆(左、中)相比,人类的骨盆是弯曲的并向外旋转,以支持直立行走。图片来源:TERENCECAPELLINI宽而呈盆状的骨盆是人类的标志性物理特征,没有它,我们就不能直立行走,也不能......

天津工生所在维生素工业菌种基因编辑方面取得进展

苜蓿中华根瘤菌含有维生素B12的全部合成基因,可以高效合成维生素B12,但其同源重组效率低,缺乏有效的基因编辑工具,严重限制了菌种的改造。因此,亟需在苜蓿中华根瘤菌中建立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中国科学院......

英国生物银行在GWAS中发现了与人类特征的新关联

根据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一对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一套新的分析工具使系统地搜索拷贝数变异与复杂的人类特征或条件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我们提出了一个强大的CNV到表型发现过程,该过程......

基因检测并非万能,5000人测试10.9%漏检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对疑似患有心肌病或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更全面的基因检测会导致额外的诊断,而这些诊断可能会因疾病特异性检测而被遗漏。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通过更广泛的测试提高诊断率的可能性与收到不确定......

这两所大学合力揭示了遗传风险基因调控COVID19的新机制

COVID-19是由SARS-CoV-2感染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根WHO统计全球累计报告逾5.74亿名次确诊病例,已经造成超过639.5万名患者死亡。SARS-CoV-2进入机体后,通过Spike蛋......

北京基因组所解释了细胞在热刺激反应中染色质构象改变

热刺激是细胞经常面对的环境刺激,热刺激反应是所有细胞普遍具有的刺激反应机制。热刺激诱导的广泛的转录调控是热刺激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科学家从表观遗传学的各层面对其机制开展了研究。当前,针对染色质......

科学家最新发现“葫芦素”竟是这样护瓜

在植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中,有一大类多达20000余种的化合物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三萜化合物,它们同时也是药物、保健品和化妆品的重要来源。阐明植物三萜化合物合成、调控及运输机理,不仅将为作物品质与抗性......

《自然》:人类是先喝上奶还是先拥有乳糖酶?

人类是先喝上奶还是先拥有能消化乳糖的乳糖酶?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考古学论文指出,欧洲史前人群可能在演化出能消化乳糖的基因的几千年前,就开始饮用来自家养动物的奶了。这项研究结果为人类饮奶......

DNA重组广泛存在人类基因组中并与发育和疾病有关

科技日报北京7月26日电(记者张梦然)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综合医学科学中心科学家主导的国际合作研究发现,在人类每个细胞的基因组中,重复数百万次的特定基因组序列重组普遍存在于正常细胞和疾病状态的细胞中。确定......

中科院杜茁团队发现胚胎发育具有“纠错潜能”

生命发育往往并非一帆风顺。很多胚胎在不同发育阶段都会出现各个种类、不同程度的细胞行为异常,但这并不会影响胚胎的最终存活。其背后原因是什么呢?利用单细胞高精度实时追踪技术对秀丽线虫胚胎细胞进行追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