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对下层原子与表面电子态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因而导致了一系列的争议。近期,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陆轻铀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集体干涉”理论模型,通过引入层间作用因子,能够定量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关联。相关研究以《下层原子散射表面电子的扫描隧道显微学证据》(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evidences for surface electron scattering by underlying atoms)为题,发表于最新一期《碳》(Carbon)杂志上。

  借助自主研发的高质量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课题组首次观测到石墨中原子分辨率的第二层刃型位错(亚表面原子台阶),这一发现直观地展现了表面电子态的分布随着层间作用的变化而显著改变这一现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通过对石墨样品热处理,在石墨晶界附近观测到大量奇异的超结构(superstructure)。课题组提出了一种简单明晰的“集体干涉”理论模型,能够解释这些现象:表面原子、下层原子以及这两层中的缺陷均能散射表面电子,对电子态的分布均有贡献,而下层的原子和缺陷通过改变表面散射势的强度参与表面电子的散射。经过理论模拟,下层原子对电子态的影响可以通过层间作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这一研究成果(尤其在原子尺度上)对理解层状材料的层间相互作用的本质以及特定表面电子态的调制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工作受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组合显微测试系统支持,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a)石墨表面电子波的集体干涉模型,(b)表面层和下层的散射势及其在表面层中的总散射势,(c)-(e)以不同层间作用因子(见(f))模拟出的石墨STM图像,这些图像在石墨缺陷附近都被实际测量到了。

  

用STM在石墨上测得的原子分辨率的第二层刃型位错(上排图(a)-(e)),三段弧O圈超结构(下排图(a))及其集体干涉模型的模拟结果(下排图(b))。

相关文章

干货!金属表面不连续性

“不连续性”是指材料在机械、金属等物理特性方面缺乏均一性,它们可以用无损检测方法测出来。缺陷是不连续性的一部分,但不连续性不一定是缺陷。通常把能够引起或可能引起材料在固性方面的中断或不连续性称为缺陷,......

一文了解原子荧光光谱原理的优缺点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优点是,某些元素(汞、砷、镉等)灵敏度非常高,价格很便宜。缺点是可测的元素种类很少,一般认为只能测汞、砷、镉、锑、铋、硒、锡、碲、锗、铅、锌。......

新电子分子碰撞模型数据库助力国际核聚变研究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超级计算机帮助下创建的电子-分子碰撞模型数据库被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采用,为ITER开发控制核聚变的关键诊断工具提供了帮助,朝最终实现受控核聚变又迈出一步。核聚......

一文了解火焰原子吸收法目的

将待测元素在火焰原子化装置中转变为原子蒸气的一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常用的火焰有空气-乙炔、氧化亚氮-乙炔、空气-氢气、空气-丙烷等。不同的火焰有不同的温度。火焰温度应能使待测元素完全离解成游离基态原......

石墨烯摩擦表界面结构演变研究中获进展

石墨烯具有二维薄层结构,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新型润滑材料。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具有原子厚度的石墨烯在微观接触尺度下具有超滑特性,在宏观接触方式下展现出摩擦学特性,但是均依赖于理想的石墨烯表界面结构。因此,实......

原子吸收光谱中,为什么使用锐线光源?

锐线光源是能发射出谱线半宽度很窄的发射线的光源.当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时,才能实现峰值吸收测量:(i)发射线半宽度小于吸收线半宽度;(ii)发射线中心频率恰好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重合.在使用锐线光源时,......

原子吸收光谱仪样品为什么要原子化?

因为原子吸收是利用原子的特征吸收峰来定量的,要先将样品原子化,才可能有特征吸收峰出现......

一文探寻俄歇电子探测深度

国际标准分类中,俄歇电子深度涉及到分析化学、电子元器件综合。在中国标准分类中,俄歇电子深度涉及到化学助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化学、标准化、质量管理。相关标准链接:https://w......

研究揭示星体环境下的电子俘获速率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利用电荷交换反应,研究了丰中子核素附近的原子核93Nb的电子俘获速率并取得进展。一些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最后阶段时,会通过超新星爆发的......

原子吸收能量的两种方式

原子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获得能量的方式有两种:场致激发(也叫做光致激发)和碰撞激发。场致激发:当原子处在电磁辐射场中时,原子和辐射场发生相互作用。如果电磁辐射场的频率ν满足hν=E2-E1(E1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