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7 09:44 原文链接: 夏寅:应重视突聋发病年轻化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改变、工作压力加大等等因素,突聋的发病有日益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应引起大家重视。

突聋原因有多种

  突聋患者发病前常有生气、忧郁、悲伤等负面情绪刺激以及疲劳,饮酒,失眠,妊娠,环境、气压、温度改变等诱因。据报道,病因不下200种,在此仅将特发性病因分述如下:

  病毒感染患者发病前1个月内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据报道,上呼吸道感染者中突聋发生率为8%-30%。通过血清学和病毒分离法已证实,能引起突聋的病毒有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Ⅲ型等,它们均可引起病毒性内淋巴性迷路炎,带状疱疹病毒可引起病毒性神经元炎和神经节炎。患者感染病毒后,病毒大量增殖,与红细胞黏附,使血流滞缓和处于高凝状态,又因病毒可使血管内膜水肿,故甚易发生血管栓塞,导致内耳血运障碍,细胞坏死。

  内耳血管病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者,内耳血管更易发生痉挛和形成血栓。

  内耳窗膜破裂喷嚏、擤鼻、呕吐、排便、性交、大笑等或潜水和异常的飞行活动,可导致静脉压和脑脊液压力骤然升高,除可引起内耳蜗窗、前庭窗膜破裂外,还可引起前庭膜、覆膜和内淋巴囊破裂,有潜在先天性内耳畸形者更易发生这些情况,并由此引起淋巴液离子紊乱和细胞中毒。梅尼埃病内淋巴液过多,亦可以造成蜗窗破裂而发生突聋。

突聋的症状

  耳聋多在晚间或晨起时发生,数小时后发觉听力突然下降。耳聋可逐渐加重,数日后才停止进展。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约有1/3病人听力在1—2周内可逐渐恢复,如一个月后听力仍不恢复,多遗留永久性感音神经性耳聋。

  耳鸣耳聋前后多有耳鸣发生,约占70%。一般于耳聋前数小时出现,多为嗡嗡声,可持续1个月或更长时间。有些病人可能只注意到耳鸣而忽视了听力损失。

  眩晕半数病人伴有眩晕,感到患耳侧旋转,重者有恶心、呕吐,可持续4—7天,轻度晕感可存在6周以上。少数患者主要症状是眩晕,易误诊为梅尼埃病。耳聋程度常与眩晕轻重呈正相关,一周内眩晕即可逐渐消失。

  其他例如耳堵塞感先于耳聋出现。

预防为上策

  目前国内外治疗突聋方法很多,疗效多在75%左右。部分突聋病人治疗效果不佳,带来终身的遗憾,因此如何预防比如何治疗更重要,医学上强调“治未病”就是这个道理。预防突聋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1、有张有弛,避免过劳。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中很多人都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如果不是有意识的调整节奏,天长日久,难免出现问题,机器还需要定期保养,更何况人呢!忙里愉闲享受一下“慢生活”,不失为明智之举。

  2、调整心态,乐观向上。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之事,如何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就显得至关重要。日常工作、生活中要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暴怒狂喜,因为这些均可使人体内神经体液调节失去平衡,造成内耳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耳聋。俗话说“气聋了”并非只是说说而已,而是时有发生的悲剧。

  3、定期查体,排除隐患。耳聋可以是耳部本身出现异常,也可能是全身其他部位疾病连累。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诸如糖尿病、甲低等都可能是潜在杀手。每年全面查体一次是十分必要的。

  4、强身健体,预防感冒。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好能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由于部分突聋的发生可能与感冒有间接关系,因此也要注意预防感冒。

  5、远离烟酒,平淡生活。

  6、起居有时,饮食定量。

  (作者系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

相关文章

基因治疗“复活”小鼠听力

来自迈阿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研究所、巴斯德研究所、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法国科学研究中心、法兰西学院、巴黎大学和法国克莱蒙特•奥弗涅大学的科学家成功恢复了成年DFNB9耳聋小鼠模型......

PNAS:基因疗法能够治疗小鼠先天性耳聋症状

与迈阿密,哥伦比亚和旧金山的大学合作,来自巴斯德研究所,Inserm,CNRS,法兰西学院,索邦大学和ClermontAuvergne大学的科学家们成功恢复了DFNB9耳聋小鼠的听力,这是最常见的先天......

中国“芯”读出耳聋遗传密码

采集一滴新生儿足跟血,将从中提取的核酸样本经扩增放大后注入一片长7.5厘米、宽2.5厘米的载玻片上,放进普通打印机大小的配套仪器里,就可得知受试者是否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这项中国原创的全球首款遗传性耳......

注意!耳聋基因筛查要趁早

据统计,在我国每年有3.5万的新生儿在出生前就被夺去了听力,加上迟发性和药物聋儿,这个数字达到了6万之多。而大多数人群认为“只有耳聋残疾人才会生育聋儿”。但临床数据显示,80%的聋儿的父母是听力正常的......

最新听力损失研究盘点

听力损失(hearingloss)又称聋度(deafness)或听力级(hearinglevel)。是人耳在某一频率的听阈比正常听阈高出的分贝数。由于年龄关系产生的听力损失称为老年性耳聋;由于社会环境......

我国科学家发现耳聋致病机制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管敏鑫教授和陈烨研究员共同主导的一项研究中,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得到了线粒体tRNA转录后修饰基因mtu1缺陷的斑马鱼模型,并从生化、细胞、整体等多层次深......

噪声性聋无有效药物治疗重在预防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随着现代工业和军事的发展,环境噪声普遍存在,噪声污染成为世界性七大公害之一。正常环境噪声强度在30~40dB,比......

开展耳聋基因检测防聋于未然

昨日,市第一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与华大基因联合开展耳聋基因筛查,免费为50人提供耳聋基因检测。在活动现场,市民黄女士抱着宝宝前来咨询。黄女士的宝宝只有一个多月大,但是四次听力筛查均没通过。黄女士说,她......

基因检测可预防药物性耳聋

这个爱耳日重“预防”3月3日即将迎来第19个“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耳部疾病预防再度引发社会关注。一条有关儿童用药不当致聋的公益广告,也于近期在社交网站刷屏。统计显示,有类似......

ips细胞新研究揭开遗传性耳聋成因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利用一种遗传性耳聋患者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培养出内耳细胞,并与健康人的内耳细胞相比较,发现了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这一研究也有望用于寻找其他听力障碍的治疗方法。甲状腺肿—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