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23 10:57 原文链接: “学术特区”:能否打破人才培养瓶颈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以“尖子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尝试。这些凝聚了高校最优秀的教授和最拔尖的学生,采取最先进最灵活教学方式的“尖子班”,被形象地称为高校的“学术特区”。

  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钱学森之问”激荡着无数人的心灵。长久以来,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培养杰出人才的道路,一直吸引着中国高校不断探索、寻觅。以设立“学术特区”为突破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打破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

  6月17日至20日,国内多位院士、长江学者及知名高校“尖子班”负责人齐聚南昌大学,围绕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学术特区”建设的话题进行交流。

卢德馨 国家级教学名师,南京大学教授、匡亚明学院教学总监
 
“20年,我们只做两件事”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是1989年成立的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这个教学单位从诞生起,就是独立的系级建制,可以说是学校的一个“学术特区”。事实上,在大学里改变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是非常难的事情,但在匡亚明学院,我们确实有一些学术自主权。

  南京大学探索“大理科模式”已有20年的时间。20年,我们只做两件事:一是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结构充分提供选择余地;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研究意识。这也是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最重要的两件事。

  在20年的实践中,有一些理念是我们始终坚守的。比如,在人才培养中,坚持自主选择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这样做使我们的学生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独立意志和选择能力。

  在拔尖人才培养中,必须处理好群体特征与闪光点的关系。我们不追求“闪光点”,因为个体的成功可能是教育的成果,也可能源于其他因素。人才培养绝不能成为个体行为,应该更看重群体特征,看重接受教育的这个群体最终发展怎样,从而寻找到人才培养规律性的东西。

陈旸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少年班学院执行院长
 
创新型人才,不是用流水线培养出来的

  中国科大少年班一直被业内誉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教育创新的实践者。我们坚持的是宽口径、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即:基础教育宽、厚、实;专业培养精、新、活。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在校学习分为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阶段,进校后先夯实基础,再根据兴趣与志向自由选择专业。

  我们一直在思考: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现在看,仅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是不够的,还要包括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领导能力。

  创新型人才不是用流水线可以培养出来的,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培养。中国科大少年班几十年的实践看,支撑这一理想的条件至少包括:好学生、好老师、好教材、好制度、好氛围、好条件和充分的学术交流、国际合作。

  在打造“学术特区”上,我们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集中优秀师资,开展优势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兴趣。但是,在基础课程的教授上,我们并不提倡小班教学的方式,因为在基础课进行小班教学研讨氛围不一定好,也无法充分利用顶级教师资源。

  我们坚决反对老师包办代替,为学生设计生涯规划的方式。我们给学生充分的专业选择自主权,变原来的教学计划指导下的学年学分制为导师指导下的菜单式学分制。

  以往,我们的大学像“食堂”,学生能选的都是老师“烧好的菜”;我们力图将少年班办成“饭店”,学生“点什么”我们“做什么”。学生需要但本校老师确实做不出的,通过校际交流和国际合作解决。

郑泉水 教育部长江学者,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培养拔尖人才

  作为江西省唯一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南昌大学于2008年在全省高校首次开办本硕连读实验班。作为一种全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本硕班采取本硕连读“3+3”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优材优育、跟踪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为了真正把“本硕班”办成“学术特区”,南昌大学本硕班学生可享受到多项优厚条件,包括:本硕连读,优秀学生直接“读博”;每人从一年级开始就配有导师;人均不低于学费标准的高额奖学金;前往国内重点大学交流学习;出国交流2个月左右,全额资助。

  在南昌大学这样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首先,南昌大学所在地江西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地区发展亟须一大批优秀人才的支撑。同时,江西只有南昌大学一所“211工程”重点大学,在开展校际交流和国际合作方面具有先天不足。但是,越是江西老区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越要抓紧培养拔尖人才。

  为此,南昌大学在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校级独立建制的科研机构——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使之成为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的“学术特区”、高层次学术人才培育基地、对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南昌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依托高等研究院开展起来的。

  我们探索建立了“学术名师指导、学术导师辅导、学术讲座引导”的新机制,除了专职辅导员外,还任命研究员担任本硕班班主任,加强学生的素养教育和思想教育。高等研究院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让学生参与学院学术论坛,开设“名师讲堂”,定期安排研究员为学生举办科普讲座。讲堂坚持邀请两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等学术大师,给学生作学术报告,让学生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和科研领军人物近距离接触,向学生传递优秀一线科技工作者的思想。

朱克勤 清华大学教授、钱学森力学班项目主任
 
首先要想清楚:中国教育的问题在哪儿

  清华大学“钱学森班”是2009年才创办的。以往,清华大学也有类似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构,但现在在计算机科学、物理、数学、力学等学科相对固定下来了。为了能办好这个班,清华大学在很多方面开了“绿灯”。

  之所以要办“钱学森班”,源于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钱学森之问”;二是源于中国古代文明为什么没有在亚洲产生现代科学的“李约瑟之问”。

  我们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力学和重大工程技术领域,具有拔尖创新能力,兼备良好人文素养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大师和行业领军领导人才。

  要办好“钱学森班”这样的高校“学术特区”,首先要想清楚:中国教育的问题在哪儿?

  前不久,中国一所著名高校曾向世界顶级大学的领导者请教这个问题。对此,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教授认为,中国最缺的就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教授说,(中国大学的教育方式是)讲座式为主,而小班少之又少;让学生选择专业太早了。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表示,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跨学科的广度和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几位世界级大学校长的判断,基本说清楚了我们要走向何处的问题。最近,丘成桐教授给我们的学生上课时有一句话讲得很好:希望有更好的学术气氛,让大家都能痛痛快快做一场学问。

黄克智 中科院院士、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顾问
 
拔尖人才培养绝不能“照搬照抄”

  在高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任何一个大学的经验都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到另一个学校,拔尖人才培养绝不能“照搬照抄”,必须坚持不拘一格。探索是充满艰辛的,要选拔优秀学生,并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出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目前,有两方面问题困扰着“学术特区”的发展,需要很好破解:一是如何建立科学的学生遴选制度。现在高校的“尖子班”,选拔进来的学生高考成绩都相当高,但是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成绩并不理想,没有达到我们预期设定的目标。因此,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遴选机制选拔到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建立尖子班的“分流机制”也十分重要。

  二是如何建立健全学生评价体系。以培养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尖子班,在注重学生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注重高层次人文素质和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如何对学生进行既注重学习成绩,又关注综合能力、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全方位评价而不以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也是我们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要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综合考察学生,分析思考我们如何不断完善教育方式、方法,通过优才优育跟踪式培养,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关文章

重新定义“优秀”:更善出题而非解题

这个暑假,沪上各高校最热闹的是针对拔尖人才培养的暑期国际学术夏令营!与之相关,多所高校正制定全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从最初的人才培养试点班,到今年部分高校即将启动全新的书院制——全面升级的高校拔尖......

6日直播|新型医学研究人才培养论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095.shtm直播时间:2023年8月6日(周日)16:00-17:30直播平台:科学网APP(科......

肯尼亚在华留学生梦想回国成为最好的工程师之一

“在中国学有所成后,我的梦想是回到非洲,成为我们国家最好的工程师之一。”刚来中国一个半月的肯尼亚留学生肯尼斯在接受采访时,表露出在中国接受深造的期望。一个多月前,肯尼斯因在中国航空工业下属中航国际发起......

宁夏科协启动青年托举人才培养项目申报工作

各市、县(区)党委组织部(人才局、人才办)、宣传部、科协,区直各有关部门,各人民团体、直属事业单位,中央驻宁单位,各大中型企业,全区学会(协会、研究会),企业(园区)、高校科协: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

好消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量质提升

最近,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的好消息不断:年底前,河北省将启动首次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科技部火炬中心印发《高质量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

资源“高配”和拔尖人才将如何“化学反应”

聆听院士和知名教授讲座报告,参观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等机构,进入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理)生物采油实验室科研轮转,负责“航天育种菌种及代谢产物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

陈宝钦:八旬科技工作者获“最美”称号

我仍然活跃在科研、教学和科普第一线。”年逾八旬的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陈宝钦近日在北京出席一场活动时说。1942年,陈宝钦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青岛新增一家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近日,山东省科技厅公布了新一批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5家单位名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入选获批建设。至此,青岛市共有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1家、省级2家,旨在通过加强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为科技成......

上海交大首次发布人才培养“四大计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39.shtm中新网上海12月14日电(记者许婧)在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一期毕业十周年之际,上海......

中关村科技联盟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计划发布

11月8日,中关村科技联盟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计划发布会在京举办。本次活动在海淀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由中关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中科智汇工场主办,中关村科技联盟、北京中科海芯科技有限公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