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国际SCI权威刊物《第四纪研究》(Quaternary Research)的主编、美国华盛顿大学Allen Gillespie教授来信,邀请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百人计划”赖忠平研究员出任该刊物的副主编。该刊物于1970年创刊,现由国际著名的Elsevier科学出版社发行,是国际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几个学术刊物之一,今年的SCI影响因子是2.7。

  赖忠平受邀出任该刊物的副主编,不但与他自己的学术水平及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有关,更与中国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紧密关联。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已故的国际著名科学家——被誉为“黄土之父”的刘东生院士,2002年获美国颁发的泰勒(Tyler)环境成就奖。这是地球环境领域在国际学术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科学奖。

  赖忠平于1968年11月生于江西省安远县,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师从安芷生院士和卢演俦研究员,获硕士学位;在英国牛津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以“优等生”获博士学位,被院长评价为是“该学院过去十年来最优秀的博士生之一”;是中国“国家优秀留学生”和德国“洪堡学者”;已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2007年11月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携全家回国来到了祖国大西北的青藏高原;他爱人郭小华也在英国牛津大学获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他还担任着国际刊物Aeolian Research的副主编和Geochronometria的编委。他不仅在环境变化领域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在第四纪年代学释光测年的物理机制方面也有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在国际SCI刊物Geochronometria上担任的是物理学的编委。

相关文章

手握8篇SCI,美女学士直博

手握8篇SCI论文,浙江师范大学本科生管佳寅直博西湖大学。据悉,早在大二下学期,管佳寅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我还想继续做科研”一路走来,管佳寅靠的其实并非是命运的眷顾,她的每一次成......

清华博士生8篇一作SCI才能毕业?课题组多人回应

4月24日,“博士生发表8篇一作SCI论文才能毕业”的话题帖子登上知乎热榜,阅读浏览量不到两天已破400万。话题源头是一张来自清华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如范课题组的《课题组论文发表要求》(以下......

南极一冰架崩解,面积接近美国洛杉矶市

冰架是大陆冰盖向海洋延伸的漂浮冰原,可以减缓冰河和冰川入海,从而抑制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化给极地的冰架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卫星观测数据显示3月15日左右,南极康格冰......

被踢出SCI,10年发文量猛增近30倍撤回137篇中国学者文章

TumorBiology2010年之前是Karger集团出版的,从2010-2016是在Springer旗下,2017年开始该杂志转到了SAGE集团。TumorBiology在SAGE的介绍页面显示,......

25岁博士毕业发了64篇SCI的她临床和科研工作也是绝绝子

魏嘉,16岁考上南大,25岁博士毕业,是南大医学院最年轻的博导,已在JNatlCancerInst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64篇SCI论文。在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名单中,江苏魏嘉入围个人名单。......

新出炉SCI影响因子最高突破500分

日前,科睿唯安发布了2021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以下简称《报告》),最新SCI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随之出炉。排名第一的仍然是自2008年起就牢牢把握榜单第一名的《临床......

神刊IF突破500分!最新SCI影响因子出炉

6月30日,2021年最新SCI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出炉。排名第一的仍然是神刊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影响因子达到508.7,首次突破五百分......

暗访“论文工厂”:代发12分SCI收费7万可量身定制一条龙

短短两周,3起论文代写事件遭曝光:4月27日,备受关注的“熟蛋返生孵小鸡”论文作者郭某主动承认,论文系朋友代写;5月5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付某被曝花3万元找公司代写、代发论文;5月8日,四川南......

IF有望突破25!国产期刊迎来了“龙抬头”

这些年卯足了劲儿发展的国产期刊,究竟有没有实质性提升?对于身处科研圈的朋友们来说,论文发表无疑一直是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那么承载论文的期刊,它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也就因此成为了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往回追......

院士提案:破除“唯论文”,探索更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

一国发展之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之核心竞争力在于科研人才,每一位科研人才都不是一蹴而来,都必须需要经过长期培养方可实现。近期正值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将目光投向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