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9-08 09:44 原文链接: 吴玉虎:再谈青海野生古柽柳林的价值

  8月10日、20日,本报先后发表吴玉虎《呼吁有关部门尽快抢救柽柳树王》、《呼吁拯救世界罕见野生古柽柳林的最新进展》的来信,引起有关部门和媒体的关注。今天,吴玉虎再次投书本报——

  继我国柽柳属植物学专家刘铭庭之后,8月25日至30日,由潘伯荣和我率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考察队一行10人,又对青海省同德县新发现的野生古柽柳林进行了系统的专项考察。

  除了进行植被样方和土壤调查,采集相关区系植物标本和土壤样品外,还对林区周围进行了植物区系和群落调查,采集了甘蒙柽柳(Tamarix austromongolica Nakai)和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古树的分子地理学材料和基因遗传学材料,并对其种质资源从种子、幼苗和扦插材料等多方面进行了收集。此外,考察队还对先前没有来得及编号的200余棵野生古柽柳树和树龄在300年以上的15棵小叶杨树进行了补充编号、登记、测量(高度、冠幅、胸围、基围)和定位,结果发现胸高茎围在100厘米以上的野生古柽柳树竟有300余棵,植株最高达14.2米,整个林区面积约60余公顷,其中核心区就有约16公顷以上。

  经过这次较详细的调查,我们还在一些古树的顶部发现并采集到了甘蒙柽柳当年生枝条上的夏秋季花枝,补充了初次调查的不足。这些工作的目的,还是想保护或者说是要抢救这片无比珍贵的、世界独一无二的野生古柽柳林。

  此前,刘铭庭就曾与我们讨论过这些古柽柳树王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及其所携带的数百年的气候变迁的信息价值等。结果认为,这些古柽柳树太值得保护了。

  它们的幸存及发现,表明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已经占有了柽柳属植物野生植株在基因方面的最古老、最长寿基因和在形态方面最大胸径、最高植株以及携带最长时段气候变迁等信息的载体。这是我国柽柳属植物得天独厚和无可替代的第一手科研资源,值得国家启动专项进行系统研究。

  就自然生态价值来说,当地稀疏的山地荒漠草原植被具有生态的脆弱性,水土保持能力差,夏季一遇暴雨便成洪水,冲得泥沙俱下。而这片野生古柽柳林不仅首当其冲,且自古以来就对当地每年都会出现、至少来自4条山沟的约2000米宽的泥石流一直起到缓冲和阻挡的作用。在这样的地方,每一棵普通的树甚至一片灌丛或草丛都具有生态屏障的作用,对当地及流域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包括子孙后代都只会带来好处,更何况大片的古柽柳林。所以,保护它们,也是努力提倡生态信仰、践行生态责任和发展生态生产力的青海省打造生态软实力的保障之一部分。

  考察结束后,我们在西宁进行了总结。大家一致认为,作为世界罕见的自然遗产,这片侥幸保留下来的野生古柽柳林,其珍贵程度堪比动物界的大熊猫,也绝不亚于考古界的明清文物,并且是活着的、可携带和可提供我们研究、对比过去、现在和未来气候变化等诸多信息和生物多样性基因的绝无仅有的科研材料。如此珍贵的野生古柽柳林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气候变迁和几度战乱能够侥幸留存至今,确实是值得我们庆幸之事。不仅如此,更值得我们敬畏和感恩,也值得整个植物学界和相关学界出面呼吁保护和抢救。

  还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了解到,这片野生古柽柳林位于我国目前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这个保护区是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投巨资建立起来的,其中最大的一笔投资就有75亿元,并且国家还在继续投资。青海省提出的口号是“生态立省”,而在“生态大于天”的三江源保护区,其口号是“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所以,这里无疑应属于“限制开发区”。

  因此,这片野生古柽柳林是一定能够顺理成章地保护下来的。只是需要我们以学者的身份和学界的名义,向社会和相关各方阐述其在植物学、环境学、古气候学、种质资源学、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的科研价值和现实的自然生态价值,以及其作为自然遗产而在世界范围内创造的几个“世纪之最”的独一无二和作为“奇迹”而侥幸存留至今的不易和我们的幸运,还有近期发生在舟曲县的生态灾难的警示和叶公好龙的故事。

  更值得庆幸的是,十七大会议已经提出了“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大政方针。不仅如此,还有《生态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在支持着我们。更鉴于当今是一个极力提倡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时代,这些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全民的行动。所以,为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保护好这片古柽柳林必将是大势所趋。

  还应值得欣慰的是,犹如内地的一些园林庙宇内多栽植松柏树一样,当地藏族同胞几乎家家都在庭园内外栽植柽柳树。一是取其生命顽强、“好活”,二是取其长寿延年。作为显然已经形成的一种“柽柳文化”,其根源无疑亦应来自对当地这片野生柽柳林古树的崇拜和敬畏,同时也体现了当地民族的生态文化价值。所以,我们的保护也是对当地民族自然生态文化的保护,我们的抢救无疑也就是对当地民族自然生态文化的抢救,是有群众基础和民族文化根源及其生态文化价值的。更何况,当地群众还希望在保护古柽柳林特殊的自然生态价值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同时,挖掘发展和提升其生态旅游价值。

  更值得欣慰的是,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抢救和生态战略眼光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的院属“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在获悉“青海发现世界罕见野生古柽柳林”信息的第一时间组织启动了“野生古柽柳的研究与保护”的前期联合项目,使对这些野生古柽柳树王的系统研究和保护抢救进入到实质阶段。

  在我们考察期间,已有包括《绿家园》和南方电视等10余家媒体组成的《黄河十年行》考察队等相继前往采访和拍摄,并将参与对古怪柳林抢救性保护的宣传和保护行动。

  这片野生古柽柳林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所以,我们希望全国植物学界和其他相关学界的学者和相关学会、协会及其社会有识之士和更多的媒体,都来呼吁、关注并支持保护这片野生古柽柳林。同时也欢迎更多的生态学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专家、气象学家、植物学家和山地灾害防治专家以及更多的相关媒体亲自到现场考察、研究、论证和采访。我们还希望相关决策部门能从实际出发,认真对待学界和媒体的意见,作出正确决策,以防此后不得已走到要由外国专家来替我们研究并提出保护愿望后才能解决问题的地步。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文章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2月22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3年,将以探索一批创新机制、建设一个大比武基地、建立一个成果转化平台、形成一批试点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等为目标,建立......

去年我国生态环保产业营收逾2.2万亿元

本报记者徐卫星北京报道刚刚闭幕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对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强调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据我们测算,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全年营收......

生态环境执法方式持续优化将4.49万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生态环境部门有效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各地将4.49万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发挥正面激励作用。2022年,生态环境部门共下达行政处罚决定9.10万个,累......

2022年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完成

“国家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三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化学需氧量、氨氮......

生态环境部:全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部今天(22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碧水保卫战向纵深推进,全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长江、黄河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方面,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开......

“黄河之肾”甘肃玛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县长杨智明16日表示,被誉为“黄河之肾”的玛曲县,探索出一套具有“玛曲特色”的高寒沙化、草原治理模式,黄河沿岸草原沙化退化已得到根本遏制,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源涵养能......

生态环境部公布生态环境执法6个典型案例

据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消息,2022年,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公安、检察机关,扎实开展深入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重拳打击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行为。截至2......

岳跃民等获2022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

经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组织专家评审,并经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包括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岳跃民研究员在内的3位科学家近日荣获“2022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亚热带生态所......

生态代谢模型引入pH值准确预测细菌多样性

土壤生物多样性极其复杂,通常少量土壤中就存在数十亿种生物,包括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原生生物)以及土壤动物(线虫)等。明确土壤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布模式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前的研究使用定性和图形框架等......

黄润秋:自然生态系统“有价”理念在中国日益深入人心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认识自然、管理自然,促进农食系统转型”边会12月14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致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