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26 16:10 原文链接: 矢志空天报国培养一流人才

  “同学们要抓住时代机遇,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为建设航天强国矢志奋斗。”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节思政课上,宇航学院名誉院长、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的讲授赢得了学生经久不息的掌声。今年89岁的戚发轫院士,是北航首届毕业生。

  为国而生,与国同行。七十载矢志空天报国,北航始终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将科研势能转化为人才培养动能,形成了“厚植情怀、强化基础、突出实践、科教融通”的人才培养方针,打造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激发青年学生成才的内生动力?北航创立了以厚植空天报国情怀为重点、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注重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实习实践、就业选择中上好“大思政课”。

  青年思政课教师付丽莎将“两弹一星”元勋故事等融入教学;师生自导自演、讲述“航空报国英模”罗阳校友生平的音乐剧年年上演……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空天报国的传统逐渐内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北航注重实施科研优势转化,实现科教融合。“月宫勇士出舱!”“再创世界纪录!”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清晰记得,2018年5月15日,“月宫365”实验宣告圆满成功。如今,“月宫”系列成果已产出一批课程和教材。

  这是北航将科研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的缩影。学校推进科研成果进课程进教材,《航空航天结构材料》《航空发动机材料概论》等课程源自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成果;实施名师工程,王华明院士团队、苏东林院士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今年,北航发布新时代人才培养领航行动计划白皮书,实施科教融合行动。据悉,目前学校已有大量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团队夜以继日,最终完成了卫星发射!”航天飞行器技术系学生赵旭瑞与同学们参与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的研制。他说,自己在科研项目中迅速成长。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校以综合项目为载体,让学生担当“主角”。同时,依托各类科研平台,构建了“科研导师、实验室开放日、微课题”三位一体的科研课堂计划。“参加科研课堂,让我有了接触科研的平台。”“我在课程中申请了ZL。”……在科研课堂上,本科生和良师益友一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科创能力得到强化。

  面向未来,北航正向着加快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服务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迈进。今年8月,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迎来了首批新生。学院致力于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人才队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打造一流人才培养能力,扎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说。

相关文章

倾尽热血献航天甘为人梯育桃李

倾尽热血献航天甘为人梯育桃李——追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光明日报记者张蕾光明日报通讯员孙国慧胡蓝月“殚精强国,一缕英魂存海宇;竭虑宇航,满腔热血贯云天”“倾尽热血献......

倾尽热血献航天甘为人梯育桃李

倾尽热血献航天甘为人梯育桃李——追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光明日报记者张蕾光明日报通讯员孙国慧胡蓝月“殚精强国,一缕英魂存海宇;竭虑宇航,满腔热血贯云天”“倾尽热血献......

回国花了3个月,在“可以发射”鉴定书签下名字

屠守锷(1917.12.5—2012.12.15),浙江湖州人,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

我国载人飞船黑障区跟踪测量取得重大突破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预备在东风着陆场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图飞船返回地球时,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温度剧增,导致气体分子与飞船表面被烧蚀的材料均发生电离。这些不断产生的电离气体包裹在飞船周......

天舟六号瞄准今日21时22分发射

目前,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已完成推进剂加注,瞄准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

我国完成首次液态金属空间热管理在轨试验

近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的空间站航天技术试验领域完成我国首次液态金属热管理在轨试验,取得了系列关键技术成果。液态金属的导热和吸纳热量能力远大于传统导热剂,能够实现高热量的快速散发,在航空航天、先......

托举航天的青春力量!走进80、90后航天人

在中国取得的一系列航天成就背后,有这样一组数据:嫦娥团队平均年龄33岁,天问一号团队平均年龄35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1岁。《面对面》专访航天五院副总设计师黄震、航天一院紧固件室副主任冯韶伟、北京航天......

卫星互联网:让全球处处有信号

有了卫星互联网,就意味着天上成百上千颗卫星,能时刻与地球上的手机、轮船、飞机、汽车等交换信息——身处大山里,也不必发愁没信号,仍然可以尽情地网上“冲浪”,无论是在陆地、海上或者空中,都可以准确获取货物......

航天科技成果亮相航天创新创业大赛

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作为今年航天日的预热活动,第四届中国航天创新创业大赛今天(21日)在青岛开幕,一批航天科技成果集中亮相。这是一款能够在距离地表10公里至30公里平流层内长期驻留的太阳能动......

航天日重磅活动抢先看

今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今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是“格物致知叩问苍穹”,主场活动将在安徽合肥举办。近年来,中国“太空之家”遨游苍穹、“祝融”“羲和”探火逐日……一次次飞跃与突破,刷新着中国航天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