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8-15 11:58 原文链接: 疏通实验室到市场的管道

  安检设备是机场、地铁等公共场所必备的安全屏障,然而安检门和手持式金属探测器等常见安检设备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精度不高,存在一定安全漏洞。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研发的太赫兹安检系统,成功将太赫兹成像技术应用于安检,有效弥补了传统安检设备的缺陷。

  “太赫兹安检系统有两大好处:一是成像分辨率更高,探测精度可达到厘米级;二是太赫兹波的光子能量极低,不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电离辐射,对人体绝对安全。”三十八所产业发展部主任张徽山介绍,太赫兹安检系统安全、文明、高效,可广泛应用于机场、火车站、地铁等公共场所,目前国内安检设备市场规模可达数百亿元。

   太赫兹安检系统只是三十八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内军事雷达电子的主要供应商,三十八所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等核心技术优势,积极转化到民用领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民品产业化发展。近年来共有10多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直接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

  出土文物保护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文物经发掘后,其周围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一系列环境要素发生变化,极易受到损坏。由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参与研发的文物保护微环境智能测控系统,通过对文物微环境的精确监控与调节控制,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系统可以模拟文物原有环境,并通过对光线、湿度等条件变化实时监测,进行环境补偿,实现对文物的全面保护。”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晓安介绍,该项目因为解决了文物保护的现实问题,填补了市场空白,成功转化投产后,很快受到文博单位的青睐,销售情况非常好。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产出“大户”,但因为种种原因,大量的科技成果被锁在实验室无法走向市场,“成果”变“陈果”。据了解,先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为60%至70%,而我国这一指标不足30%,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及先进国家的一半。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验室与市场“两张皮”

  张晓安介绍,科技成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超前性、基础性应用研究,这类成果属于纵向课题,成果转化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另一类是与企业直接合作的横向课题,包括政府主导的科技攻关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技术升级改造项目等,这类项目瞄准行业企业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标性较强,比较容易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难主要针对第一类项目,这类项目通常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纯科研单位独立完成,缺乏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产业化相对困难。 ”

  “科技成果不等于产业成果,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晓安说,很多科技成果可能只是局部技术指标,要做成产品需要满足各项综合性指标,这不仅需要加强后端的产业对接,还需要大量的科研和资金投入,需要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而长期以来,高校与生产企业缺乏有效衔接,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也知之甚少,经济与科研“两张皮”,产学研不能有效结合,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现行的高校成果评价体系多以科研项目的重要性和数量为考核标准,对于科技成果是否能够产业化几乎没有涉及。对于高校科技人员来说,只要完成了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就算项目完成,产业化对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 ”张晓安说,虽然国家为鼓励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业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是很多政策并未完全落地,在高校层面还缺乏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科技人员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诸多限制。

  科研院所面临同样问题。张徽山介绍,作为国资背景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所有权属于国家,分配权兑现也需要向上级报批。国有资产作价入股,牵涉到层层行政审批,缺乏操作细则,也没有可以参考的案例和标准,而且审批周期长、程序繁琐,不确定性大。

  “两个平台”实现研学产融合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成果转化的环境正在逐步改善,特别是去年颁布的 《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提出,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收益的合法性。

  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姚群认为,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进一步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尽快细化相关政策措施,比如成果转化的许可措施、科技人员的收益合法化等问题,还需要更加明确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科技成果买卖。比如一项科研成果 200万元卖掉,买卖结束就算完成成果转化,后期的技术升级、产品延伸再不相关,这样的转化今后将越来越少。 ”张晓安认为,随着未来技术升级换代加快,不仅需要前期研发,还需要后期技术支撑。成果转化需要产学研的真正融合,必须让技术团队和生产企业紧密融合。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在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在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同时,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 “研究院将重点打造两个平台:一个是企业化运营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一个是用于新技术、新成果检测验证的开放式平台。”张晓安介绍,企业化运营平台,就是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让科技团队与生产企业共同成立股份制公司。 “公司成立后,技术团队和生产企业在事业目标和利益方向上达到了根本一致,有助于贯通从成果的产生、成果的转化、成果的应用直到产业化的整个通道,实现了产学研的真正融合。 ”

  张晓安表示,应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考核评价机制,从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统计和报告制度等方面入手,持续优化高校科技创新政策环境。重要的是,完善相关利益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关文章

太赫兹技术助力空间技术仰望“芯”空

  他们,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毫米波天文超导接收机;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高能隙氮化铌超导隧道结的天文观测;他们,研制了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超导热电子混频器;他们,实现了我国首例千像元太......

太赫兹超导空间探测技术研究团队:精“芯”求索射电问天

太赫兹团队(左四为李婧)部分成员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合影。他们,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毫米波天文超导接收机;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高能隙氮化铌超导隧道结的天文观测;他们,研制了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超导热电子混频器......

织物与太赫兹,一次传统与科技的结合

人工超构材料是一种由亚波长结构阵列组成的周期性人工电磁材料,由于其高效、灵活的特性迅速成为调控电磁波的优秀媒质。近日,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汪胜祥团队利用传统纺织工艺,结合人工微纳结构制备出新型光电子设备。......

91.8分高分通过,太赫兹重大专项完成最终评定

1月6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办组织召开了“太赫兹显微成像检测仪(2017YFF0106300)”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视频会议。本项目由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彭滟教授担任首席,由江苏......

基于声子的新型单频磁控太赫兹源研发成功

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盛志高课题组瞄准太赫兹核心元器件这一前沿研究方向,与该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成联合攻关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太赫兹源。相关研究成果日......

新型太赫兹微流器件研发取得进展

微生物污染已成为国内外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而由此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我国每年的官方通报中,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报告数和波及人数最多。因此,开展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准确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荧光碳量子点的太赫兹光电特性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文课题组与西南大学合作,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技术,探究荧光碳量子点(CQDs)的光电特性,发现在80-280K温度范围内,红光荧光......

单个生物大分子的太赫兹超分辨光谱成像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攻关,在单个生物大分子的太赫兹超分辨光谱成像研究中取得进展。单个生物大分子的太赫兹探测有望揭示传......

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小如米粒便携式太赫兹激光器

最近,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米粒大小的便携式太赫兹激光器,其工作温度为250K(-23℃),可用于饼干大小的插入式冷却器。这项研究将推动太赫兹激光器在医学成像、通信、质量控制、安全和生物化学等诸多领域“......

合肥物质院等在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研究中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部徐文课题组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应用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CTFEL)装置,开展电子材料的太赫兹动力学特性研究,相关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