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美国人有睡眠障碍,他们中的许多人靠吃褪黑素缓解。然而,科学家们并不完全理解褪黑素在生物钟中的作用,也就是说,研究人员也不知道褪黑素有没有副作用。

  现在,由一个国际团队组成的科学家小组对褪黑素的作用进行了非常必要的研究,为开发受褪黑素影响的健康问题以及治疗睡眠障碍打开了大门。

图片.png

  他们建立了两个细胞表面“受体(receptors)”3D模型,这些受体使人体内部的时钟与昼夜循环同步。

  “我们的目标是向其他研究人员提供结构信息,让他们得以设计新的药物化合物或研究患者这些受体突变,”通讯作者、南加州大学聚合生物科学中心Bridge研究所的Vadim Cherezov说。

  创建两个褪黑激素受体MT1和MT2的3D图对于理解生物钟是如何工作至关重要。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设计能与褪黑激素受体结合的药物分子,并监测其潜在影响。除了改善睡眠之外,还有其他好处。

  “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我们设计只与这些受体相互作用的药物,希望我们能够以更有针对性的方式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症和睡眠障碍,”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授Bryan L.Roth博士说。

  4月24日《Nature》杂志刊登了两篇关于褪黑激素受体的研究报告。

  褪黑激素来自“灵魂”

  褪黑素是由大脑中心的松果体产生的,哲学家笛卡尔曾将其描述为大脑和身体的“灵魂”。

  人类通过靠近下丘脑的松果体对日光变化做出自然反应。随着夜幕降临,腺体产生更多的褪黑素,然后与细胞的MT1和MT2受体结合。黎明前,腺体会降低褪黑素的水平,这表明是时候醒来了。

  百分之二

  人体内估计有800个受体被称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s),MT1和MT2是其中之一。这些受体出现在细胞表面,充当电子邮件收件箱,将信息传递到细胞中,引发一连串的活动。

  市场上大约三分之一的药物被设计用来与GPCRs结合。每个受体在调节机体功能方面有不同的作用,其中许多对基本生存至关重要,如饥饿和生殖能力。这些受体的主体在人类嗅觉系统中也存在一些作用——引导味觉和嗅觉。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已经获得了这些受体中不到十分之一的结构。MT1和MT2是最新的。MT1和MT2受体对包括生殖甚至某些癌症在内的多种过程都很重要。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所的Wei Liu说:“通过比较MT1和MT2受体的三维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辨别这两种受体之间独特的结构差异,以及它们在生物钟中的作用。有了这些知识,设计只与一个或另一个受体结合,但不同时与两个受体结合的类药物分子就变得容易了。这种选择性结合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将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这两个受体的结构都是通过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使用一种叫做LCLS直线性连续加速器光源的激光获得的,这种激光使用X射线拍摄运动中的受体原子和分子的停止-工作照片。

  “由于晶体的尺寸很小,所以除了LCLS外,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进行这些测量,”文章合作者、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科学家Alex Batyuk说。“由于LCLS的极端亮度和短脉冲特点,我们能够收集数十万个晶体图像,以确定这些受体的三维结构。”


相关文章

挑战传统假设,研究揭示细胞有非基因组信息系统

美国莫菲特癌症中心科学家一项新研究提出,细胞拥有一个此前未知的、独立于基因组的信息处理系统,使它们能够对环境变化迅速作出反应。相关论文发表于最近的《交叉科学》(iScience)杂志。图片来源:《交叉......

免疫细胞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相关性获揭示

γδT细胞是一种独特的T细胞亚群,在各种免疫反应和免疫病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日,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研究员杨美香与教授尹芝南团队合作,在γδT细胞代谢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揭示了免......

研究揭示“细胞焦亡”新机制

4月2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璟珒研究组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团队,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两种来源于低等真核生物的gasdermin(GSDM)蛋白通过非蛋白......

西湖大学团队揭示T细胞“特种兵”真相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周强课题组,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课题组助理研究员宿强,在合作研究中首次呈现了两种经典的γδTCR–CD3复合物的全长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Vγ依赖的组装模式,......

《细胞》: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3D重构人类原肠期胚胎

北京时间2024年4月23日晚,我国科学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发表题为“3DReconstructionofaGastrulatingHumanEmbryo”(人类原肠胚的三维重建)的研究论文。......

助力细胞培养产品质量,中量大牵头国家标准发布

近日,中国计量大学教授陈春主持制定的国家标准《细胞培养液中苯乙烯、2-氯乙醇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GB/T43778-2024)正式发布并实施,细胞培养产品质量有了新保障。细胞(含体......

南大科学家发现“返老还童”因子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辰宇、陈熹、王延博,医学院教授方雷等人通过研究揭示了一项重大发现:年轻血液中的小细胞外囊泡(sEVs)具有显著延长寿命、恢复整体生理功能以及逆转与年龄相关的退化变化的能力。4......

谱系细胞单克隆自动化获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研究员张骁团队提出一种基于结构微流体创新的谱系细胞单克隆自动化获取策略,在体细胞重编程过程出现的复杂谱系中实现了对特定谱系的单克隆性细胞的自动......

地球上已知最小动物是什么?

一种黏体动物(传播孢子阶段)的放大图,这种动物可寄生在鲑鱼和鳟鱼身上。图片来源:CABI数字图书馆网站科技日报讯(记者刘霞)大多数动物爱好者都知道蓝鲸是已知最大的动物,但迄今已知最小的动物是什么呢?据......

2024年度合成细胞亚洲研讨会在深召开

4月2日至3日,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亚洲合成生物学协会(ASBA)共同主办的2024年度合成细胞亚洲研讨会在深圳光明生命科学园成功举办。作为该领域内的一次重要学术盛会,研讨会旨在促进合成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