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7 12:26 原文链接: 这所高校霸气官宣:可潜心研究10年不发论文!

1月17日,中国药科大学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发布人事人才改革系列新政,重磅推出中国药大“人才十条”等重大举措,创造性提出“破五唯”的中国药大改革方案,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培育人才、成就人才。

据悉,此次中国药科大学推出的“人才十条”举措包括改革职称评价体系;实施兴药系列人才计划,构筑人才荣誉体系;加强标志性成果考核,构建完善奖惩体系;打造兴药系列学术会议,提升学术影响力;实施学术休假制度,提升访学水平;探索博士后国际合作培养计划;加强青年人才的成长引导;实施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精准引/育才计划;构筑校院系三级人才服务体系,打造四位一体人才工作体系。

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郝海平对新政进行解读,他认为,此次人事人才改革系列新政的亮点在于更多考虑人才的成长规律,不再唯论文论,而是真正看重年轻教师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带来的价值和贡献。据郝海平介绍,2017年,中国药科大学就设置了“教学型特聘教授”岗位,今年对这一岗位内容进行进一步补充,单设指标、独立评审、单独考核,为潜心一线教学和教改研究的教师开通晋升直通车。在职称评定中,对于重大标志性成果特别是实现基础理论研究领域重大突破和被行业广泛应用的颠覆性技术等,经领域内5名以上二级教授联名推荐,可直接提交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审定,不受任职年限、论文、项目等量化成果的数量限制,切实为培育重大创新成果和培养高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在会上,副校长郝海平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们将为高水平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大家只要有能说得出来的成果,并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能以提名推荐的方式参加正高职称评审,你们甚至可以潜心研究10年不发论文。

这番话也表达了学校对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渴求和对高水平人才成长的耐心。

重大标志性成果不受论文数量限制,经专家推荐可直接参评正高

在中国药大即将施行的正高职称评价体系中,有这么一条:

对于获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特别是教书育人取得突出成效、实现科学研究0到1的基础理论突破、创建颠覆性技术并被行业广泛借鉴应用,对生物医药行业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经领域内5名以上二级教授联名推荐,可直接提交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审定,不受论文等定量指标的约束不受任职年限限制

这对于新药研制这一领域来讲,无疑是一个“通情达理”、“有人情味”的决定。

郝海平说,“我们希望培育真正的创新成果,对于短期内难以产出成果的重大研究,成果的展现形式不一定是论文。做科学实验必须有结果,如果展示的结果被专家同行认定属于创新,就可以通过评审。”

困则思变,中国药科大学在新的风口,积极探索新的人才激励计划。

希望在新的一年,更多高校可以出台适合自身学科发展的创新举措,让科研人可以安心科研,让德不配位者早点让位!

落实“破五唯”,不少高校动了真格。

去年11月2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聘工作情况。政策正式生效后,山东省内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时,不仅可以越级申报、评聘,且海外留学、访学经历、人才称号等也不会作为晋升的必要条件。

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事关高校教师的聘用考核、薪资待遇及职业发展,对教师们至关重要。除了山东,全国多地高校在落实“破五唯”以及职称评审改革方面也大动作不断。

淡化数量要求,取消科研成果要求

北京中医药大学鼓励教师专注教学,突出科研成果质量要求、淡化数量要求,扩大代表性成果认定范围,实现人岗相宜。

西安交通大学在科研业绩考核方面将原始创新和解决重大问题放在首位,淡化论文数量、影响因子、ZL数量等,突出强调实际贡献。

中国药科大学教学研究型岗位重点考核教师在学生培养、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中的工作实绩,取消科研成果要求。

西北工业大学则采用代表作评价,克服“数篇数”、“数经费”等简单考核模式。

兰州大学取消了职称评聘时学历、论文成果、获奖情况等刚性前置条件。

取消出国经历要求

华南农业大学取消了职称评审条件中有关出国经历要求。

博后在站可认定中高级职称

四川农业大学日前招聘青年研究员50~100名,涉及职称评审,学校规定,进站的次月可申请认定讲师职称,获博士学位2年且达到学校《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第四层次及以上的可单列申报高级职称。

image.png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博士后招聘公告中也提到:入站当年可认定讲师职称,在站期间可根据个人成果情况,申报副教授职称评审。

image.png

南昌大学增加“特别推荐”职称晋升通道,并为基础教学型岗位单独制定职称评审条件,近5年共晋升基础教学型正高19人,基础教学型副高25人。

虽然高校职称改革之路漫漫,但能看出国家、地方和高校对于“破五唯”的决心,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不再以SCI、SSCI等论文指标作为参评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也有利于职称评价标准回归岗位需求和实际贡献。


相关文章

中国作者论文引用受歧视?最新研究揭示学界间的“暗沟”

自21世纪以来,中国科研的进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中国论文数量的爆炸性增长,成为了中国学界近年来最显著的成就之一。但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学界似乎“不愿意”引用中国论文。这一现象的成因尚待深究,但它无疑......

多所高校提出“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

近期,全国多所高校提出“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科技部办公厅此前已于4月27日印发“关于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据北京建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网站6月7日消息,按照北......

40年风雨路,中国质谱迎来新征程

——2020-2023杭州质谱学术大会系列报导2023年6月10日,2020-2023中国质谱学术大会在杭州盛大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

健全科技法律制度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作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2023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社会治......

“学术妲己”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

近日,网传一苏姓女博士答辩视频引发“学术妲己”话题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她疑似介入导师婚姻并在导师的帮助下获发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包括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顶刊Nature上发文),最终进入四川大学2023年......

刘庆生:我们需要务实的学术交流活动

闲暇之余看了几个有关学者给我发来的国内某些专业学术会议信息,发现了一个长期以来带有共性的见怪不怪的现象。会议安排中参杂了一些非学术因素,例如会议主办方往往由于某些需求邀请并不处在学术一线的学者、政府官......

这个实验室《自然》《科学》论文成堆,原来幕后有帮手

科学研究正在经历一场风暴。风暴源于狂飙突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拥抱”还是“逃离”,成为摆在每位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选择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一群喝着网红咖啡、野心十足的年轻人选择了“拥......

20202023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第五轮通知

    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联合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的《2020—2023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将于2023年6月9-......

国家自然基金委通报今年首批八起学术不端案件七起涉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4月11日的通报还涉及一篇中文期刊论文相关的学术不端案件。4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通报了2023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第一批次8个案件的处理结果。因涉嫌买卖实验数......

一个无人踏足的重要发现!985教授发表经验

“张老师总是非常及时的给我们批阅论文,大多近乎重写。”“他经常凌晨还在看文献,一个快50岁的人了都这么拼,我们还有理由偷懒吗?”张强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教授,他对学生的指导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