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0 14:31 原文链接: EHJ重磅:中国首个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诞生

  心血管疾病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近十年,基因组学研究已成功发现数百个冠心病以及相关表型的易感基因[1]。

  在欧洲人群中,已有多个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PRS)模型被开发出来[2-5]。既往研究表明PRS能提升传统临床风险评估的准确性[6]。然而,PRS模型在欧洲以外的人群中少有研究,其在亚洲人群的预测效果仍然有待评估。

  近期,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和鲁向锋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了中国人群的首个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并基于前瞻性队列发现其能提升传统临床风险评估模型的再分层能力。

  在4万人的随访中(平均随访时间13年),高遗传风险者(评分最高的20%)的冠心病发病风险是低遗传风险者(评分最低的20%)的近3倍(HR=2.91)[7]。

image.png

研究论文截图

  心血管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仅2019年(新冠爆发前),就有约18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据全球死亡人数的32%[8]。其中,85%的心血管疾病死因是由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

  在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飞速发展衍生的亚健康生活方式、饮食和环境的改变等原因,冠心病的发病率在持续攀升[9]。在2017年,我国冠心病死亡人数比1990年增加了111.7万,增幅接近200%[10]。同期,全球冠心病相关死亡率下降30%,但我国年龄校正的冠心病死亡率增加20.6%。

  早期预防和干预是控制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指南》(下称《指南》)推荐的风险评估模型(China-PAR)是基于传统临床指标,如年龄、饮食和生活习惯等[11]。遗传信息有着可靠和稳定的特性,而临床风险指标多变,遗传风险评分很有可能会提升临床风险评估能力,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构建基因风险评估模型首先需要找到可靠的遗传位点。研究团队整合中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26万东亚人群的冠心病基因组数据,锁定了588个与冠心病相关的遗传变异位点。

  由于血压(BP)、胆固醇(HDL/LDL)、甘油三酯(TC)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等与冠心病有一定的关联,在模型构建中,研究者也整合了这些表型与遗传变异的关联信息。

  随后,基于2800位冠心病患者(年龄51.59±7.36)和2055位对照者(年龄54.77±7.53)组成的训练集,构建了中国人首个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记为metaPRS。该评分模型包含540个跟冠心病或相关表型关联的遗传位点(P<5x10-8)。

  为验证遗传风险评分的效果,研究团队在4万多人(年龄52.3±10.6)组成的前瞻性队列中全面评估该模型的效果(人群特征见图1),男性比例为42.5%。最长随访时间约20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3年。随访过程观测到1303次心血管发病事件。

  在验证人群中,当遗传风险评分增加一个标准差(SD)时,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比为1.44,即发病风险增加44%。

  在终生(累计到80岁)风险评估中,高遗传风险者(metaPRS评分最高的20%)发生冠心病的风险约为低遗传风险者(metaPRS评分最低的20%)的3倍,分别为15.9%和5.8%(图2)。对于低遗传风险者,如果没有家族史,冠心病终生发病风险为5.6%。对于高遗传风险者,若同时伴有家族史,冠心病终身发病风险可达到27.7%,是前者的5.66倍。

  既然遗传风险评分与冠心病发病风险显著相关,那么它是否能改善现行《指南》中传统临床风险评估模型呢?

  研究者将传统临床风险评估和遗传风险评分相结合,发现遗传风险评分能显著提升临床风险评估模型的能力。引入遗传风险评分后,评估模型的C-统计量(一种模型准确性指数,取值越高表示模型越好)提升了1%(P=7.72 x 10-7)。并且,重分类改善指标达到3.5%。

  临床应用中,遗传风险评分是否能使人群风险分层更精准呢?

  在高临床风险个体中,高遗传风险者的10年期冠心病发病风险是低遗传风险者的近两倍,分别为7.1%和3.3%(图3)。相应地,终生发病风险分别为24.1%和11.3%。

  更为突出的是,在临床风险评分为中风险的个体中,高遗传风险者的10年期冠心病发病风险为4.6%(对应于10%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个风险等级与那些高临床风险伴中等遗传风险的个体相当(4.6% vs. 4.8%)。

  根据指南[12],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超过10%的个体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因此对那些中等临床风险的个体,通常由于干预效果的不确定性,很可能错过及时的干预。而遗传风险评分能精准识别出高风险个体,为疾病预防提供重要依据。研究还发现相同临床风险但不同遗传风险个体间的发病风险差异与性别、年龄无关。

  由于个体的遗传背景与生俱来,并且终生稳定,可以在很早的时候就能进行风险评估。与传统临床风险因子不同,遗传风险不受年龄影响。因此,遗传风险评分能弥补传统临床风险评估模型的不足,两者的结合对人群风险划分和疾病防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综合以上发现,该研究提出了根据个体的临床和遗传风险进行心血管健康管理的路径和方案(图4)。《欧洲心脏杂志》同期对该研究在预防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点评[13]:对于年轻人,在临床风险表现出来之前,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是最有效的工具去识别冠心病高风险者。

  如果能依据该研究发现开发简便的遗传风险因子检测芯片,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到冠心病的早期发病风险预测、高危人群分层和管理等,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水平,降低冠心病负担,造福社会。

相关文章

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的认知临床诊疗指南标准发布

近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国计量大学等40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的认知临床诊疗指南》正式发布。刘梅颜(主办方供图)据悉,这是我国双心医学领域的首个标准,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冠......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基于原子磁力计的心磁探测

心磁信号探测的意义人体磁场能够反应人体内部各种组织及器官的信息。对人体磁场进行测量可获得有关人体疾病的信息,其检测效果及便利程度已超出对人体生物电的测量。心磁大小大概在几十pT量级,相较于脑磁而言,是......

第13届全国中医院冠心病介入论坛线上召开

12月11日,第13届全国中医院冠心病介入论坛在线上召开。本届论坛以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题,邀请了广东省中医院教授张敏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显、新疆医科大学教授安冬青等教授专家围绕冠心......

黄金运动时间|这个时间段锻炼,癌症风险降低27%

由于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的差异,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时间去锻炼。有人喜欢以晨跑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穿梭在刚刚苏醒的城市中,偶尔拍下一两张晨光熹微中的美景,十分惬意;有人习惯在下班之后去健身房撸铁或打拳,......

EHJ重磅:中国首个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诞生

心血管疾病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近十年,基因组学研究已成功发现数百个冠心病以及相关表型的易感基因[1]。在欧洲人群中,已有多个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PRS)模型被开发出来[2-5]。既往研究表明PRS......

EHJ重磅:中国首个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诞生

心血管疾病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近十年,基因组学研究已成功发现数百个冠心病以及相关表型的易感基因[1]。在欧洲人群中,已有多个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PRS)模型被开发出来[2-5]。既往研究表明PRS......

EHJ重磅:中国首个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诞生

心血管疾病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近十年,基因组学研究已成功发现数百个冠心病以及相关表型的易感基因[1]。在欧洲人群中,已有多个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PRS)模型被开发出来[2-5]。既往研究表明PRS......

我国首个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建立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教授顾东风和该中心教授鲁向锋团队建立了我国首个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并系统评价了其在冠心病精准预防中的应用价值。该评分可提升冠心病发病风险预测和临床风险分层能......

全国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

11月27日,2021全国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此次会议共同就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领域的现状及未来进行深度探讨和学习,涉及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外科、介入治疗、心脏康复、基础研究、胸痛中心......

多吃这种脂肪酸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但摄入量要谨慎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昔日疑难杂症如今已被“攻克”。然而直到今天,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仍是全球健康的头号和二号杀手。除了遗传因素外,饮食习惯是主因。因此,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