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钱友存组鉴定出新型线粒体自噬受体

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一类选择性自噬过程,通过特异性降解细胞内受损的或者多余的线粒体从而完成对细胞代谢水平和命运决定的调控【1】。然而生理或者病理条件下哪些物质可以诱发线粒体自噬反应,又由哪些分子特异性介导了线粒体自噬通路的激活,是此研究领域仍亟需解答的关键科学问题【2】。钱友存课题组多年来围绕先天免疫家族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NLRs)开展研究探索工作,前期研究成果发现,NLR家族成员NLRC5通过调节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蛋白MHC class I基因的表达促进机体抵抗李斯特菌感染【3】,而NLRP3炎症小体可以被杀伤性T细胞中的Perforin激活进而促进抗肿瘤免疫【4】。然而作为唯一定位于线粒体的NLR家族成员NLRX1的功能仍不清楚。 2019年2月25日,Nature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钱友存课题组题为Listeria hijacks......阅读全文

营养与健康所发现李斯特菌劫持巨噬细胞线粒体自噬机制

  2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钱友存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Listeria hijacks host mitophagy through a novelmitophagy receptor to evade

广东医学院JBC发文解析线粒体自噬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解析了microRNA调控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文章于二月二十六日发表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网站上。   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是氧化磷酸化、ATP合成、脂肪酸氧化等代谢过程的发生地。线粒体也是细胞凋亡的

Nature Immunology:李斯特菌劫持巨噬细胞线粒体自噬新机制

  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一类选择性自噬过程,通过特异性降解细胞内受损的或者多余的线粒体从而完成对细胞代谢水平和命运决定的调控。然而生理或者病理条件下哪些物质可以诱发线粒体自噬反应,又由哪些分子特异性介导了线粒体自噬通路的激活,是此研究领域仍亟需解答的关键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

中科院Cell Res发表线粒体自噬综述文章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和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在6月6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Receptor-mediated mitophagy in yeast and mammalian systems”的一篇综述文章。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陈佺(Quan Che

哺乳动物细胞线粒体自噬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获新成果

  1月23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陈佺研究员研究组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论文,报道了新的哺乳动物细胞线粒体自噬(mitophagy or mitochondrial autophagy)的分子调控机制。   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中心与能量工厂,是细胞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黑洞”吞噬与否的抉择规律

  《自噬》(Autopha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研究组的题为Topology-dependent,bifurcated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under starvation(《饥饿条件下拓扑结构依赖的线粒体质量控制》)的最新

细菌通过诱导线粒体自噬求存活

  线粒体自噬与感染类疾病有关。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钱友存研究组发现,单增李斯特菌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反应促进自身的存活。相关成果2月2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免疫学》。  线粒体自噬是一类选择性自噬过程,通过特异性降解细胞内受损或者多余的线粒体,完成对细胞代谢水平和命运决定的调控。然

科学家揭示线粒体自噬新机制

  线粒体自噬与感染类疾病有关。日前,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钱友存研究组发现单增李斯特菌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反应来促进自身的存活,为抗感染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2月2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免疫学》。  线粒体自噬是一类选择性自噬过程,通过特异性降解细胞内受损的或者多余的线

戴海明团队揭示线粒体自噬受体的一种选择性结合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中心戴海明团队在线粒体自噬研究领域取得进展,揭示线粒体自噬受体Bcl-rambo与LC3/GABARAP家族蛋白的选择性结合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Selective binding of mitophagy receptor pro

深度长文!细胞自噬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自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细胞自噬现象以来,人们获知衰老、癌症可能与我们身体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胞受损有关,但其详细机制如何,一直未有定论。这一生命之谜陷入长久僵局。2016年,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因发现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这一领域打开新的大门。本文将从细胞自噬的发现、发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Cell子刊发表自噬新文章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NIBS)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转运必需内吞体分选复合物(ESCRTs)与一种选择性自噬受体协同作用介导了可溶性货物运输到液泡中。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9月10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杜立林(Li-Lin Du)研究

多篇文章聚焦自噬研究领域新亮点!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读科学家们在自噬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  【1】TEM:靶向作用细胞“自噬”有望抑制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doi:10.1016/j.tem.2019.07.009  我们是否能通过改变细胞清理垃圾的方式来治疗肥胖或2型糖

研究发现多能性获得中细胞器重塑的亚细胞水平事件

  7月19日,国际学术杂志《自噬》(Autopha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BNIP3L-dependent Mitophagy Accounts for Mitochondrial Clearance during Three Factors I

动物所发现线粒体调控细胞中蛋白质稳态的新机制

  生物体中蛋白质和线粒体的质量控制对细胞基本活力的维持至关重要。细胞中的蛋白质稳态主要通过分子伴侣蛋白系统与两个蛋白水解系统,即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和自噬-溶酶体系统的协调运作来维持。作为细胞的能量和代谢中心,线粒体具有相对独立的质量控制系统,包括分子水平的氧自由基清除系统、分子伴侣蛋白系统和蛋白酶

两篇Nature文章:揭示自噬调控新机制

  在饥饿时期,细胞会通过改变它们的状态来将投入到生物合成的能量减到最少,转而激活分解代谢途径将细胞内的储存物转化成能量以维持生存。这种适应需要自噬。自噬是将细胞内的物质输送到称作为溶酶体的亚细胞结构中,然后将其降解进行回收利用的过程。尽管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自噬的潜在调控机制是一种转录后调控,近期的

广州生物院刘兴国课题组在《自噬》发表文章

  “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指泉水干了,鱼之间吐沫互相润湿。细胞由具有丰富膜结构的细胞器构成,而多能干细胞在命运转变中细胞器之间如何相濡以“膜”,一直不清楚。  细胞器是分布在细胞质内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微结构,如线粒体、内涵体、自噬体、溶酶体等,它们相互协调,在细胞的代谢变化、信号转导

细胞自噬研究详解(一)

一、自噬简介1、大自噬(macroautophagy),也就是通常说的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蛋白降解的途径之一。自噬可以被描述为细胞质内的成分(细胞器、蛋白等)被双层膜的囊泡包裹,形成自噬体(autophagosome),进而传递到溶酶体进行降解的过程。详细来说,自噬过程与内涵体途径

知识分享:细胞自噬研究详解

  一、自噬简介    1、大自噬(macroautophagy),也就是通常说的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蛋白降解的途径之一。自噬可以被描述为细胞质内的成分(细胞器、蛋白等)被双层膜的囊泡包裹,形成自噬体(autophagosome),进而传递到溶酶体进行降解的过程。    详

厦门大学Nature子刊发表自噬新文章

  来自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孤儿受体TR3通过线粒体信号通路在自噬性细胞死亡中发挥作用。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12月8日的《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乔(Qiao Wu)教授和林天伟(Tianwei Lin

第四军医大/西北大学团队揭示汉坦病毒如何侵害宿主

  汉坦病毒感染导致严重人畜共患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5月14日,第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张芳琳团队与西北大学生科院沈立新团队合作在Cell Reports上发表题为“TheGlycoprotein and Nucleocapsid Protein of Hantaviruses Ma

Cell子刊揭示出人意料的自噬机制

  生物学家早在七十年前就知道细胞是如何合成蛋白质的,但直到现在才开始了解细胞如何处理蛋白质废物。细胞的垃圾处理系统有两种:处理一般垃圾的蛋白酶体和处理较大垃圾的自噬体。  人们普遍认为,自噬体并不像蛋白酶体那样有选择性。但华盛顿大学Richard Vierstra教授及其同事Richard Mar

梳理利用白色脂肪棕色化治疗肥胖最新进展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和小鼠)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脂肪,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棕色脂肪的形态和功能有所不同,人体内的棕色脂肪分为两类,典型的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和米色脂肪(beige Adipose)。白色脂肪细胞内塞满了脂肪分子(以甘油三酯的形式)用来储存能量以备不时之需,而白色脂肪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盘点2016诺奖得主在Cell期刊发表的论文

   2016年10月3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其在细胞自噬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而获奖(陪跑三年,他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10月5日,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获此奖项的是Jean-Pierre Sauvage、Sir J. Fr

【综述】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免疫治疗肥胖的新靶点?

  一、引言  巨噬细胞广泛分布于人体多个组织器官,它能识别外来病原体,在固有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1993年Hotamisligil等发现肥胖动物模型脂肪组织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分泌增加,首次将肥胖与炎症相联系,直到2003年Xu

2017年5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5月份即将结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Science:重磅!开发出延缓癌细胞生长的新方法  doi:10.1126/science.aai9372  癌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但是它的定义是相当简单的:细胞发生异常和不受控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细胞阻止內源MAVS自发聚集的分子机制

  6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侯法建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Multiple truncated isoforms of MAVS prevent its spontaneous a

中科院学者最新Nature子刊文章发表首发性成果

  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宿主细胞中防止内源MAVS自发聚集和激活的机制,为研究宿主维持自身免疫稳态以及朊病毒样蛋白质的聚集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6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侯法建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Multiple

炎症反应相关研究进展一览

  1. Sci Sig:炎症机制研究新突破  炎症反应是机体应对损伤或者感染时发生的免疫反应,然而这一过程如果失控之后将导致疾病的发生。最近,来自莫纳什生物医学研发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发现了炎症反应过程中的关键生物学事件。该发现或许能够促进新的治疗炎症疾病的疗法的开发,例如动脉粥样硬化、中风以及II型

2019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拟资助项目名单公布

(生物)科学 拟资助项目编号 拟资助项目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