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功申报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近日,国家林业局发文正式公布了新建局重点实验室名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申报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榜上有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志忠任局重点实验室主任。 为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国家林业局于2017年7月启动了新建局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拥有大熊猫繁殖生理、遗传学、野外生态学和疾病防控等学科的技术优势,有一支结构合理、创新性强的人才队伍,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符合申报条件。为了深入研究大熊猫,建成共享实验室平台,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提供技术支撑,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党委高度重视,组织申报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的评审。 此次申报重点实验室的成功是保护研究中心近年来大力培育人才、高水平建设实验室、高质量创新科研的结果,将极大地提升保护研究中心的科研能力建设与创新水平......阅读全文

大熊猫与气候

  【大熊猫是一种典型的候兽,只不过不像候鸟那样南北迁徙,而是高下移动罢了。这在它们的同类中是很罕见的,因为温带的熊类一般都是进洞冬眠过冬的。】  憨态可掬、顽皮可爱的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珍贵的世界自然遗产。2006年7月12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

大熊猫保护中心:为大熊猫公园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聚焦大熊猫保护重大需求 开展科技攻关  2022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新出生大熊猫宝宝13只,种群数量达到364只。  2023年,熊猫中心将聚焦大熊猫保护重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  2023年,为了更好地预防大熊猫患病,加强野外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的基因交流,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将集中开展科技攻

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对大熊猫“宝新”离去深感痛惜不舍

近期,部分网友持续关注大熊猫“宝新”,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2023年3月3日,大熊猫“宝新”出现嗜睡、拒食、精神差等临床表现,熊猫基地医疗团队立即采取诊治措施,并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根据血液生理生化检测和CT、B超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急性重症胰腺炎。虽经过十余日24小时重症监护和治疗抢

性别紊乱的大熊猫“锦竹”成功产下一对大熊猫

记者8月7日从卧龙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获悉,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一只性别紊乱的大熊猫“锦竹”经过一百四十二天的孕期,顺利产下一对雌性双胞胎。专家称,性别紊乱的大熊猫“锦竹”繁育成功双胞胎在世界大熊猫繁殖史上极为罕见。 雅安碧峰峡基地是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在雅安建成

新技术可用脚印识别大熊猫

  中美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生物保存》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以通过大熊猫的脚印来识别其身份和性别。图片来源网络  传统的“咬节法”利用大熊猫粪便中尚未消化的竹子皮表面残留的大熊猫牙齿咬痕来判断其身份,往往不够精确。利用粪便做DNA检测也可以精确识别动物的身份,但是成本昂贵。  与人类

探秘大熊猫国家公园

  这是一条“熊猫生态走廊”,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栖息着全国总量8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  这是一个被“伞护”的生态家园,除了大熊猫,还生活着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朱鹮、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  这是一个被誉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经典成功案例,经过几代人科学保护,大熊猫受威胁

《自然》封面:大熊猫基因组测序

  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参与的合作研究成果《大熊猫基因组测序和组装》,1月21日以封面故事形式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上发表。   在国家林业局、深圳市政府、深圳市盐田区政府及相关企业的支持下,“

“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处境堪忧

或深灰或白中带粉的身躯,轻盈地拱出曼妙的弧线,带起晶莹的水花,嬉戏间脸上挂着俏皮的微笑。 5月8日,我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人们将视线投向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国际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 从曾经终年可见到仅存4000余头,相关专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近

“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处境堪忧

  或深灰或白中带粉的身躯,轻盈地拱出曼妙的弧线,带起晶莹的水花,嬉戏间脸上挂着俏皮的微笑。图片来源于网络  5月8日,我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人们将视线投向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国际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  从曾经终年可见到仅存4000余头,相关专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大熊猫告诉你:吃素为啥也能胖?

    肠道微生物的季节性动态,帮助大熊猫达到营养利用最大化(课题组供图)         对人类来说,“高纤低脂”的饮食结构是减肥秘诀。但有一种动物,每天都吃这样的“减肥餐”,却依旧长得胖乎乎、圆滚滚,这是谁呢?    北京时间1月19日凌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团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