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亚洲首次发现翼鳕

据最新一期的《古脊椎动物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浙江自然博物馆组成的研究小组在云南省罗平县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一种新的低等辐鳍鱼类化石,命名为尼尔森翼鳕(Pteronisculus nielseni)。该发现代表了翼鳕属在亚洲的首次发现,为研究辐鳍鱼类的早期演化和地理分布提供了重要信息。 翼鳕(Pteronisculus)是辐鳍鱼下纲(Actinopteri)干群中一个完全绝灭的属,以泪骨构成口缘为典型特征。直到最近,该属仅发现于欧洲、马达加斯加和北美的早三叠世地层;可能的中三叠世化石记录发现于斯匹次卑尔根岛。根据最近采自于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242–247Ma)海相地层中保存良好的化石标本,徐光辉等命名了翼鳕属一新种:尼尔森翼鳕(Pteronisculus nielseni)。尼尔森翼鳕是云南三叠纪罗平生物群中比较稀少的辐鳍鱼类,新种的发现为三叠纪时期东、西特提斯洋之间存在生物交流的假说提供了新证......阅读全文

首次发现三维翼龙胚胎 “哈密翼龙伊甸园”揭秘翼龙生命史

哈密翼龙生态复原图。科研人员展示哈密翼龙蛋及胚胎化石模型和哈密翼龙复原图。翼龙蛋化石(右)。哈密翼龙复原图。翼龙下颌骨化石。  看到鸟儿在天空飞翔,你会想到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哪种脊椎动物最早在天空飞翔吗?  最新的发现与研究表明,最早在天空飞翔的是我们都知道的一种动物——恐龙。在这个庞大家族里,有

中国发现世界上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

中巴科学家合作完成,发表于11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中国和巴西的科学家在中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一种新的翼龙化石。这件被科学家命名为“隐居森林翼龙”的化石,翼展仅2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员与巴西

我国翼龙性别鉴定研究获新突破

“T夫人”,雌性达尔文翼龙(翼展宽0.78米)与她的蛋保存在一起。达尔文翼龙复原图,左为不具有头骨脊的雌性,右为具有头骨脊的雄性。 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一块与蛋保存在一起的雌性翼龙化石。这一发现为判别这些已绝灭的飞行爬行动物的性别提供了直接证据,解决了翼龙性别鉴定的关键问题。该项研究

专家解读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近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发现翼龙伊甸园,揭秘翼龙生命史——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首次发现》《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中国许昌发现的晚更新世古老型人类头骨化石》等十项研究成果上榜。这十大进展,不仅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有助于探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奥

吕君昌专访:此次化石新发现解决了翼龙性别鉴定之谜

  吕君昌: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翼龙类生活在2.2亿年至6500万年之前,作为恐龙时代的空中霸王,它拥有强大的飞行能力,翱翔在整个天空。然而,科学界一直没能找到判断翼龙性别的直接证据,所有的结论亦只是推想。   现在这个100多年以来科学界悬而未决的难题,终于被攻克了。

科学家首次发现脚拇指呈対握状态的翼龙化石

  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吕君昌和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人员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辽宁建昌喇嘛洞九佛堂组发现一种新的蛙嘴龙类化石,将其命名为喇嘛洞黄昏翼龙。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英国伦敦地质学会《专刊》上。  吕君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黄昏翼龙发现于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中,是目

悟空翼龙类头饰的功能形态研究获进展

  2月10日,《巴西科学院院刊》(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科研团队程心和蒋顺兴等关于悟空翼龙类头饰(头骨脊)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记述了一类新的头饰类型的基础上,总结了已发现的所有悟空翼龙类的头

新研究为翼龙演化史补上重要缺环

悟空翼龙复原图悟空翼龙化石与线条图  翼龙是一类古老而特殊的飞行爬行动物,几乎与恐龙同时出现在晚三叠世的地球上。  作为第一种能够进行动力飞行的脊椎动物,它们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向蓝天,也是包括鸟类、蝙蝠等三类飞行脊椎动物中唯一绝灭的类群。在恐龙占领陆地的时代,翼龙则统治了天空。

研究人员揭示翼龙舌骨演化新进展

  2020年1月6日,PeerJ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蒋顺兴、李志恒、汪筱林和吉林大学程心关于翼龙舌骨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迄今发现的第一件保存基舌骨的翼龙化石,并探讨了舌骨在翼龙类中的演化以及特化舌骨的功能。此前,关于翼龙舌骨的研究比较零星,这是首次较系统对比翼龙舌骨并讨论功

鸟类起源研究获重要成果

  鸟类及其恐龙近亲的翅膀拥有一个共同特点:片状飞羽是其关键组分,但珍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一件来自我国河北青龙县侏罗系地层的化石发现挑战了这一认知。4月30日在线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和临沂大学教授郑晓廷带领的一个科研团队报道了一种生活于约1.6

古脊椎所等在翼龙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热河生物群中的翼龙化石主要产自热河群下部的义县组和上部的九佛堂组,其中义县组主要以古翼手龙超科为主,而九佛堂组主要以准噶尔翼龙次亚目为主。2016年9月,国际刊物《古脊椎动物学报》(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科学家发现翼龙具有羽毛状结构

   翼龙是一种会飞的爬行动物,与恐龙一起生活在约2亿3千万年至6600万年前。尽管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翼龙体表覆盖着一层毛发,但是这些毛发结构往往被认为与鸟类羽毛截然不同。来自中国、英国、爱尔兰和中国香港的科研工作者组成的团队首次在一类短尾翼龙身上发现了4种羽毛状毛发结构,分别是简单的独根(类似头发

科学家摸清翼龙飞行生理极限

   翼龙或许在起飞时要四肢全部发力。 图片图片来源:Mark Witton  本报讯 被称为翼龙的远古飞行爬行动物包括了迄今发现的最大飞行动物,据估计其翼展达11米,相当于一个双打网球场的宽度。长期以来,这种巨大生物到底如何能够从地面起飞、在空中飞行以及安全着陆一直困扰着生物力学专家。科学家在日前

中国发现类似始祖鸟的恐龙

  在7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等人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辽西地区大约1.6亿年前沉积地层中产出的一件小型恐龙标本。研究者们基于这件标本命名了“郑氏晓廷龙”,以感谢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馆长郑晓廷先生为建立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并以此为基础保护和收

科学家首次揭示翼龙起飞着陆的“史前跑道”

  科学家揭示翼龙着陆时的跑道   翼龙着陆时的步伐痕迹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日前,科学家首次发现远古翼龙着陆时的“史前跑道”。   科学家们在法国西南部远古泻湖纹理清晰的石灰岩沉积层中发现翼龙起飞着陆时的痕迹,该考古地址被称为“翼龙海滩”,其历史可追溯至1.4亿年前的侏罗纪末

Nature:蜜蜂病原体可感染熊蜂

  将于2月20日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显示,导致蜜蜂大量死亡的病原体也可以感染熊蜂和其他传粉昆虫。该研究结果证明,新发传染病有机会从人工养殖场“溜到”野外。   蜜蜂是一种重要的传粉昆虫,可帮助人类采集花粉和花蜜,但新近出现的病原体已令全球蜜蜂数目大幅下降,养蜂业要通过更严格的管理才能保

国际团队新发现的化石显示:远古哺乳动物会滑翔

   在现代哺乳动物中有一种比较特别的类型,它们能在空中滑翔,比如中国的特有物种复齿鼯鼠、东南亚的鼯猴、澳洲的有袋飞鼠,这在哺乳动物演化历史上是最为特异的演化适应特征之一,那么,这种特征最早又是出现在什么时候?  由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河北地质大学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距今约1.6亿年的

“鸟类的起源”研究入选《科学》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12月1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公布了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鸟类的起源”研究名列其中。这一年度突破性科学成就名单是由《科学》杂志及其出版方,国际性的非营利机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选出的,它还包括了在太空探测、医学、机器人技术、合成生物学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为什么说《Current Biology》不是什么正经杂志?

  答:因为它真呢是太搞太好玩了。用老美的话,就是有点离奇(quirky)。  传统意义上的科学类杂志,都是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感觉。每个字都懂,但连在一起却不知道它再说些什么。晦涩、生僻、无趣、难懂,几乎成了科学学术杂志的代名词。特别是我们国家的学术杂志,图、表、数据、排版等展示“非常传统

疑似“穿越者”的人:你背的元素周期表是他翻译的

穿越,现在这个东西,怎么玩都玩不腻,在这个话题上王莽、达尔文、特斯拉等等都是常客,我也不想再重复那些人的事迹了。今天说一些你肯定不知道,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过且疑似穿越者的人。你知道在清朝有人在《nature》上发过文章吗?你知道清朝有人建造来中国第一艘军舰吗?你知道中国第一个科技学校是谁建的?连

9102,《Nature Methods》上scRNA-seq“天天”见

  《Nature Methods》是专门用来对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具有显著性意义的新方法和研究技术改进的经典杂志。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是2019年不折不扣的热点领域,截至2019年9月,Nature Methods总共发表了10篇关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相关的研究报道。本期,小编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重要的研究成

9102,《Nature Methods》上scRNA-seq“天天”见

  《Nature Methods》是专门用来对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具有显著性意义的新方法和研究技术改进的经典杂志。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是2019年不折不扣的热点领域,截至2019年9月,Nature Methods总共发表了10篇关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相关的研究报道。本期,小编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重要的研究成

日本专家发现一种褐藻所含成分能够抑制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形成溃疡的大肠炎症,病因不十分明确,治疗非常棘手。日本东京工科大学日前发表公报说,其研究小组发现,一种褐藻——波状网翼藻所含的藻醇能抑制溃疡性结肠炎。  褐藻是一种褐色的海生多细胞藻类,包括海带和裙带菜。波状网翼藻多分布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北太平洋地区。  东京工科大学教授佐藤拓已率

我科学家“看清”PTB蛋白如何致癌

  PTB蛋白(PTB是一个普遍表达的重要RNA结合蛋白,这些年来被发现在神经发育和肿瘤发生中有重要功能。)是一种致癌蛋白质,但其致癌机制至今不明。我国科学家通过新技术解析了PTB蛋白在癌细胞基因组里结合位置,发现了受该蛋白质调控的一大批新靶标基因,其中一些可解释该蛋白质的致癌机制。2009年12月

“看清”PTB蛋白如何致癌

PTB蛋白(PTB是一个普遍表达的重要RNA结合,这些年来被发现在神经发育和发生中有重要功能。)是一种,但其致癌机制至今不明。我国家通过新解析了PTB蛋白在癌组里结合位置,发现了受该蛋白质调控的一大批新靶标基因,其中一些可解释该蛋白质的致癌机制。2009年12月24日,该研究成果在《细胞·分子细胞》

华人学者解析肿瘤形成的热点区

  尽管我们对于“正常细胞如何发展成肿瘤细胞”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但是对于“肿瘤发生的最初步骤”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促肿瘤细胞跳出了正常组织的范围。  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华人学者邓武敏(音译,Wu-Min Deng)的带领下,发现了肿瘤启动以

再议《流浪地球》:科普创作的产业环境还欠友好

   近日,多年“围绕科学文化说事”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力面对记者聊起了《流浪地球》。刚刚过去的猪年春节,这部电影为无数中国观众打开了一扇壮丽的科幻大门。一时间,人们纷纷放下“宫斗”“盗墓”和“穿越”,开始热烈地讨论“宇宙”和“科技”。甚至有网友将2019年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这

克拉玛依首次发现剑龙足迹化石

此次发现的剑龙足迹化石   中国首例剑龙足迹化石日前在新疆克拉玛依魔鬼城景区附近被中外古生物学者发现。学者们推测,这批足迹应属于一个新物种——乌尔禾剑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邢立达、教授张建平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

2017年10月20日Science期刊精华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10月20日)发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让小编一一道来。  1.Science:揭示天然的多反应性IgA识别微生物群机制  doi:10.1126/science.aan6619  免疫球蛋白A(IgA)是一种最为丰富的哺乳动物抗体类型。在稳态下,8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物理与材料学领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张余洋、丁洪及高鸿钧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