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神经尘埃、脑波打字2018年的脑科学要研究什么

人脑可谓人体最复杂、最神秘的器官,无数科学家殚精竭虑,也不过才揭开其奥秘的冰山一角。 21世纪是脑科学时代。为了进一步了解大脑,监测大脑活动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已在学术界和商业界掀起一股淘金热。《科学美国人》杂志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2018年,科学家将继续在脑科学领域深耕,该领域最值得期待的三大技术当属神经尘埃、大脑打字以及迷你大脑。 神经尘埃:神经元和外部数字世界的“桥梁” 2016年1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宣布,投资6500万美元开展“神经工程系统设计”(NESD)项目,旨在研发一种能在大脑与数字世界之间实现精准通信的植入式系统。这种接口可将大脑神经元的电化学信号转化成信息技术语言的0和1。该研究有望增进科学家们对视觉、听觉、语言神经基础的理解,并最终为神经缺陷患者带来新的疗法。 该计划的第一步是监测神经元的电化学信号。DARPA表示,如果一次可以监测100万神经元的电化学信......阅读全文

独特视角:从物理智能到微波视觉(二)

2006年,Hinton提出的“贪婪算法”训练多层自编码器引领了一批专家去研究深度神经网络,包括LeCun和Bengio等。深度神经网络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笔者认为其最核心算法改进在于采用了一类简化的激活函数,即规则化线性单元(rectified linear unit,ReLU)。由图3可

中国科学家将绘制最精细人脑三维“地图”

  新华社南京12月6日电 为什么有的大脑能洞见美妙的宇宙法则,有的能创作出扣人心弦的乐曲与画作?记忆和意识是如何产生的?骆清铭在检查实验结果。(受访者供图)  人类虽已能观察亿万星辰、探测时空涟漪,却对自己认知世界的大脑所知甚少,大脑的精细结构如何都还只是估测。  为揭开大脑的奥秘,中国科学家计划

回顾2018:中国大陆在CNS发表的神经科学论文

  即将过去2018年,中国大陆学者在神经科学的基础、临床及技术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单位或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即CNS发表以神经科学为主体的研究论文共计19篇。其中,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和最

利用脑电波,是福还是祸

  利用脑电波,居然可以窃取个人密码?对于这一问题,最近美国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科学家们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他们通过一项研究发现,脑电图描记器(EEG)头戴设备,即记录脑活动的一组电极可以被黑客控制。通过观察使用者上网时的脑波,黑客可以获取神经模式,成功猜出使用者的密码。  此项研究一经发表,

独特视角:从物理智能到微波视觉(三)

每个阶段还应该研究对应的人脑原生的驱动力,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等,这些需求是驱动通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正确学习的必要源动力。第4个阶段研究对象为意识的本质,意识如何形成是一个根本科学问题,人工智能是否能产生意识更是一个哲学问题,这一根本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答人类一直寻求的答案:人是从哪里来的。有一点可以

蒲慕明院士: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需从脑科学得到启发

  近几年,全世界除掀起来人工智能的浪潮之外,还有脑科学的浪潮,这个浪潮在欧美、日本都引发了国家性的脑科学计划。我们中国科学家在过去几年中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启动了中国脑计划。中国脑计划是在全球兴起的大型脑科学计划潮流中,继欧盟的人类脑计划、美国的大脑计划以及日本的脑/思维计划后又一重要脑计划项目。

《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印发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11月3日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  生物医药产业是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是上海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院士忆高考:张榜没看到自己名字失落回家了

    段树民当年的高考报名表   段树民实习时的阜阳实习队段树民 1977年12月参加高考,1978年2月进入蚌埠医学院医疗系学习。浙江大学教授、医药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先后担任Journal of N

盘点:新冠与中国科学的2020

学界十大热议事件  01 P3实验室怎么建,才能最大发挥其作用?  生物安全三级和四级(P3、P4)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可保护实验人员免受感染、防止病原体泄露。在新冠病毒这样的新兴烈性传染病毒肆虐时,病毒机理研究、疫苗研发等工作都离不开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支持。  5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卫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生物医药领域中心第一期“百进千”活动

  ——走进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8 年 5月 7 日,由生物医药领域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百家重点实验室进千家企业”(以下简称“百进千”)——走进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

肠道上皮产生的D型氨基酸可调控睡眠

  2019年5月7日,国际学术刊物《自然 通讯》在线发表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大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饶毅实验室的博士后戴熙慧敏和周恩兴等的研究论文:D-Serine made by serine racemase in Drosophila intestine plays a physiologica

全国仅10人,每人100万!达摩院青橙奖结果揭晓

  昨天(9月10日)上午,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第三届获奖名单正式揭晓,共10 位青年科学家,每人 100 万人民币奖金。在他们之中,最年轻者仅有 28 岁,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也只有 32 岁。除了百万奖金之外,每位获奖者还将获得阿里全方位的科研资源支持。姜宇(清华大学)邓岳(北京航空航天大

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神经所杨辉研究员学术抄袭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80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  付向东,现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担任细胞和分子医学系教授,武汉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聘任岗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生导师。1957年11月7日生,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学

脑库需要“规范化”储存

   这是一个医用冷藏柜,双门,内有搁架。架子上叠着一个个透明的盒子,放得有些拥挤。  盒子外侧写着编号,再仔细看,泡在福尔马林溶液里的,就是你在电视上、在科普片里看过很多次的——人类的大脑组织。  除了冷藏柜,还有超低温冰箱,常年温度维持在-80℃。  这里是国家发育和功能人脑组织资源库(以下简称

中国的第一个“脑计划”已准备四年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4日在2018腾讯WE大会上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4日发表演讲时表示,过去四年,中国科学家在脑科学领域做了很大努力,并在筹划中国的脑科学计划。  蒲慕明在北京出席2018腾讯WE大会时说,过去四五年来,全世界掀起的科学浪潮

科学家建立“GOTI”新型脱靶检测技术

  3月1日,《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胞嘧啶单碱基编辑会导致大量单核苷酸突变的脱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杨辉研究组与中国科学

上海卫生委新政:将鼓励机构授予研究者转让成果许可权

   12月16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本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以完善上海临床研究体系,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建设研究型医院 临床数据向企业有序开放  《方案》提出推进上海市建设研究型医院,基于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强

2012-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盘点!

  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斯创办,此人创办了一份名为《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的科学幽默杂志,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入选“搞笑”版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必须不同寻常,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兴趣。与其他学术

探讨神经科学独特的伦理 为神经科学创新者提供平台

脑电图图纸也许会读出人的意识”、“脑机接口技术可能使个人的行为被他人操纵”、“人造大脑的发明可能取代人类的角色”……这些形形色色的言论道出了人们对于神经科学的道德和伦理担忧。澎湃新闻专访了神经伦理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就神经科学的伦理问题进行讨论。 2018年9月6日至7日,以“推动负责任创新

2位女科学家得诺贝尔化学奖,华裔科学家张锋失之交臂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5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生物化学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国生物化学家Jennifer Doudna,以表彰其在基因编辑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CRISPR技术自问世以来,就一直被诺奖候选的光环所围绕。为了CRI

我们的大脑如何为信息排序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研究员朱英杰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系教授陈晓科合作发现,大脑存在一个动态评估外界信息重要性的关键脑区——丘脑室旁核(PVT),该脑区能够在不同环境和生理状态下评估事件的重要性,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恰当选择。  他们利用光遗传学技术结合电生理和光纤

研究揭示灵长类大脑精细视觉编码新机制

  3月30日,《神经元》(Neuron)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局部和整体物体感知中高级脑区精细视觉的脑机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伟研究组完成。左侧部分展示了本研究提出的视觉

进入“井喷期”!中科院一批重大原创科研成果相继问世

  记者从26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去年以来,中科院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表现突出,取得一大批重要原创成果。这些重大成果相继问世,使我国在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某些前沿方向开始并行、领跑。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高鸿钧介绍,2017

大脑记忆是如何产生的?操控记忆痕迹时代已不远

  据国外媒体报道,什么是记忆?1904年,德国生物学家理查德·西蒙(Richard Semon)提出了一个观点,指出记忆的痕迹是由一组不连续的大脑细胞连接之后拼凑起来的。他将这种想象中的生理回路称为“engram”,即“记忆痕迹”。在之后的时间里,记忆痕迹在科幻小说和“山达基”(scientolo

中科院深理工发出首封求贤令!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如何在深圳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这座城市面临的又一命题。  10月,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以下简称中科院深理工)向社会公众发出首封“求贤令”,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在生命健康领域拥有高学术造诣或潜力的英才。  11月11日,在第22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

从“多利”羊到“中中”猴,为何跨越21年

  中国科学院公布,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于2017年11月27日诞生,10天后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北京时间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布该成果。  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以来,21年间,各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先后克隆了牛、鼠、猫、狗等动物,但一直

院士大会报告:人工智能是天使还是魔鬼?

院士学术报告会|谭铁牛:人工智能是天使还是魔鬼?  (本文由科学大院根据谭铁牛院士在中科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的报告整理而成,首发于科学大院)  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同仁,会场的各位同学以及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跟大家汇报一下我本人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些粗浅想法。我报告的题目是《人工智能:天使

你的皮肤,能抵挡多少外界污染?

  在亚洲的一些大城市里,街道总是雾蒙蒙的。为了防止吸入空气中的污染物,许多人选择戴上口罩。德国莱布尼茨环境医学研究所主任、皮肤科医生Jean Krutmann从十几年前便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些污染物是否也会伤害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  他和同事决定从亚洲和欧洲着手,先将目标瞄准当地一些长期暴露在

《Nature》:2019年需要关注的7大技术

  7位专家预测了2019年将推动他们各自所在的领域向前发展的技术进展,包括高分辨率成像和从头构建基因组大小的DNA分子等。对生命科学技术来说,2019年看起来非常令人期待。  1.Sarah Teichmann:扩展单细胞生物学  Sarah Teichmann是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细胞遗

Nature期刊评选出2019年需要关注的7大技术

  7位专家预测了2019年将推动他们各自所在的领域向前发展的技术进展,包括高分辨率成像和从头构建基因组大小的DNA分子等。对生命科学技术来说,2019年看起来非常令人期待。  1.Sarah Teichmann:扩展单细胞生物学  Sarah Teichmann是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细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