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汪品先:从海底看地球能看到什么

“人类历来是在海洋之外看海洋,看到的只是一个单向运动的世界;而当人类潜入深海,立足海底向上看,才会看到更多的精彩,获得更多的发现。”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发展,国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亦是节节高涨。近年来,如火如荼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广袤的太空,而与此同时,方兴未艾的深海探测工程又使得大家将关注的目光汇聚在蔚蓝的海洋。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应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邀请,在其所庆60周年庆典上作了一场题为《从海底看地球》的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 报告中,汪品先指出,从海底看海洋是一个新的角度,应当下到海底看地球,建立海底观测网络,开展深海科技与技术研究,向深海进军。 汪品先说:“人类历来是在海洋之外看海洋,看到的只是一个单向运动的世界;而当人类潜入深海,立足海底向上看,才会看到更多的精彩,获得更多的发现。”从海底看上覆海水:海洋是一个双向系统 “海底是‘漏’的......阅读全文

汪品先: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年轻想做事情的时候做不成,老了该谢幕的时候反而要登场。”汪品先开玩笑说,“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那是1959年的夏天,一辆从高加索山上下来的卡车底朝天翻倒在黑海岸边,被压在底下的莫斯科大学地质队员里,有个叫汪品先的中国学生。当他苏醒过来的时候绝没有想到,前面等待着他的,是要比翻车更糟

海洋局绘出海洋地形地貌图 称无全球海图计划

  北京科技报12月22日报道近日,国家海洋局对外宣布,我国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更新了我国近海海底环境基础数据和资料,编制了近海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图和地貌图。  “此次调查首次实现了对我国陆地与海域的全国地貌条件调查,编制出版了海陆一体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

记汪品先院士:求解深海之谜

  “你看,大西洋是这样裂开的……”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指着办公室墙上的一幅海底地形图,引导记者理解深海的概念。他有一个观点,就是海洋强国一定要体现在深海大洋上。  这位年逾古稀的科学家是推动中国深海研究的先行者,是首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的首

汪品先:华夏振兴,首先要建设海洋强国

汪品先:华夏振兴,首先要建设海洋强国  8月13日上海书展开幕,作为重点活动之一的上海科协大讲坛(暑期院士系列科普讲座)之“华夏振兴与海洋”13日下午在科学会堂举行,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向现场听众讲解了海洋意识在我国的发展、海洋资源开发、领海争议等内容。  甲午年的“八.一三”来讲海洋,不

以强大装备支撑深海科研(科技杂谈)

  只有加快发展深海装备,实现自主创新、集成发展,以强大的装备来支撑深海科研,才能早日取得突破性、引领性的海洋科考成果  前不久,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82岁的汪品先院士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完成3次下潜。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海洋事业和科学探索的热爱,令人动容。  将汪院士顺利送抵海底的“

82岁院士深潜南海海底

自己认为顺理成章的一件小事,却引起巨大社会反响。“82岁高龄深海下潜3次”,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最近成了“网红”。近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期间,其他院士们不仅为他点赞,还详细询问他的下潜感受。上世纪70年代末,海南岛西边的莺歌海打南海第一口探井时,汪品先在岸边为石油井做

汪品先院士寄语青少年为中国深海探索作贡献

7月7日,上海科普大讲坛迎来第100讲《南海深部的海底世界》,同时也是2018年“未来科学+”暑期科学营的首场活动。中科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带听众走近南海,向营员们和公众解密南海,讲述南海的前世今生。汪品先寄语青少年,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强劲的技术力量支持我国的深海探索工作

“海洋地质学”创新群体研究团队侧记

  蔚蓝的海洋,广阔而又美丽,同时还孕育着地球的生命。  “不仅如此,海底沉积着地球的各种记忆。它们都是‘地质历史书’的页码和页码上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研究,配合其他的研究手段,我们就能够还原古代某个时段的全球气候条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西太平洋暖池与东亚古环境:沉积记录的

南海深部计划:到“海马冷泉”探秘海底生命绿洲

新华社“探索一号”5月21日,灯光的照射下,海底幽蓝静寂、海雪飞扬。一串串珍珠般白色气泡,不停地从海底汩汩冒出来。气泡周边满眼的贻贝、蛤类和,蚌类等密密麻麻;半透明的阿尔文虾、白色的铠甲虾、一簇簇管状蠕虫,一片片小蛇尾等随处可见。 这片奇异的海底世界,是位于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马冷泉”。连日

8省市区海洋功能区划获批 未带动概念股爆发

  国务院的批复要求,合理控制围填海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活动。   继今年4月国家海洋局公布《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后,10月16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辽宁省、河北省和天津市2

汪品先:深海研究将从南海破冰

  近日,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在参加由中国地质大学举办的“地球生物学国际研讨会”时向《科学时报》记者透露,我国科学家正在积极推进一项关于南海深部的基础科学研究计划,“如果获得成功,这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深海研究计划,我们希望有更多单位共同参与”。   据介绍,南海是我国最大的外海,平

汪品先:可燃冰开采不当可导致灾难性后果

今年6月,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在南海北部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从而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采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作为一种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可燃冰被国人寄予了厚望,但在7月9日晚上的上海市科协“科学咖啡馆”上,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专家汪品先指出,可燃冰开采的负面因素须充分考虑,开

中国油气开发进入“海洋时代”

图为中海油矗立在珠江口盆地的钻井平台。记者杜跃进摄2010年岁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对外宣布:公司所属海域油气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相当于建成一个“海上大庆油田”。多位能源专家就此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海油“海上大庆油田”的建成表明,中国海域已成为陆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蛟龙”承载国人探海梦想

  “我等了10多年,终于能坐着中国人自己的潜水器下潜了。在潜水器里说着中国话,看中国字,感觉很好。”时隔一年多,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仍难忘怀“圆了多年一个梦”的激动。  2013年6月18日,52岁的周怀阳成为第一位搭乘“蛟龙”号下潜的“乘客”,在即将开展的“蛟龙”号2014—20

2018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拟获奖项目公示

  2018年海洋科学技术奖奖励办公室组织召开了2018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会议,经过专家认真评审,海洋科学技术研究类共有23项成果拟获奖,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7项;海洋科技转化类共有17项成果拟获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海洋科技图书共有17部图书拟获优。现将拟获奖项目予以

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要求为指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聚焦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

2017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拟获奖项目公示

  海洋科学技术奖奖励办公室日前组织召开2017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会议。  经过专家认真评审,海洋科学技术研究类共有20项成果拟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海洋科技转化类共有15项成果拟获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海洋科技图书共有16项成果拟获优。现予以公示

海洋调查一线难觅学科带头人身影

  3/4是在读学生,剩下的1/4在职工作人员中,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只有1/4,换句话说,每16名科研人员中,有副高级职称的只有1人。  这一数据来自我国某个持续多年的海洋调查航次。  一直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1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提到,该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涉海学科科研人员出海

国际海洋科技会议首次在中国大陆举行

  今天,国际规模最大的海洋科学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之一 ——“2016国际海洋科技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来自国内外的近800位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人士,在为期4天的会议期间将围绕海洋科学技术、海洋环境、海洋工程、海洋资源/能源等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中科院院士苏纪兰、汪品先和中国工

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揭牌

  56位院士集体建议,跨度10年,耗资100多亿元的我国深海科学大课题正在报批,上海有望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日,一个由沪上多家海洋科技研究团队参与共建的科研机构——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揭牌。  据介绍,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将积极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上海海洋发展需求,建设一

海洋调查一线难觅学科带头人身影

3/4是在读学生,剩下的1/4在职工作人员中,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只有1/4,换句话说,每16名科研人员中,有副高级职称的只有1人。 这一数据来自我国某个持续多年的海洋调查航次。 一直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1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提到,该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涉海学科科研人

我国科学家主导的南海大洋钻探即将实施

  1月23日,同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英文简称IODP349航次),将于1月28日从我国香港启航。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春峰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联合担任此航次首席科学家,上船参与科学考察的中

全国创新争先奖拟表彰对象公示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科技部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评选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通知》(人社部函〔2017〕47号)要求,现将全国创新争先奖拟表彰对象予以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17年5月16日至2017年5月22日)。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获得团队负责人、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全国创新争先奖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多位会员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5月30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5月27日“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国创新争先奖励大会“在京召开。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的科技奖项,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该奖主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

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首获多项重大发现

  记者2日从设在同济大学的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中国办公室获悉,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的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首航——“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IODP349航次)在历经62天紧张而忙碌的科学钻探后,于3月30日在台湾基隆港靠岸,标志着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圆满结束。   IODP349航次共

南海战略鞭策海工装备提速 千亿市场将打开

  今年5月,“海洋石油981”南海首钻,标志着我国首次独立进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当月,我国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赴南海铺管作业。南海油气开采,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战略意义,更是对我国主权的最好宣示。业内人士指出,南海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相信相关扶持政策将加速出台,巨额投资将源源

我们离钻穿地球“莫霍面”的梦想还有多远

   人类科学探索的手段,早已经抵达浩渺太空;但对于脚底下的地球深部,却还是难以触摸。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就梦想打一口超深的钻井,一直钻穿地球壳幔边界的“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长什么样?  六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梦想至今没有实现。但由此发展起来的大洋钻探计划,已经成为地球科学史上规模最大

钻到海底“窥探”地球:大洋钻探有多牛

  一望无际的美丽南海再次迎来了蓝色的“决心”号,中外科学家在这里开展第三次大洋钻探。近半个世纪以来,利用大洋钻探的先进技术,科学家钻到海底“窥探”地球,创造了深海和地球科学一个接一个学术亮点。  从夭折的“莫霍计划”到大洋钻探  打一口深井,打穿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长

专家解读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近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发现翼龙伊甸园,揭秘翼龙生命史——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首次发现》《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中国许昌发现的晚更新世古老型人类头骨化石》等十项研究成果上榜。这十大进展,不仅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有助于探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奥

基金委与澳门科技发展基金联合科研资助基金初审公布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FDCT)关于设立联合科研资助基金的协议,双方每年共同资助中国内地与澳门地区研究人员间的合作研究项目。经过公开征集,2020年度共收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联合科研资助基金项目申请60份。经初步审查并与澳门方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