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悲痛!袁隆平院士安葬,却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11月15日,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仪式举行。同日9时38分,由湖南省农科院主办袁隆平院士追思礼,展开对老先生的深情怀念,及近期科研成果进展的分享。 11月15日上午,“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骨灰安葬仪式在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 灵骨安放仪式现场,袁老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他生前写下的这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闻着他最爱的稻香,先生永久地睡了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阅读全文

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仪式11月15日在长沙举行

  11月15日,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仪式举行。同日9点38分,将由湖南省农科院主办袁隆平院士追思礼,展开对老先生的深情怀念,及近期科研成果进展的分享。

悲痛!袁隆平院士安葬,却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11月15日,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仪式举行。同日9时38分,由湖南省农科院主办袁隆平院士追思礼,展开对老先生的深情怀念,及近期科研成果进展的分享。  11月15日上午,“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骨灰安葬仪式在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  灵骨安放仪式现场,袁老遗

28位院士共论“袁隆平精神”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之际,28位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共论如何弘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在科技创新中勇攀高峰,做一个矢志不渝的奋斗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在视频致辞中说,袁隆平开创的杂交水稻事业,

袁隆平提案建议将湖南长沙打造成“国际稻都”

  2013年3月3日11:00,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伍跃时接受新华网专访。   谈到两会提案时,袁隆平说,我带了一个很重要的提案,就是建议把湖南长沙打造成为杂交水稻之都,或者简称“国际稻都”的这么一个提案,我是代表湖南省全体政协委员送交了这么一个

怀念袁隆平院士 科创精神永守“大国粮仓”

5月23日电22日,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院士逝世了,但他奋斗一生守护“大国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精神却永存世间。 “民以食为天,我是学农的,依靠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是我的职责所在。尤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那场饥荒,我亲眼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真是锥心般的刺痛。

袁隆平:在长沙建国际种都提升中国农业话语权

  “我梦想着将长沙建设成‘国际种都’,提升中国在农业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日前举行的首届“隆平国际论坛”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这样阐述自己的梦想。   “打造‘国际种都’,中国优势明显。”袁隆平以长沙为例说,湖南是水稻大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中国第一,同时也是杂交水稻发源

谢华安:袁隆平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应永远发扬

三亚5月23日电,“袁隆平先生的去世是重大损失。”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2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同时还是科研高峰的攀登者,他的科学精神后辈应永远发扬。 谢华安主要从事三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他成功育出中国杂交水稻亲本遗传贡献最大的

关于移植免疫延长存活措施的介绍

  (1)选择合适的供者 尽可能地选择较理想的供者,即ABO血型抗原相符,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尽可能接近。在移植前常规进行HLA分型和受者血清中细胞毒抗体的测定。   (2)使用非特异性免疫抑制疗法 由于HLA抗原系统非常复杂,要获得完全配合的HLA几乎不可能,因此仍常规适当使用免疫抑制剂。但

众说纷纭 袁隆平当选“名誉首富”是耶?非耶?

湖南富豪网组织13名专家,用1年多时间调研、核实,推出全国第一个省级富豪榜。500位湖南籍富人上了富豪榜。被称为“杂交稻之父”的袁隆平被列为名誉首富。(9月24日《长沙晚报》) 为财富注入新内涵 把袁隆平选为湖南名誉首富可能是一种炒作,但所谓歪打正着,袁隆平当选“名誉首富”有其重大的积极意义。 袁隆

三亚南繁基地又获丰收 科研人员传承袁隆平精神

5月7日,海南三亚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几位游客在金黄的稻田中拍照。这里是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试验示范点。前一日,该示范点早稻测产910公斤。科研工作者说,对完成今年双季亩产1500公斤目标充满信心,将继续传承袁隆平精神,将“论文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