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技活动周:中科院物理所公众日活动获高度好评

【科学向未来】 刚刚过去的全国科技活动周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的公众日活动受到了参观者的高度好评:科学相声剧、用烹饪演示科学知识、表演观赏性很强的大型物理实验、科学家读书会……打破了科普活动看演示、听报告、参观实验室的常规模式,让公众在笑声中了解科学知识,在惊奇中体会科学精神。据了解,物理所的科普团队只有两个相对固定人员:综合处处长魏红祥和处长助理成蒙。他们的科普传播经验,能不能被复制、推广?又有哪些难题需要解决? 让公众笑着学物理 记者:这次物理所公众日活动特别丰富,接待参观人次超过了8000人次,我看到很多科研人员和学生都参与进来了。 魏红祥:的确。我还承担所里很多其他工作,只能部分参与,固定的人员只有成蒙。不过很多研究人员和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我们两个更多是进行策划和组织。比如“科学与烹饪”环节中主讲的哈佛大学教授和我们所研究员有合作,通过他约请来的,大部分活动的主力都是研究生。 记......阅读全文

中科院举办公众科学日:高大上成果“接地气”

  5月16日~17日,为期两天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一届公众科学日在全国举办。京内外100余个院属单位参加了本次活动,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了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文台站、植物园、博物馆、野外台站、大科学装置等高端科研资源,开展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吸引了大中小学生、国家公务人员、企

褚君浩院士:让科学家像“都教授”一样出名

   平均每月做一场科普报告、担任《十万个为什么》丛书《能源与环境》分册主编、撰写近百篇科普文章……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褚君浩被誉为“心系科普的院士”。近日,在上海市科协组织的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中,他被推选为上海唯一的“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佳提名

褚君浩院士:让科学家像“都教授”一样出名

  平均每月做一场科普报告、担任《十万个为什么》丛书《能源与环境》分册主编、撰写近百篇科普文章……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褚君浩被誉为“心系科普的院士”。近日,在上海市科协组织的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中,他被推选为上海唯一的“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佳提名人

科研资源科普化:接地气方能聚人气

  一些科学家觉得很难从科普工作中看到直接成效,也未见与自己的付出成正比的影响力,便认为不如把精力和时间继续花在科研上。其实,科普是科学家的天然使命,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说明这些经费投入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成果。  6月27日,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物理所、国家天文台、中国环境

科研机构开大门 50万人体验中科院公众科学日

  小火箭在干冰和水的作用下发射升空,色素、洗涤剂和液氮反应升腾出“祥云”……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科学秀”现场,阵阵欢呼声让人仿佛置身游乐园,科学在此刻毫不枯燥。  20日至21日,中科院的全国12个分院、116个国家科研机构迎来主题为“探索塑造未来”的第十三届公众科学日。各类重点实验室、天文观测台

年度大盘点,2019年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亮点

  记者了解到,在过去的2019年里,中国农业科学院全面完成重点工作任务,农业科技创新取得骄人成绩,再一次展现了其农业科研“国家队”的风采。  7项成果获国家奖  一、科技阻断H7N9病毒由禽向人传播——哈兽研陈化兰团队“动物流感病毒跨种感染人及传播能力研究”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二、精准识别与检

中科院公示拟推荐2017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人选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关于公示拟推荐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人选)情况的通知  根据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6〕41号)要求,现将中国科学院拟推荐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情况予以公示。  公示内容可下载附件名单,登录每个

中科院物理所公众科学日:液氮棉花糖你敢吃吗?

“液氮炒棉花糖喽!”几位小朋友、大朋友满脸兴奋而又略带迟疑地将刚出锅的液氮棉花糖放入口中,在品尝到新奇食物的一瞬间,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继而拿出手机扫码了解原理。这是记者在19日举行的中科院物理所第十五届公众科学日上看到的有趣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观众共同参与了这场关于物理的科学狂欢。以院士科普

当公众遇到引力波:科学的“身段”还能更低点吗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艰涩难懂的理论物理学没有预兆地高调了一把:“引力波”在朋友圈刷屏,如果你还不知道发生在13亿光年远处那两个黑洞纠缠的故事,可就真out了!  微博、微信公号、网站、传统纸媒都在以各种形式推送着这一重大科学发现,某科普网站的相关文章阅读量几天时间就突破了200万,一夜之间,似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夏畦去世 享年87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5年5月1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 【】 丁夏畦先生1928年5月出生于湖南益阳,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系统所、应用数学所、武汉数学与物理所研

中科院所长们嘴边的“关键词”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致辞和白春礼院长的院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近年来中科院一系列重大科学进展,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在日前召开的中科院北京分院京区党委2017年度工作会议上,京区40余家科研院所的领导齐聚一堂。“振奋人心”成为一个屡屡被说起

在厚积薄发中绽放自信——中国铁基超导研究发展纪实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美、日三国科学家的“超导大战”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在那场“大战”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研究团队不分昼夜地在实验室工作,困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在桌子上躺一躺或在椅子上靠一会儿打个盹儿,醒了继续做实验。那时,他们研究的是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   正是在这一波研究

2018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年会

   为推动北京及周边省市广大电子显微学的学术及技术水平,促进电子显微学工作者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和交流,一年一度的新老朋友相互聚会的“2018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年会”定于2018年12月18号,星期二,在北京天文馆B楼二层4D科普剧场准时召开。   届时将安排有关专家

记褚君浩院士:两个地球梦

  做半导体物理研究、为国家能源方针建言献策、向公众普及相关科学知识,褚君浩说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实现“智慧地球”和“低碳地球”而进行的。   他的梦想,简单而宏大。年近七旬的褚君浩没有停止追问,在实现“智慧地球”和“低碳地球”的梦想道路上,一个人究竟能够发挥多大的能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宇源:在团队建设中如何发挥团队的最大效能

  青年科技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得以持续的重要力量。如何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工作激情和活力,已成为当前新一轮人才队伍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  2011年6月,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青年创新促进会(以下简称“青促会”),该学会是继“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

能源植物“小桐子”在版纳植物园获得新发展

  小桐子计划繁华难现?   “小桐子是一种可以在干旱条件下茂盛生长的灌木,其种子可以生产类似于柴油的燃油,但目前人们将其当做绿色金子的期望正在减退——许多人曾把小桐子当做边际土地上最有潜力的拯救者,一种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并将其带入一个可持续的、油料供应充足的未来能源植物。”   这段话,

徐光宪:办好学术刊物重要性不亚于“973”

  “希望中国办出在国际上站得住脚、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2008年,年近90岁的徐光宪院士在《中国科学》编委会换届时辞去了《中国科学B辑:化学》的主编和《科学通报》副主编职务。   “我年事已高,精力不够,可能会影响《中国科学》的发展,应该让较年轻的院士来承担这个重任

应崇福院士:科研有道

一个科研人员的学术生涯包括各种选择: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也面临着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使自己的科研工作取得更大成果;一个人的科研素质是怎样形成的;导师以及他所处的团队氛围起着哪些作用等问题。 今年89岁的应崇福院士以他近60载的科研经历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科研思想和方法。

范海福院士:“偶然”造就科学人生

学术名片:  范海福,1933年出生。1956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晶体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十四、十五届(1987~1993)国际晶体学会、晶体学计算委员会委员。  对晶体结构分析中的赝对称性问题提出了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