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20102015年全国生态变化调查评估启动

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今日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生态变化(2010-2015年)调查与评估”启动会。会上,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副和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代表双方签署了《环境保护部 中国科学院生态数据共享协议》。 生态数据共享协议的签署,将进一步加强两部门合作研究和成果共享,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促进双方共同完善监测网络,在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方面推动出台一批标准规范。 黄润秋表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2010-2015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正式启动,尤其是双方共同签署的《环境保护部 中国科学院生态保护数据共享协议》,将是两部门在生态保护数据和成果互联互通与共享迈出的第一步。 黄润秋强调,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是一项基础性国情调查,要按照“看变化、找问题、查原因、提对策”的思路,全面掌握2000年以来我国生态状况变化的总体态势,建立规范和长效机制,保质保量完成好这项政治任务。此次调查评估设置了全国综合评估和6个典型区域的专题评估,今......阅读全文

唐启升:加强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适应性对策研究

  “蓝色国土”是当前世界沿海国家着力拓展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随着耕地减少和人地矛盾的不断突出,我国所辖的300万平方公里海域已成为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地——沿海地区以13%的陆地国土面积承载了40%多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海洋特别是近海生态系统已成为

陈宜瑜院士:长期生态学研究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对中国各主要生态系统和环境状况进行了长期、全面的监测和研究,对生态学发展的意义举足轻重,并为改善我国生态系统管理状况、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曾是中国科学院主管CERN

摸清生态十年变化 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012年1月,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历时三年完成,近期发布《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报告》。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项目组有关专家,请专家对调查评估报告进行解读,详解调查评估项目的意义和作用。  

吕植: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人为导致

  著名生态保护专家,曾被称为世界上和大熊猫最亲近的人。自1985—1993年,吕植深入山林,对熊猫进行了八年的系统野外研究工作,她所参加撰写的《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获1990年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秦岭大熊猫生态学研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她在《生

吕植:第六次物种灭绝是人为导致

生态保护专家吕植野外考察。  著名生态保护专家吕植,曾被称为世界上和大熊猫最亲近的人。自1985-1993年,吕植深入山林,对熊猫进行了八年的系统野外研究工作,她所参加撰写的《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获1990年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秦岭大熊猫生态学研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度重要支持方向确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办公厅(室):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环保部中科院联手调查评估我国生态状况

  由环保部和中科院联合开展的“全国生态变化(2010—2015年)调查与评估”项目27日在北京启动。双方将全面调查2010—2015年全国生态状况及变化,找出我国生态问题和生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5年前,经国务院批准,环保部与中科院曾联合实施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2000—2010

主动式增温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控制实验

哀牢山生态站在国内首次将主动式增温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控制实验  中国的CO2收支问题已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目前已成为国家制定战略决策的重大需求。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全球的土壤微生物呼吸不但占全球土壤总呼吸的71%,同时还是每年化石燃料排放碳的9倍,为每年陆地碳汇

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实行三级预警

  3月6日,国家林业局印发《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预警方案(试行)》,对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实行由低到高的黄色、橙色和红色三级预警。   《方案》明确,国家林业局负责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预警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并会同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合开展

三江源生态监测与评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2005年起正式启动实施。到目前,工程实施已经超过5年的时间。监测和评估项目期间的生态变化,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科学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形成今后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策略的重要前提。根据青海省环保厅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达成

中科院山地表生过程重点实验室:守护绿水青山

   中国广袤的国土面积中,山地占了很大的比例。谁来为山地的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出谋划策?中科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就是这样一个特色鲜明的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山地”冠名的国立研究机构,记者近日走进了山地所,山地所研究员、环境重点实验

光合作用测定仪研究低温对茶树的影响及改善措施

    茶树作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其光合作用会直接影响产量的高低,而且还关系到品质的好坏。在寒冷的冬季,茶树的光合作用低下。有工作人员利用光合作用测定仪做过相关研究,冬季茶树光合作用强度最低,然后到了春季逐渐上升,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低温条件导致叶片气孔闭锁、碳水化合

“青藏精神”指引方向

  “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西藏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科学考察的全体

东北三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陆续启动

   日前,记者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获悉,该所立足本单位学科优势,根据“七大分子作物育种”、“全球变化及应对”以及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三个专项的具体内容,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相关科研院所及高校40余家,牵头

科学家在大尺度生态变化评估方面取得进展

   宏观生态学(macro-systems ecology)是国际上新近提出的生态学前沿领域,重点关注大尺度生态监测、模拟和管理等。大尺度生态变化评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能够揭示区域生态系统变化的时间过程和空间格局,并能反映人类活动的宏观生态效应以及生态保护和恢复等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中国科学院生

生态中心在大尺度生态变化评估方面取得进展

  宏观生态学(macro-systems ecology)是国际上新近提出的生态学前沿领域,重点关注大尺度生态监测、模拟和管理等。大尺度生态变化评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能够揭示区域生态系统变化的时间过程和空间格局,并能反映人类活动的宏观生态效应以及生态保护和恢复等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中国科学院生态

中国科学家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干旱生态系统和退化土地研究与治理的国家之一,我们去年底发起的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弥补了国际上该领域重大研究计划的空白。”  日前,在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京联合举办的全球干旱

揭示近千年来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效应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在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展出根据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变化识别系统演变阶段的方法,揭示近千年来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阶段及效应。  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是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学

全球变化与生态环境高峰学术讲坛召开

  3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全球变化与生态环境高峰学术讲坛”在乌鲁木齐召开。讲坛旨在使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

我国科学家揭示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

  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是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识别长时间尺度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阶段、驱动因素和效应对未来的系统管理十分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发展了根据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变化识别系统演变阶段的方法,识别了近千年来黄土

研究预测重要森林树种冷杉未来分布变化

  西南山地是我国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等多个重要河流的源区,是国际河流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恒河和印度河等的重要源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资源供给区,也是全球暗针叶林地理分布中心之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暖趋势,对优势树种的生存提出

华南植物园揭示两类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降水量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水循环过程增强,使全球范围内极端降水事件引起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提高,这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极端降水量变化的响应为非线性,且显著区别于其对中强度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然而,作为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土壤呼吸对极端降水变化的响应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华

陆佑楣院士:三峡工程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调度

   6月30日至今,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多轮暴雨袭击,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多省份局部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汛情。7月11日,长江防总通报长江汛情显示,自入汛以来,长江流域受灾人口已接近5000万人。  与18年前的长江全流域大洪水相比,今年的灾情集中于中下游的局部地区。在各地抗洪抢险以及防

未来全球农业至为重要的100个问题。

   1.前言  尽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全球粮食生产有显著的增长, 但当今社会需要面对的最重要挑战之一是,如何养活21世纪中叶全球即将达到的90亿人口。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又不明显增加粮价,基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能源安全、地区饮食结构变迁的关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贫穷和饥饿减半的千年目标,估计届

北京生科院全球变化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7月12日,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召开。北京生科院院长康乐研究员宣读了成立全球变化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的通知,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研究生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相关领域研究员、教授做了

生物固氮的环境响应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鼎湖山站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副研究员郑棉海(课题组PI:莫江明研究员)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格局。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态系统重要的氮素来源之一,也是驱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和净初级生产力的

延迟荧光技术及其在活体浮游植物测量中的应用(二)

结合其他水文、气象与光学等水体生态因子,分析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模式,作为动态变化环境的函数。最终建立随季节而变化的生态因子和浮游植物生长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充分地模拟各种水华的过程,精确探测藻类和水华的形成和消亡,从而达到预防水华发生的目的[1]。3 延迟荧光技术应用案例:3.1 匈牙利巴拉顿湖在线

“第三极”生态变化之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冰川退缩显著、水土流失严重、珍稀生物资源减少等诸多警示性词汇,开始越来越多地与青藏高原联系在一起。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青藏高原是否依然固若金汤?它面临着哪些威胁与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在日前于厦门举行的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年会上,相关专家纷纷就“第三极”生态现状

第七届国际青年生态学者论坛在沪召开

   日前,国际生态学界的盛会——第九届现代生态学讲座暨第七届国际青年生态学者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地区及中国各地的5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0多名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围绕会议主题 “全球变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学进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大会由现代生态学讲座系列组织与学术委员会、国际青

PNAS颠覆性观点:癌症是进化产物,而非突变而来

  7月21日发表在《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颠覆了累积突变导致肿瘤的观点,支持细胞数量受进化压力影响的观点。该文章阐述了健康的组织生态系统促使健康细胞战胜癌变细胞,当组织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如老化、吸烟或者受其他压力影响时,癌变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