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可燃冰试采未对大气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刚刚过去这一周,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或许是地质科学界最热的词汇。 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从5月10日起,经试气点火,连续产气8天,累计产气超12万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我国这次试采成功,震惊了世界。 我国进行可燃冰试采,一直非常重视环境影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监测结果显示,本次试采未对周边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探秘试采作业平台 5月18日上午9时左右,直升飞机进入神狐海域不久,记者透过窗外就看到,汹涌澎阔、辽阔无边的海面上,稳稳停立着一座船底到钻井架顶端有37层楼高、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庞然大物,光是从外形上就给了记者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理震撼。 负责实施试采项目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工作人员在旁边告诉记者,这就是负责这次试采任务的,净重超过4.3万吨,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阅读全文

北极海冰融化速度始料不及

髯海豹 北冰洋这是8月18日拍摄的北纬87度的北冰洋极昼景象。当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纬87度、西经171度的北冰洋海冰上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这是8月18日拍摄的北纬87度的北冰洋极昼景象。当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纬87度、西经171度的北冰洋海冰上进行多学科综合

中国科大发现大气化学过程将导致北冰洋汞污染加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谢周清课题组通过“雪龙”船考察,发现了夏季北冰洋大气汞循环的独特现象,并经分析认为夏季大气化学过程将导致北冰洋汞污染加剧。  汞,俗称水银,是一种大气污染物。由于汞具有较高的蒸气压、低溶解性和较长的大气保留时间,可以在全球传输,从而到达南北极等边远地区。在北极地区,

海洋酸化加剧海螺壳体溶解

近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研究论文,称随着海水的日益酸化,南极洲某些海螺的壳体将不断溶解,从而威胁到食物链。 海洋每年会吸收大约四分之一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碳。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会升高,海洋的酸化也逐步加剧。海洋酸化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之一,威胁到珊瑚

研究人员对美能源部拟建新系统态度谨慎

美国已有与拟建的六代气候模型   现在确实需要高分辨率模型,并且它能在下一代超级计算机上高效运行。   那些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需要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地球气候的科学家,可能很快会有一个有效的新工具。美国能源部(DOE)正在计划创造自己的新计算机气候模型。这也是美国第六个建模工具箱。但是,在一些

海洋的气候效应为识别系外宜居行星提供新的线索

图中的带状区域为恒星的宜居带,只有位于宜居带内的固态行星才拥有合适的表面温度,使得液态水可以长期存在,并支持类地球生命的存在。  对于类太阳恒星,宜居带位于1个天文单位附近(地球的位置),对于红矮星(其辐射强度比太阳低得多),宜居带位于大约0.1个天文单位附近。海洋热量输送的气候效应将使得该宜居带变

我国学者揭示次冰消期大洋环流演化和CO2浓度变化机制

  近日,国际地学刊物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于兆杰(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研究员万世明与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法国国家气候研究中心以及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的海洋有孔虫

研究人员发现海洋环流对调节地球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集中在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而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海洋环流对调节地球气候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认为,在270万年前,地球北半球的冷却和大陆冰川的积聚与海洋环流的变化一致,大西洋深处的二氧化碳和热量被从北到南输送到

只有可燃冰可接棒石油天然气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能源之争,在世界范围内多次因争夺能源而屡次爆发战争。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中东战争、中日的钓鱼岛、中越的西沙、南沙群岛、中菲的黄岩岛之争等多与争夺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有关,能源已经成为全球政治经济之争的焦点问题。在广泛开

可燃冰资源引多国关注 为石油天然气最佳替代品

  “可燃冰”,专家们称之为“天然气水合物”或“甲烷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类似冰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可燃冰”储量丰富、分布广阔,科学家们预测,它是常规石油和天然气的最佳替代能源。2012年2月15日,日本开始在爱知县渥美半岛近海从海底试采“可燃冰

6大主题共论汞等大气污染物监测与评估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9年12月4日,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科学研究中心环境安全与健康分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雾霾健康效应与防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等主办的“2019汞等大气污染物监测与评估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隆重举

地质地球所揭示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机制

  5月29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吕厚远研究员学科组与国内同行合作完成的关于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陆地气候转暖不同步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2万年来,全球气候从寒冷的冰期向温暖的间冰期变暖过程中,在东亚地区,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气候变暖约3~

中国科研人员将从深海珊瑚化石分析古代气候

  全球气候在漫长地质年代中曾有多次冷暖变化,深海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了解几万年前深海对气候的影响并为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中国科研人员将从深海珊瑚化石中寻找线索。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天宇正搭乘“科学”号科考船前往西太平洋,希望从那里的深海珊瑚化石中得到若干古海洋和古气候问题

外交家齐聚坎昆 气候问题不能再等

  联合国气候协约的193个成员国每年一度聚集起来讨论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如此已经进行了20多年。哥本哈根会议一年之后,气候变化在许多领域和地区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据美联社消息,美国的顶级科学家们已宣布行动起来拯救地球环境。  美国国家科学院去年5月份的一份报告中断定

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发布

三、发展人口健康技术紧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系统加强生物数据、临床信息、样本资源的整合,统筹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疾病协同研究网络建设,促进医研企结合开展创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动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部署疾

中美英学者定量化研究碳收支

相关成果被《科学》杂志作为亮点论文推荐  碳收支是当下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存在较多争议和不确定性的科学问题。在冰期,陆地生物圈的碳被转移到深海中,已被广泛认识。然而,在冰消期,由海洋释放的CO2通量,及其如何导致各大圈层系统碳库的重新组织和配分,我们知之甚少。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章东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Jimin Yu博士访问地球环境所

  Jimin Yu博士作学术报告  9月16日至19日,应金章东研究员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Jimin Yu博士访问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并作学术报告。  Jimin Yu博士作了题为Loss of carbon from deep sea since the last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60年来,地处祖国南海之滨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无论是筚路蓝缕中勇于求索,还是春涌神州时的敢闯敢试,都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将国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学研究紧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大气磅礴、绚烂辉煌的优美华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实现多个“首次”

  9月26日,雪龙号科考船顺利返回上海。历时69天,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下称“九北”)顺利结束。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九北”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我国首次开展的极地考察。“同时‘九北’也是年初《中国的北极政策》发布后我国的首次北极科考,这可以看作是对上述白皮书相关声明的成

海里的时钟 - 氟氯烃

  早上看科学新闻,看到了一条不大不小的消息。米国科罗拉多大学大石头(Boulder)分校(下面简称科大)在昨天(5月16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一项研究说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就被禁止生产的一种作为冰箱和空调致冷剂的化合物氟利昂在2012年后居然又有开始重新溜回大气趋势。这个发现原理上很简单 &nbs

研究称南极气候对食物网影响巨大

 阿德利企鹅在南极半岛西部。   美国弗吉尼亚海洋科学研究所日前在《自然通讯》发表文章称,经过长期对南极半岛西部气候变暖与海洋生物关系的研究发现,风速、海冰覆盖面积等物理因素的变化会对食物链造成影响,影响范围覆盖单细胞海藻到高等生物企鹅。   帕尔默站是美国在南极的三座研究站之一。按照帕尔

“冰火”试采催生中国能源变革

  多年来,中国受困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根据相关分析报告,2016年,中国经过艰苦努力,虽然实现了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前一年下降了4.7%,但比重仍然高达62%。这种长期形成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煤炭在开采、运输和燃烧过程中的污染日益累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以“雾霾锁城”为代表的一

NASA将耗巨资探测木卫二 寻找可能存在生命

  木星最大的卫星——木卫二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美国白宫4号提交了2015财年联邦政府预算报告。报告显示,美国不仅要继续探索火星、登陆小行星,还把目光投向了木星的卫星“木卫二”,希望能够找到宇宙内,除了人类以外的生命存在。探测器将在何时发射?又为什么选择了这颗卫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

日本成功提取海底可燃冰 外界担忧影响海洋环境

  据法新社3月12日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已从海底成功提取可燃冰,有望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日本有关人士担心,开采过程将引发环境问题,加速全球变暖,并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表示,由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公司领导的实验小组已从海底成功提取可燃冰,这是全球首次通过在

在北极消失了 242万平方千米的“地中海”

  北京师范大学极地前沿科学中心专家透露,据最新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7月北极海冰平均面积为790万平方千米,与1992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42万平方千米。这相当于一个地中海的面积。  北京师范大学极地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程晓教授介绍,根据卫星监测,北极海冰面积每年3月份达到年度极大值,每年9

25年来,这块“地中海”在北极消失了

北京师范大学极地前沿科学中心专家透露,据最新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7月北极海冰平均面积为790万平方千米,与1992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42万平方千米。这相当于一个地中海的面积。 北京师范大学极地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程晓教授介绍,根据卫星监测,北极海冰面积每年3月份达到年度极大值,每年9月

美将发射全球冰监测卫星

  美国宇航局(NASA)将发射其最先进的全球冰监测卫星,而这项工作已经拖了近10年了。  该机构计划于9月15日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用德尔塔2型运载火箭将冰、云和陆地高度卫星2号(ICESat-2)送入太空。该卫星将专注于测量包括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在内的某些地方的冰层厚度变化,同时也将收集有

北极科考:中国须深度介入

  中外科学家在“雪龙”号上施放“系流气艇”,进行大气物理科学观测。  2010年7月中国进行第四次北极科考,首次把海洋综合考察延伸到了北极点。图为“雪龙”号正在吊运“防熊”的“苹果房”。  全球气候变化有可能导致北极“无冰”,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但各国也在“憧憬”,冰雪消

3月13日《科学》杂志精选

  自1973年以来天空变得暗淡了   研究人员报告说,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天空的能见度在最近几十年中降低了,其原因可能要归咎于空气中的烟灰和其他细小颗粒的浓度变得更高。Kaicun Wang及其同事对空气中悬浮颗粒浓度以及“视觉深度”(这是一个描述清朗天空能见度的一个术语)的记录进行了分析,这些记

可燃冰将掀起能源革命 2030年或实现商业开采

  就中国的情况看,南海地区预计有680亿吨油当量的“可燃冰”,青海地区也有350亿吨标准油当量的可燃冰   尽管上证综指表现低迷,但12月18日的资本市场却不乏亮点——“可燃冰概念股”神开股份、黄海机械和天科股份等呈现上涨态势,其中,神开股份更是以涨停收盘,报收于12.57元/股。   他们的

中国科学家证实南沱冰期过程中存在气候冷暖波动

南坨冰期演化模式图。南古所 供图  中新网南京4月26日电 (杨颜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6日发布消息称,该所博士后郎咸国与北京大学沈冰研究员等人通过对中国华南南沱冰期演化过程进行研究,证实南沱冰期过程中的海洋并非处于完全冰封的状态,而是存在冷暖气候波动。  该项研究工作表明该研究为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