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揭示次冰消期大洋环流演化和CO2浓度变化机制

近日,国际地学刊物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于兆杰(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研究员万世明与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法国国家气候研究中心以及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的海洋有孔虫Nd同位素重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北印度洋中层水团混合的历史,发现末次冰消期南极中层水(AAIW)强烈北向入侵印度洋与南大洋通风增强和大气CO2浓度升高相互耦合。孟加拉湾现代海水站位中稀土富集(MREE/MREE*)分布。图a示表层水样MREE/MREE*与盐度之间的良好对应关系;图b示孟加拉湾海水样品MREE/MREE*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以及潜在物源水团的MREE/MREE*值;图c示从河口到远海、表层到深层中稀土富集的程度随河流影响力的减弱而逐渐减弱(Yu Zhaojie et al., 2017, G-cubed) 大气C......阅读全文

我国学者揭示次冰消期大洋环流演化和CO2浓度变化机制

  近日,国际地学刊物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于兆杰(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研究员万世明与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法国国家气候研究中心以及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的海洋有孔虫

冰消期气候变化特征与海陆变迁对降水同位素组成关联

  山东半岛是一个人口稠密区,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区。季风降水对于该区域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与山东毗邻的渤海和黄海海域水深不足100米,冰期-间冰期全球冰盖的扩张与消融导致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幅度能够超过120米,这会引起山东半岛的海岸线发生巨大的迁移。海岸线迁移造成的海陆格局的变化

中国学者揭秘1万年前南极冰盖退缩之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445.shtm相关地质记录表明南极冰盖在末次冰消期(约1.8-1.1万年前)曾存在几次快速的退缩过程,可能与冰下融水排放导致的冰盖失稳有关。然而,由于缺乏直接的地质证据,冰下融水排放与南极冰盖快速

地质地球所揭示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机制

  5月29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吕厚远研究员学科组与国内同行合作完成的关于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陆地气候转暖不同步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2万年来,全球气候从寒冷的冰期向温暖的间冰期变暖过程中,在东亚地区,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气候变暖约3~

新研究发现石笋记录的华北倒二冰消期的时间和结构特征

  20世纪50年代,Emiliani首次将δ18O分析方法应用到海洋沉积物中,并根据海洋沉积物有孔虫δ18O记录率先提出第四纪存在多次冰期旋回。随后,越来越多的深海岩芯、黄土沉积以及冰芯等古气候记录证实了这种“锯齿状”冰期-间冰期旋回:从间冰期向冰期转换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从冰期向间冰期转换的过程却

末次冰盛期沙尘辐射效应对东亚西风夏季风环流的影响

  亚洲沙尘主要来源于中东、中亚以及东亚等地,是全球沙尘循环及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直接、间接等效应,沙尘气溶胶能够对全球与区域气候产生影响。末次冰盛期(LGM)距今约2.1万年,该时期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被永久冰盖覆盖,相较于现代,亚欧大陆整体温度低约-5~-10℃,东亚夏季风强度也更弱。通过黄

中国科研人员将从深海珊瑚化石分析古代气候

  全球气候在漫长地质年代中曾有多次冷暖变化,深海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了解几万年前深海对气候的影响并为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中国科研人员将从深海珊瑚化石中寻找线索。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天宇正搭乘“科学”号科考船前往西太平洋,希望从那里的深海珊瑚化石中得到若干古海洋和古气候问题

银冰消痤酊的性状

  本品为橙黄色至棕黄色澄清液体;气芳香。

南海“大洋红层”为研究深水环流演化提供新思路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孙珍研究员团队在南海中新世海相红层成因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Gondwana Research(《冈瓦纳研究》)上。张哲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孙珍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大洋红层”是指深海远洋、半远洋环境下,形成的一套以棕红

银冰消痤酊的用法用量

  外用,一日2~3次,用棉球蘸液少许涂于患部。

印度洋咸水→大西洋-助力冰河期结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393.shtm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该所与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台湾大学联合,利用莫桑比克海峡北部约40米长的深海泥沙岩芯,通过测量微小化石壳体中封存的化学指纹及数

深海岩芯见证过去120万年印度洋海水温盐变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397.shtm5月10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卡迪夫大学和圣安德鲁斯大学、台湾大学联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研究机构的最新合作成果。研究人员利用莫桑比克海峡北部约40米长的深海泥沙岩芯,通过测量微小化

银冰消痤酊的成分及性状

  成份  重楼、白果、天然冰片。  性状  本品为橙黄色至棕黄色澄清液体;气芳香。

银冰消痤酊的功能主治

  苗医旭嘎怡沓痂,样都挡祛卡点秋蛾病。中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热毒郁肤所致的痤疮。

南大洋上升流与南极气候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颜文课题组在南大洋上升流与南极气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博士研究生卢丽娟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郑旭峰教授为通讯作者,陈忠研究员、颜文研究员和高树基教授

重大地质历史灾变后-地球气候系统会自我修复

   为什么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一段较长的冷期后,便迅速经历一个相对较短的气候变暖期,随后又再次重复?最近,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这种冷暖转变的背景时发现,这涉及到南北两个半球气候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问题。  该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研

新证据支持二氧化碳导致气温升高

  一个欧洲研究团队日前报告说,他们对南极冰芯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末次冰消期,南极气温上升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步发生。这一发现表明,二氧化碳极有可能是这一时期南极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   冰消期指从盛冰期冰川开始消融退缩至冰川消亡这一时段。此前研究曾认为,在距今约2万至1万年前的末次冰消期

银冰消痤酊的性状及功能主治

  性状  本品为橙黄色至棕黄色澄清液体;气芳香。  功能主治  苗医旭嘎怡沓痂,样都挡祛卡点秋蛾病。中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热毒郁肤所致的痤疮。

银冰消痤酊的功能主治及规格

  功能主治  苗医旭嘎怡沓痂,样都挡祛卡点秋蛾病。中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热毒郁肤所致的痤疮。  规格  每瓶装20ml

南海中新世海相红层成因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珍团队在南海中新世海相红层成因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冈瓦纳研究》(Gondwana Research)。张哲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孙珍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大洋红层”是指深海远洋、半远洋环境下,形成的一套以棕红色-

揭示南海扩张期地幔本质-发现玄武岩岩芯的主元素数据

  南海是由欧亚大陆东部裂解形成的洋盆,也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盆。由于位于欧亚大陆、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板块交界处,南海的形成原因极具争议。关于南海下部具有太平洋型还是印度洋型地幔,一直是地球科学界探讨的重要科学问题。南海打开的动力学过程及其下部地幔组成,最可能在南海扩张期洋壳(玄武岩)中得到记录。

太平洋洋隆之下软流圈地幔中铁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线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肖媛媛课题组研究人员对东太平洋洋隆5-15°N两侧海山玄武岩的铁(Fe)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软流圈地幔中Fe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对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研究表明,上地幔在

地质地球所实现SrNdPb同位素组分一步分离

  87Sr/86Sr、143Nd/144Nd、208Pb/204Pb、207Pb/204Pb和 206Pb/204Pb比值被广泛应用于岩石圈演化与壳幔相互作用、地球化学示踪、早期大陆形成和演化等地球科学研究。热电离质谱仪(TIMS)具有优良的测试精度和准确度,被认为是基准Sr-Nd-Pb同位素测试

我国科学家解译冰期深海大洋调制千年尺度大气二氧化碳多模式变化之谜

10月26日,《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发表崂山实验室于际民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该研究结合深海酸度数据和冰芯二氧化碳记录,揭示两极海域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多种模式来调节大洋深海通风状况。这些模式可以解译千年时间尺度上深海碳储存和大气二氧化碳的不同类型的演化历史。冰芯测量结果表明,大气二氧化碳在北大西

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因素

  (1)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  海洋表层水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大洋环流两个因素。  ①太阳辐射是海水的主要热源,因此纬度位置能直接影响海洋表层水温。  ②大洋环流中的寒暖流能够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水热交换,暖流会使流经地区水温升高,寒流则会使流经地区水温降低。  此外,大洋形状、极地海域结冰与融冰等也

海洋沉积物从陆到海的输运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刊发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于兆杰的海洋沉积物由陆到海输运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研究瞄准西太平洋-东印度洋-青藏高原大三角区内以“陆源风化-环流演变-气候变化”为中心的多时间尺度

微小太阳辐射变化促地球进入冰河期

大西洋径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是南北半球物质与能量的主要传送带,但南半球的过程如何影响AMOC冰期间冰期的形态变化尚不明确。1月14日,英国卡迪夫大学、兰州大学等有关这一问题的新发现以《南极冰山重构大洋环流》为题

地质地球所等测定地质样品SrNd同位素比值新方法

  87Sr/86Sr和143Nd/144Nd比值被广泛应用于地球化学示踪和岩石学研究中。为获取准确的87Sr/86Sr和143Nd/144Nd比值,传统方法需要通过两步离子交换技术分离出纯净的Sr和Nd,再采用热电离质谱仪(TIMS)进行测试。即首先将溶解后的样品溶液通过

南半球与北半球气候的相互影响及机制研究获进展

  长期以来古气候学界一直存在一个未解的谜题,即为什么在一段较长的冷期之后,迅速地以一个相对较短的气候变暖期为结束,而后又再次重复变化?这种冷暖转变的过程机制是什么?这实际上涉及到地球的南–北两个半球气候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第

南北半球气候的相互影响及机制研究获进展

  长期以来古气候学界一直存在一个未解的谜题,即为什么在一段较长的冷期之后,迅速地以一个相对较短的气候变暖期为结束,而后又再次重复变化?这种冷暖转变的过程机制是什么?这实际上涉及到地球的南–北两个半球气候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