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基因筛查进入单细胞时代

遗传筛选是生物学中最有力的工具,它可以阐明复杂的生物过程。最近四项研究已经开发了一个新的遗传分析方法,通过使用单个细胞作为微观实验室,测定扰动。这些研究开发了CROP-seq、PERTURB-seq和CRISP-seq技术,克服了现有基因筛查方法的局限性,并且可以分析一些原本无法分析的样本。 目前,若要将遗传扰动与细胞表型相关联,人们主要使用两种策略——芯片筛查和混合筛查,但两种方法都各有缺点。芯片筛查中,细胞接种于微孔板中,每个微孔中引入单个扰动,并基于成像、转录或蛋白质的测量,提供每个孔中细胞的高分辨率表型。然而,芯片筛查受到高成本和劳动力和/或机器人的可用性的限制。并且每次筛查,需要的细胞数量较多,因此通常只能分析可在培养皿中增殖的细胞。相比之下,混合筛查允许在单个细胞样本中快速筛查数千个并行扰动。在混合筛查中,扰动通过与单个特定表型(例如细胞存活)相关联来排序。不同于芯片筛查,混合筛查不会显示每个扰动的详细表型;并......阅读全文

【盘点】单细胞测序研究进展一览

  细胞是生物学的基本单位,近年来研究人员正努力地尝试将它们进行单个分离、研究和比较。而应用而生的就是单细胞测序技术,该技术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测序单细胞微生物相对简单的基因组,更大更复杂的人类细胞基因组。而随着测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译来自单细胞的30亿碱基的基因组并对逐个细胞进行序列比较已经开始

新型微流控界面纳升注射技术还可以这么拓展应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杜文斌研究组和黄力研究组共同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微流控界面纳升注射技术(Interfacial Nanoinjection, INJ),该技术可以将传统的生化反应体系微缩在一个纳升体积的油包水微液滴体系中完成。针对这一技术创新,团队申请了多项中国

开发新型微滴反应筛选技术并开展单细胞分析应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杜文斌研究组和黄力研究组共同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微流控界面纳升注射技术(Interfacial Nanoinjection, INJ),该技术可以将传统的生化反应体系微缩在一个纳升体积的油包水微液滴体系中完成。针对这一技术创新,团队申请了多项中国

微生物所开发新型微滴反应筛选技术及单细胞分析应用

  微生物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杜文斌研究组和黄力研究组共同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微流控界面纳升注射技术(Interfacial Nanoinjection, INJ),该技术可以将传统的生化反应体系微缩在一个纳升体积的油包水微液滴体系中完成。针对这一技术创新,团队申请了多项中国发明专利和美国

新一代的遗传筛查 – CIRSPR与单细胞测序的强强联合

  遗传筛查是研究哺乳动物细胞中基因功能的强大工具。将基因扰动与细胞表型相关联,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芯片筛查和混合筛查。芯片筛查能揭示高分辨率的表型,但其通量有限且价格不菲。混合筛查则能够快速筛查数千个扰动,效率高,扩展性好,但它不能揭示每个扰动的详细表型。  如今,四项近期发表的研究为遗传筛查带来

从胚胎的角度研究肿瘤发生问题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在研究某个基因的功能时无非就只有两种方法,要么就是敲除这个基因,或者下调其表达量,要么就是提高其表达量。在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RNA干扰技术又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基因功能的途径,RNA干扰技术可以通过小RNA分子(small RNA molecule)与目标m

盘点:分子诊断常用技术50年的沿革与进步

  一、基于分子杂交的分子诊断技术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分子杂交技术发展最为迅猛的20年,由于当时尚无法对样本中靶基因进行人为扩增,人们只能通过已知基因序列的探针对靶序列进行捕获检测。其中液相和固相杂交基础理论、探针固定包被技术与cDNA探针人工合成的出现,为基于分子杂交的体外诊断方法进行了

“精准”技术诞生的人类婴儿:谢晓亮和北大的故事

第一位MALBAC宝宝周岁照(左:谢晓亮;右:陆思嘉)  1、女明星与被拒的申请  2013年,有关个体化医疗最大的新闻之一是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宣布自己已“预防性”地切除了双侧乳腺,原因是她携带一种“错误”的基因——BRCA1,这种基因会极大增加携带着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可能性——她大概会有87%的

基因检测行业调研(包含企业梳理、行业监管)

  一、基因检测公司梳理  目前全国涉及基因检测概念的公司有200余家,按照业务范围划分,这些公司可以分为:①最上游的基因检测仪器开发企业(测序仪、芯片扫描仪、PCR设备),②提供样本处理试剂和耗材的中上游企业(建库试剂盒、检测试剂盒、工具酶、基因芯片),③提供第三方基因检测服务的中游企业

首例MALBAC技术阻断家族遗传性耳聋的健康双胞胎诞生

  2015年12月10日,北京,暖暖的太阳缓缓升起,一扫多日的雾霾,今天的蓝色白云格外耀眼。解放军总医院今天诞生了一对特殊的双胞胎,这是国内首例应用单细胞扩增技术(MALBAC)同时进行PGD/PGS阻断了遗传性耳聋的健康双胞胎。  震惊 听力正常的夫妻生下耳聋患儿  时间回到二年前,一对来自山东

一文读懂分子诊断技术、PCR技术、基因测序技术

  四、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  相比于其他分子诊断检测技术,qPCR具有2项优势,即核酸扩增和检测在同一个封闭体系中通过荧光信号进行,杜绝了PCR后开盖处理所带来扩增产物的污染;同时通过动态监测荧光信号,可对低拷贝模板进行定量。正是由于上述技术优势,qPCR已经成

一文读懂分子诊断常用技术

  基于分子构象的分子诊断技术  (一)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与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  1970~1980年间,Fischer等

基因编辑进展梳理 Part II 基于CRISPR-Cas9的技术应用篇(下)

  上一期为大家介绍了过去一年里CRISPR技术在动物造模及单碱基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继续为大家从功能基因组筛选、细胞谱系示踪及疾病诊断方面谈谈CRISPR-Cas系统的技术运用。   一、大规模基因功能的筛选   尽管测序和基因组编辑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解析复杂的基因型-表型关系仍

基因编辑进展梳理 Part II 基于CRISPR-Cas9的技术应用篇(下)

  上一期为大家介绍了过去一年里CRISPR技术在动物造模及单碱基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继续为大家从功能基因组筛选、细胞谱系示踪及疾病诊断方面谈谈CRISPR-Cas系统的技术运用。   一、大规模基因功能的筛选   尽管测序和基因组编辑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解析复杂的基

管理”我”的基因

  在得知怀上的第二个孩子也患有先天性耳聋后,杜绍辉和妻子无奈决定流产。   夫妇二人的第一个孩子就患有先天性耳聋,为了给孩子治病,住在山东的两个人要经常跑到北京来。杜绍辉夫妇两人的听力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他们都是耳聋基因的携带者,这意味着,他们的孩子,有25%的概率患有先天性耳聋。  他们渴望要一个

未来5-10年 基因检测成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政府对基因产业的支持,是基因检测行业发展的一个利好因素。以2015年科技部首次召开“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为标志,中国在战略层面进入“精准医疗”时代。政府到2030年前拟投入600亿元发展精准医疗。而基因检测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基础路径。并且在之后的有关生物产业、科技创新的“十三五”规划中,政府

“分子标签”技术,让每一个癌细胞都无所遁形

  随着精准医学和个性化医疗从概念走向实践,从梦想走进现实,基因组学研究和基因检测技术也在不断走向高精尖,单细胞测序无疑已经成为基因组学前沿研究领域的“新宠”。  在第二十届全国临床肿瘤大会暨2017年CSCO学术年会上,BD作为全球二代测序配套设备和耗材的优质生产商,携其全新的“分子标签”核心技术

北京大学谢晓亮:通往精准医学之路

  大高个儿,走路大步流星,谢晓亮像一阵风进了办公室。提起“基因”“染色体”这些名词,他还来不及放下公文包,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只需要一个细胞,就可以对细胞携带的基因组进行测序”  谢晓亮的办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一幅温馨的照片。这是一张研究人员与新生婴儿的合影,除了谢晓亮,照片里还有北京大

基因检测进入大众时代,设备数量中国紧追美国

  周健报道 体检不只是验血验尿拍片子,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基因检测。云健康基因科技首席技术官兼全球业务拓展负责人郭大成(Winston Patrick Kuo)博士2月10日介绍,基因检测已经大众化,不再是难以支付的医学项目,并将对大众生活发生更大影响。  我国在全球增长最快  2015年,奥普拉·

新桥医院单细胞技术平台研究连发三篇SCI论文

  在不到1个月时间内,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血液病中心一项关于单细胞技术平台学术研究相关的三篇论着相继在在国际工程技术顶级期刊《ACS Nano》(1篇)(IF:13.942)、及《Molecule oncology》(IF:5.3)、《Carcinogenesis》 (IF 5.1)等SCI杂

Cell、Nature共绘遗传互作图谱

  在遗传学中,总体并不总是组成部分的总和。有时,两个基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一种表型,会不同于预期的简单地将两个基因的效应相加。近期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 Jonathan Weissman和Nevan Krogan研究小组在独立研究中首次系统地探索了酵母中的遗传互作。相关论文分别发表在《细

谢晓亮院士:单分子技术透视生命之谜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学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世界首个高精度人类男性和女性个人遗传图谱相关论文相继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杂志。这一工作采用的单细胞DNA扩增技术MALBAC,与以前的技术相比,该技术将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的精确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够发现个别细胞之间的遗传差异。  MAL

北大谢晓亮教授:单分子技术透视生命之谜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学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世界首个高精度人类男性和女性个人遗传图谱相关论文相继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杂志。这一工作采用的单细胞DNA扩增技术MALBAC,与以前的技术相比,该技术将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的精确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够发现个别细胞之间的遗传差

关注细胞分析!首届微纳流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京召开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8年9月25日,首届微纳流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召开,百余位业内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报告会。本次大会为期两天,同期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举办“第5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会议围绕着微流控及细胞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与探讨,关注微流控细胞分析基础研究与应用开

Namocell单细胞分离仪应用介绍——藻类单细胞分离

Namocell单细胞分离仪最新应用:随着人们对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逐渐将目光转向藻类的单细胞层面:有些需要对藻类进行单细胞级别的分析(如藻类单细胞测序等),也有需要对单细胞藻类进行培养。这样就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获取藻类的单个细胞。通常实验室里的方式,是在显微镜下用毛细管吸取。这

生命科学仪器市场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生物育种市场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这一预言如今已经成为现实,美国《科学》周刊评选的2014年全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中,一半的成果都来自生命科学领域。2014年,科学家们在衰老研究、生物进化、遗传疾病基因分析、干细胞、脑和神经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有助于人

展望2015生命科学仪器市场: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这一预言如今已经成为现实,美国《科学》周刊评选的2014年全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中,一半的成果都来自生命科学领域。2014年,科学家们在衰老研究、生物进化、遗传疾病基因分析、干细胞、脑和神经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有助于人们揭示有关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第二届全国样品制备学术报告会在贵阳举办(上)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5年8月16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样品制备专业委员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样品制备学术报告会在贵阳举行。本次大会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2015学术年会同期举办,参会200余人。张玉奎院士担任会议名誉主席,关亚风研究员担任会

Cell发布革命性DNA甲基化分析技术

  Whitehead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方法,监测单个细胞中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DNA甲基化改变。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发布在顶级科学期刊《细胞》(Cell)杂志上。  DNA甲基化对正确控制基因表达及细胞身份——使得细胞具有相同遗传物质的细胞变为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皮肤细胞,起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