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大科学装置,用得咋样

被称作“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建设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我国将再添一项大科学装置。有人用“国之重器”来形容这些应现代科学发展需求而生的大装置,以凸显其重大意义。事实上,与它们紧密相连的,往往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等耳熟能详的国际大科学计划。 当前,我国正不断兴建大科学装置,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在“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提出“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目标。我国目前有哪些已运行和在建的大科学装置?参与国际合作,我们如何扮演更重要角色?本版今起关注科技大项目。 ——编 者 作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就对我国高能物理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大型天文望远镜……一项项大科学装置先后被列入相关......阅读全文

全球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 中国如何作贡献

   全球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许多科学问题的范围、规模、复杂性不断扩大,已远远超出单一国家的承受能力,使国际大科学合作成为一种必然。  我国近年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身影频现,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包括“世界巨眼”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历史新机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

“国之重器”高速前行

   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大型天文望远镜……近年来,一项项神秘的大科学装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它们或隐世于高山峡谷,或藏身在喧嚣城市的地下,虽然不被世人所熟悉,却自带耀眼的光环。它们作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伴随着一项项大科学计划,缔造着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的未来。   这些大科学装置何以

国之重器奠定创新未来:大科学装置成就综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850.shtm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  【沿

多部门共同制定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

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科

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发布

第三篇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围绕增加创新的源头供给,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壮大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前沿发展方向,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更多贡献。第八章 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坚持鼓励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解读: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 中国有出题目的“内功”

  近日,国务院印发《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下称“方案”)。4月3日,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围绕方案进行解读。  国家重大决策部署  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

《“十三五”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印发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确保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总体目标的攻坚时期。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水平,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有效运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

中国提出大科学方案 科技部组织专家解读

  近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方案》。关于《方案》的出台,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组织专家于4月3日下午给予了解读。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强调,“‘牵头’的含义,即‘

中科院积极参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打开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地图,一块又一块世界顶级的“科学拼图”正在聚合。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这些“高大上”名字的背后凸显出上海推动科技发展的决心和脚步。  去年2月,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张江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

中科院建成一批大科学装置

“人造太阳”: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获悉,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13年来,高质量地建成一批大科学装置,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相关基础研究前沿领域的国际地位和战略高技术的研发能力。  据介绍,中科院正在运行的大科学装置达到11个,约占全国的80%。包括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

于渌: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中国有优势

  20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举行的《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研究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于渌院士在重大基础前沿与交叉领域的科技发展态势时表示,中国在探测暗物质和暗能量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于渌院士介绍到,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与物理解释是21世纪粒子物理学

科学重器集体亮相科技周 包括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等

  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正在解析埃博拉病毒的高分辨率图像……北京民族文化宫的一堵电视墙正直播他们忙碌的场景。“上海光源”螺旋状的原理模型旁,观众们正聆听上海的技术人员和中科院微生物专家讲解。  “科技周首日的直播,恰巧赶上‘上海光源’解析埃博拉病毒。”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的徐雁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尖端科学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周年巡礼

  自去年2月获批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张江国家科学中心”),一年后的今天,这里依托先进的大科学基础设施群,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正在向跻身世界一流实验室行列的目标不断迫近……  如今,张江已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创新源泉。那么,作为其核心引擎的张江国家科学中心,

十项目入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委办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重点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

如何从科技创新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

  2月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我国已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如何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从科技创新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中国科学

我国参建的SKA有望再现“宇宙黎明”

  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南非以及南部非洲的8个国家,2020年将开始建设世界最大综合孔径望远镜——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SKA由全球十多个国家计划合资建造,中国是发起国之一。目前,面向全球的项目布局、科学准备、工程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正全面推进。我国部署的SKA前期数据处理系统建设和

五百米口径望远镜让中国射电天文领跑世界

   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全景。FAST工程办公室提供  开栏的话 大科学工程是20世纪以来世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国家创新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征。就当今世界科技而言,一个国家在关键领域领先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往往都会造成“胜

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是党的十九大后我国科技界召开的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搞创新一定要耐住寂寞 两院院士热议习总书记重要讲话

   习近平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是党的十九大后我国科技界召开的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

我国启动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

  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专项的支持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前期数据处理系统建设和相关科学预研,9月12日在上海正式启动。  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是由全球十多个国家计划合资建造、世界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SKA以大量的小单元天线汇聚实现综合孔

更好更快向科技强国迈进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必须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和各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中国要强盛、

十二五科技发展呈现十大亮点

  11日,2016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工作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盘点。   一是科技整体水平正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2位,被引次数从2010年第8位攀升至第4位。2

武向平院士展示中国射电天文的下一个雄心

  “追溯宇宙演化的长河,随着138亿年前大爆炸的余辉逐渐散去,宇宙曾经历过一段漫长的黑暗时期。忽然有一天,在宇宙深处诞生了第一代发光天体,这些天体的光芒逐渐照亮了整个宇宙,从此给宇宙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对于自己所热爱的宇宙,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不仅不吝于用最美好的辞藻去形容,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

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天文学发展主要障碍

  “天文学人才现在依然非常缺乏,每年天文台和各天文馆都招不够人!”在日前举办的国际天文馆学会大会上,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向记者直言。在一系列天文工程和探空计划如火如荼推进的当下,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天文学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专业科研与科普人才的双短缺  “当下天文学人才的匮乏主要在两方面,一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个面向”为线索,在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广大科研人员取得的众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础上,发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果15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成果10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SKA前期数据处理系统建设启动 或5年内建成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专项的支持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前期数据处理系统建设和相关科学预研日前在上海正式启动。  SKA的概念提出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国际天文界计划建造的世界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也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庞

2020:聚焦国际前沿,惠及国计民生

   嫦娥四号翩然落月,长征五号火箭一飞冲天,“雪龙2”号勇闯南极……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国科技创新精彩纷呈。新的一年,我国科技领域有何看点?哪些新技术、新产品可能走进生活?  瞄准深空、深海,一系列重大项目探索未知  2019年12月27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伴随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将实践二

国家系统布局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等8部门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其中,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据悉,该《规划》是我

我国即将建成65米口径可转动射电天文望远镜

        如果把光学望远镜比作探测深空的锐利眼睛,射电望远镜就像一只灵敏的耳朵,捕捉宇宙中的射电辐射,倾听着来自遥远空间的微弱呻吟。亚洲最大可转动射电望远镜即将建成  65米口径可转动射电天文望远镜工程正在上

基础研究开启新一轮“加速跑”

  10年前,施一公在清华的实验室刚刚启动,开始第一个科学实验。如今,他的实验团队于2015年发表的RNA剪接体结构已经登上了国际经典生物化学教科书的封面。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说:“2006年当我决定放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职位全职回国时,有很多人疑惑不解。今日回头看,再没有人会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