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5全国生态变化调查评估启动

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今日(2月27日)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生态变化(2010-2015年)调查与评估”启动会。会上,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副和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代表双方签署了《环境保护部 中国科学院生态数据共享协议》。 生态数据共享协议的签署,将进一步加强两部门合作研究和成果共享,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促进双方共同完善监测网络,在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方面推动出台一批标准规范。 黄润秋表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2010-2015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正式启动,尤其是双方共同签署的《环境保护部 中国科学院生态保护数据共享协议》,将是两部门在生态保护数据和成果互联互通与共享迈出的第一步。 黄润秋强调,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是一项基础性国情调查,要按照“看变化、找问题、查原因、提对策”的思路,全面掌握2000年以来我国生态状况变化的总体态势,建立规范和长效机制,保质保量完成好这项政治任务。此次调查评估设置了全国综合评估和6个典型区域的......阅读全文

生态中心在大尺度生态变化评估方面取得进展

  宏观生态学(macro-systems ecology)是国际上新近提出的生态学前沿领域,重点关注大尺度生态监测、模拟和管理等。大尺度生态变化评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能够揭示区域生态系统变化的时间过程和空间格局,并能反映人类活动的宏观生态效应以及生态保护和恢复等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中国科学院生态

生态环境变化有助耐旱物种生存

  美国研究人员11日在英国《生态学通讯》月刊上发表报告说,砍伐森林和气候变化导致脆弱的雨林物种濒临灭绝,但同时也使那些适应干旱气候的物种留存。这一发现有助决策者在将土地转化为耕地时,最大限度减少物种损失。   人类面临的一大挑战是,既要有足够的耕地养活全球人口,又要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根据预测,由

“第三极”生态变化之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冰川退缩显著、水土流失严重、珍稀生物资源减少等诸多警示性词汇,开始越来越多地与青藏高原联系在一起。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青藏高原是否依然固若金汤?它面临着哪些威胁与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在日前于厦门举行的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年会上,相关专家纷纷就“第三极”生态现状

生态变化调查项目中期评估结束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以下简称“十年调查评估项目”)中期评估总结会3月29日在京闭幕,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出席闭幕式并讲话。   在认真听取了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介绍、汇报后,李干杰说,随着本次中期评估工作的结

20102015全国生态变化调查评估启动

  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今日(2月27日)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生态变化(2010-2015年)调查与评估”启动会。会上,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副和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代表双方签署了《环境保护部 中国科学院生态数据共享协议》。  生态数据共享协议的签署,将进一步加强两部门合作研究和成果共享,实现数据互联互

《西北地区生态变化评估报告》出炉

  日前,由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丁永建主编、西北大学教授张世强、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李新荣、赵文智等共同编著的《西北地区生态变化评估报告》出炉。  该报告主要针对西北地区60年的生态变化进行了系统评估,对近60年来森林、草地、湖泊与湿地、绿洲与农业、冰冻圈及河川径流等生态

《西北地区生态变化评估报告》出炉

  日前,由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丁永建主编、西北大学教授张世强、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李新荣、赵文智等共同编著的《西北地区生态变化评估报告》出炉。  该报告主要针对西北地区60年的生态变化进行了系统评估,对近60年来森林、草地、湖泊与湿地、绿洲与农业、冰冻圈及河川径流等生态

20102015年全国生态变化调查评估启动

   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今日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生态变化(2010-2015年)调查与评估”启动会。会上,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副和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代表双方签署了《环境保护部 中国科学院生态数据共享协议》。   生态数据共享协议的签署,将进一步加强两部门合作研究和成果共享,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促

近20年西藏生态格局变化率低于0.15%

  资料图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森林。中新社记者 李林 摄  中新网10月26日电 中国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张亚平今日表示,近20年来,西藏严格执行国土空间管控,生态格局的变化率低于0.15%。地面植被覆盖度呈小幅度上升,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

我国将对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实行预警

  记者3月17日从国家林业局获悉,我国将对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实行由低到高的黄色、橙色和红色三级预警。   国家林业局日前印发的《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预警方案(试行)》明确提出,国家林业局负责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预警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并会同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成

全球变化与生态环境高峰学术讲坛召开

  3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全球变化与生态环境高峰学术讲坛”在乌鲁木齐召开。讲坛旨在使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

我国将对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实行预警

  从国家林业局获悉,我国将对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实行由低到高的黄色、橙色和红色三级预警。   国家林业局日前印发的《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预警方案(试行)》明确提出,国家林业局负责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预警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并会同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合开展

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实行三级预警

  3月6日,国家林业局印发《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预警方案(试行)》,对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实行由低到高的黄色、橙色和红色三级预警。   《方案》明确,国家林业局负责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预警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并会同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合开展

中科院研究揭示干旱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的生态弹性及机制

气候变化仍在加剧,适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干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尤其敏感脆弱,厘清其对气候变化的弹性与调控机制是科学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 中科院植物所许振柱研究组基于内蒙古荒漠草原长期气候变化野外模拟实验,揭示了降水减少与增加条件下干旱生态系统的恢复弹性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研究表明

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城市和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欧阳志云研究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和《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遥感监测生态变化-,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

  近年来,地球的环境不断恶化,遥感检测技术或者可以为保护地球献上一份力。9月一则“地球之肺”被浓烟笼罩的新闻在朋友圈传播开来。新闻中提到亚马逊地区的森林出现了大面积火灾,并且这场火灾持续了16天。直到23日,这场大火才在消防飞机的帮助下被扑灭。但这一次大火对于自然产生的危害却是不可忽略的。   

科学家在大尺度生态变化评估方面取得进展

   宏观生态学(macro-systems ecology)是国际上新近提出的生态学前沿领域,重点关注大尺度生态监测、模拟和管理等。大尺度生态变化评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能够揭示区域生态系统变化的时间过程和空间格局,并能反映人类活动的宏观生态效应以及生态保护和恢复等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中国科学院生

摸清生态十年变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012年1月,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历时三年完成,近期发布《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报告》。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项目组有关专家,请专家对调查评估报告进行解读,详解调查评估项目的意义和作用。  

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成果发布

  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现场,由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完成的《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5—2020年)调查评估》成果正式发布。调查评估显示,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

气候变化冲击深海生态系-海底生物面临威胁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国家海洋学中心日前在《全球变化生物学》发表研究称,即便是深海生态系统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冲击。到下个世纪,受海洋表面动植物减少的影响,北大西洋地区海底生物数量将减少38%,全球海底生物数量将减少超过5%。   据环境新闻网报道,该研究采用了气候模型,对未来全球海洋食品供应的变化进

研究揭示荒漠植物对生态系统养分变化响应规律

  植物生物量的增长与分配对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估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该过程受到许多环境因子的限制,不同植物响应也不一致。近年来,养分变化对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带来的影响越发明显。荒漠中不同生活型植物,尤其是生物量更新较快的草本植物,如何响应该变化,将有利于准确评估养分改变对荒漠生态系统的

新型串联雷达卫星系统-TandemL观测地球生态变化

  为了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破坏、资源匮乏、人口增长以及生态多样性的减少,德国正在加紧寻找解决方案。对此,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下属的亥姆霍茨研究联盟的研究项目“遥感和地球系统的动态变化”(EDA)将为此进行科研探索。  该研究联盟的目标是利用新型的卫星产品提出针对气候变化及其它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中部高程变化及生态学研究获进展

   新生代以来,印度次大陆板块向欧亚大陆东南俯冲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的隆升事件不仅塑造了当今亚洲的地形、地貌,还改变了高原南、北的气候系统,影响着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和生态系统格局的变化。尽管青藏高原中部作为高原原型已有众多研究,但学术界对青藏高原中部的高程变化认识尚存较大争议。  近日,中科院植物

《纵向岭谷区典型生态体统变化与稳定性机制》出版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编的《纵向岭谷区典型生态体统变化与稳定性机制》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发行。   纵向岭谷区纵贯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5国,涉及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4条国际河流。纵向山系与河谷特殊环境格局的“通道作用”使得这一区域

粗脂肪测定仪测定变化与亚麻籽生态环境关系

      亚麻籽之所以对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是因为其含有丰富的粗脂肪含量,应用粗脂肪测定仪测定试验较多关于生态环境与粗脂肪之间的含量关系研究。不同的环境对其影响并不相同,为了更加有效地、合理地应用资源,通过粗脂肪测定仪对不同【品种亚麻籽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为加工企业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

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报告研讨会召开

  7月27日,为促进“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及综合评估”任务实施,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报告研讨会在京召开。孙鸿烈院士、郑度院士、西藏创新集群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集群办公室主任冯仁国等,与来自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筹)、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寒区

企鹅生态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研究获新进展

  近两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教授课题组对东南极西福尔丘陵地区开展了全面的野外考察和深入的生态地质学研究,旨在探讨过去10000年以来企鹅生态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孙立广教授指导的博士生黄涛作为第一作者在极地科学领域权威期刊Anta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季节变化特征

  城市生态系统是包含经济、自然、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复合生态系统,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保护生命支撑系统,如自然生态系统。树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为人类提供了一系列生态系统服务。然而,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建筑用地与绿色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方面表现出与紧凑城市

欧阳志云:我国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变化趋势

   全国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空间差异大,以草地、森林、农田和荒漠为主,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82.8%。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十分敏感;同时,悠久的历史、巨大的人口数量和高速的经济发展导致的高强度资源开发,对我国森林、草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生态系统

新疆生态所揭示天山山区降雪率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要素

  山区降雪是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降雪在总降水中的比例(降雪率)及降雪累积态(即积雪的消融情势)显著地影响着水资源的变化与管理。影响降雪率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气温、降雪和降水量。当然,海拔因与气温和降水有较强的相关性,故海拔与降雪率也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天山地区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