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顶级癌症论文能否重复?

2013年10月,Richard Young收到了一封措辞礼貌,但态度强硬的邮件。寄信人是“调查癌症生物学领域近期一些论文可重复性的研究者团队”中的一员。Young是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生物学家,他于2012年在《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癌症研究的文章,该文章揭示了c-Myc蛋白促进肿瘤生长的机制。癌症生物学领域重现性项目(Reproducibility Project: Cancer Biology)挑选了2010年~2012年间50篇高影响力癌症研究论文,审查这些论文的可重复性。Young的这篇论文恰好是其中之一。 Young回信说,已有一个欧洲实验室重复了他们的实验,并且也发表了一篇论文。但重现性项目负责人回复说,他们仍需重复该文章。同时他们要求Young提供具体的实验细节和方案。经过数周的邮件沟通,以及与该研究的核心人员反复核对技术细......阅读全文

顶级癌症论文能否重复?

  2013年10月,Richard Young收到了一封措辞礼貌,但态度强硬的邮件。寄信人是“调查癌症生物学领域近期一些论文可重复性的研究者团队”中的一员。Young是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生物学家,他于2012年在《细胞》(C

Science:5篇顶级癌症研究文章重复率差!

  Science日前报道了癌症生物学领域重现性项目(Reproducibility Project:Cancer Biology)指出该领域中一些高影响力癌症研究文章可重复性非常差。其中,第一阶段的5篇备受瞩目的癌症研究文章,在严格按照原始研究的实验Protocol下进行重复性验证后,发现只有两篇

梳理近期那些不靠谱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细胞系污染、实验技术本身存在问题而有待改进、实验结果无法重复和研究人员存在学术不端等缺陷,不少论文的实验结果广受质疑,甚至论文惨遭撤回。基于此,小编针对近期这方面的相关新闻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1.PLoS ONE:HeLa细胞幽灵---细胞系污染导致大约3.3万篇论文存在问题  

张锋:如何在34岁跻身于世界顶尖生物学家?

  豉汁蒸凤爪端上桌后,一个小女孩顽皮地用筷子哒哒地敲打着餐桌。一位穿着Polo衫和牛仔裤的男士,正在和自己的小女儿、妻子和母亲享用着广式点心。在波士顿唐人街这个喧闹的餐厅,没人会多瞄一眼这位男青年。  没人能猜到,34岁的张锋会是这一代人中公认的最具转化能力的生物学家,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在两个领域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癌症再现项目发布首批结果

   今年,美国加州拉荷亚斯坦福伯翰医学研究所(SBP)癌症生物学家Erkki Ruoslahti启动的一个在癌症病人身上开展的药物试验已步入正轨,但该实验目前也许正处于险境。原因是一项雄心勃勃的开放科学计划发布了第一批结论,Ruoslahti不幸登上了黑名单。  这个再现性项目旨在检验重要癌症生物

500万美元资助项目解决论文重复性的问题

  无论是前些年的医学研究论文,还是近年来的顶级癌症论文,都出现了论文结果无法重复的问题,可以说重复性问题深深困扰着科学论文。近期几项分析也指出某些领域的发表论文,许多都无法重复结果,因此一些权威人士呼吁彻底改革科研论文发表整个过程,令其中的方法学和出版物更为可信。  一项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癌症研究通过可重复性实验

图片来源:Adva/Flickr (CC BY-NC 2.0)  一个旨在检测癌症生物学可重复性的项目近日公布了第二批验证结果,这一次它带来的是好消息:两篇重要癌症论文的绝大多数实验可以被重复。  最新可重复性研究于6月27日发表于开放获取在线生命科学期刊eLife,它们紧随今年1月对5篇论文进行可

身负重任的猪:让异体移植离临床更近

  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课题组用于研究的养猪场里,生活着一群特别的猪。这里不仅有十几头带有基因剪刀的工具猪,而且拥有六七百头其他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因修饰猪。而这些猪的用途听起来更加“骇人”,有些基因修饰猪可以模拟人类疾病,如老年痴呆症、渐冻人症和亨廷顿舞蹈症等,

身负重任的猪:让异体移植离临床更近

  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课题组用于研究的养猪场里,生活着一群特别的猪。这里不仅有十几头带有基因剪刀的工具猪,而且拥有六七百头其他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因修饰猪。而这些猪的用途听起来更加骇人,有些基因修饰猪可以模拟人类疾病,如老年痴呆症、渐冻人症和亨廷顿舞蹈

谢晓亮院士:单分子技术透视生命之谜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学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世界首个高精度人类男性和女性个人遗传图谱相关论文相继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杂志。这一工作采用的单细胞DNA扩增技术MALBAC,与以前的技术相比,该技术将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的精确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够发现个别细胞之间的遗传差异。  MAL

北大谢晓亮教授:单分子技术透视生命之谜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学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世界首个高精度人类男性和女性个人遗传图谱相关论文相继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杂志。这一工作采用的单细胞DNA扩增技术MALBAC,与以前的技术相比,该技术将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的精确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够发现个别细胞之间的遗传差

聚焦:全球TOP50癌症生物学研究成果能否再现?

  美非营利机构计划对全球50篇重要癌症生物学研究成果进行可再现性研究,这一举动引发广泛争议。  2013年10月,Richard Young收到一封措辞有礼但语气坚定的邮件。发件人是“调查癌症生物学研究可再现性”研究小组的成员。Young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名生物学家,他之所以收到这封邮件,是因为

聚焦:全球TOP50癌症生物学研究成果能否再现?

  美非营利机构计划对全球50篇重要癌症生物学研究成果进行可再现性研究,这一举动引发广泛争议。  2013年10月,Richard Young收到一封措辞有礼但语气坚定的邮件。发件人是“调查癌症生物学研究可再现性”研究小组的成员。Young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名生物学家,他之所以收到这封邮件,是因为

高影响力癌症研究可再现性项目引全球关注

  2013年10月,Richard Young收到一封措辞有礼但语气坚定的邮件。发件人是“调查癌症生物学研究可再现性”研究小组的成员。Young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名生物学家,他之所以收到这封邮件,是因为2012年他曾在《细胞》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一种叫作原癌基因的蛋白如何刺激肿瘤生长”的文章。这

韩春雨事件照出的众生相

   持续了近一年的韩春雨事件,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回应:  《自然-生物技术》北京时间8月3日发表了韩春雨等论文作者的主动撤稿声明,并刊发了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杂志社措辞极为谨慎:“我们内部的图像完整性筛查没有发现韩春雨论文的明显异常,复查数据的三位外部评审人也持相同观点”,表示韩团队之

中国的科技创新被科研体系扼杀了吗?

  看到本文的标题,人们一定会大吃一惊。翻开今天的中外媒体,充斥的全是中国科技飞速进步,感觉是马上要领导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超越美国,更是让中国人信心爆棚。  这些成就仅从论文统计数据本身角度来看,客观上确实是不错的。坦率地说,我本人是长期对中国的发展持最乐观态度者。即使在很多年前

韩春雨事件提示:谨慎看待科研结果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描述NgAgo(格氏嗜盐碱杆菌的核酸内切酶)编辑基因有效,而且与Cas9-sgRNA在切割哺乳动物基因组DYRK1A位点的效率上可以媲美。  但是,此后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都未能

韩春雨事件提示:谨慎看待科研结果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描述NgAgo(格氏嗜盐碱杆菌的核酸内切酶)编辑基因有效,而且与Cas9-sgRNA在切割哺乳动物基因组DYRK1A位点的效率上可以媲美。  但是,此后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都未能

新型冠状病毒的第一个传播者:消失的零号病人

探寻阴谋论的证据  阴谋论仍然没有打算收手,似乎,我们有一个遗漏的问题没有解答:  石教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当中还提到,武汉新型冠状病毒RNA序列当中有一个长度为1378个核苷酸的新序列,似乎并不来自与其最接近的RaTG13,而更像是来自蝙蝠SARS类冠状病毒(SARSr-CoV)。  有人指

2016年生命科学领域争议事件

  2016年,生命科学领域获得了多项突破。前几日,Nature和Science网站相继评出了2016年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事件,其中包括CRISPR人体临床试验、孔纳米测序、寨卡病毒、三亲婴儿、杀死老细胞永葆青春、计算机设计人工蛋白以及实验室制造小鼠卵子。2016年,生命科学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受到争议

2016年的科学争议事件:学术造假、CRISPR专利、三亲婴儿...

  2016年,生命科学领域获得了多项突破。前几日,Nature和Science网站相继评出了2016年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事件,其中包括CRISPR人体临床试验、孔纳米测序、寨卡病毒、三亲婴儿、杀死老细胞永葆青春、计算机设计人工蛋白以及实验室制造小鼠卵子。  2016年,生命科学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受到

无创DNA产前诊断之父卢煜明:尿液查癌或将代替活检

  5年前发明NIPT技术让孕妇抽血测胎儿基因  目前代替羊水穿刺90多国家数百万孕妇运用  研发液体活检,下一步用于鼻咽癌、肺癌等癌症筛查和治疗  血液里的DNA可筛查出淋巴癌、鼻咽癌,还能监测器官移植的排异和伤者受伤程度?未来用尿液里的DNA诊断癌症?  这样的思路并非天马行空,而是来自获得称为

图片拼接、设计漏洞,美国一位学术大佬论文造假被停职

  在大家心中常常有一个惯性思维,一提到学术造假,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国内的学者;事实上,造假无国界,今天我们来说说国外的造假。  我给大家爆料的这位顶级科学家 Amato J. Giaccia 教授来自美国。第一次对 Amato J. Giaccia 教授的论文造假进行报道是在 2016 年,随后,

科学家指出被污染细胞系使生物医学遭受严重损失

很多被广泛研究的细胞系继续被Korch 背后的海拉癌细胞淹没。  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是在正确方向上的一个额外动力。我们所有人都希望文献的金字塔能牢固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我称自己为校正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遗传学家Christopher Korch说。他急切想校正的是已困扰生物医学研究半个多世纪

科学家们发现口服甘露糖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

  《自然》论文中,来自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的一支团队带来了一项重磅研究:他们发现口服一种简单的单糖,就可以对肿瘤产生明显的抑制效果。用他们的话说,这有望成为一种简单、安全的抗癌疗法,而且能用于多种癌症类型。  在研究的一开头,科学家们敏锐地指出,癌细胞会出现一系列代谢上的异常。为了快速分裂增殖,这些细

《自然—生物技术》回应韩春雨实验无法重复

   韩春雨  法制晚报讯(记者 李洪鹏)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今年5月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称自己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这项被看做可以冲击诺贝尔奖的实验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无人可以重复实现。近日,多名科学家向这家顶级刊物《自然·生物技术》提交其实验结果证明无法重复韩春雨的实验

清华医学院院长董晨本人回应24篇论文被质疑造假事件

  董晨教授是杰出的免疫学家,1989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曾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 癌症中心免疫学系终身讲席教授、炎症与肿瘤中心主任。现任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有关Th17细胞分化、调节和功能研究领域的奠基者之一。董晨院士 

如何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

 一、前言   David Swinbanks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近年来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中国研究人员的数量一直在增加。1999年,《Nature》杂志发表了11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其领域包括神经生物学、化学和古生物学等。这一数字几乎是我们1997年发表的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的

“点亮了生物学”的故事

  荧光蛋白标记神经细胞是研究大脑的一项重要的工具,带动了脑彩虹等技术的发展。刚刚去世的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则为改造绿色荧光蛋白做出了重要的工作,改变了荧光蛋白分子的一个氨基酸,使其发光更强、更稳定。  美国乔治城大学吴建永教授曾在2014年介绍脑彩虹技术时着重介绍了荧光蛋白的故事。为纪念钱永健博士对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