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国际合作计划启动

5月30日,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国际合作计划启动大会在青岛召开。这是我国发起的首个海洋领域大规模国际合作调查研究计划。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气候变化及可预报性(CLIVAR)科学指导组组长Martin Visbeck,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委员会成员、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符淙斌院士,国际气象与大气科学协会主席吴国雄院士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刘瑞玉、胡敦欣、穆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海洋局等部委领导,以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60余名国内外科学家出席了启动大会。 ......阅读全文

美国罗格斯大学:海洋环流对气候变化影响巨大

   海洋环流沿大洋底部在南北半球间输送热量和水分的同时也运输二氧化碳。(自罗格斯大学)        目前,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多数担忧主要集中在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数量。然而,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海洋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大气同等重要。  研究人员表示,270万年前

海洋生物研究佐证气候变化

  海洋状态国际项目日前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再次为联合国气候变暖研究提供了论据。25名科学家们经过为期3天的讨论认为,不远的将来海洋生物将面临着大面积灭绝的危险。   全球气温升高、海水酸性化以及过度捕捞这三个原因会导致海洋中大型动物的食物减少,意味着生物将会因缺乏食物而大面积死亡。   目前,

蓝碳: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方案

日前,一场聚焦亚太地区蓝碳发展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山东威海举办,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13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什么是“蓝碳”?近年来为什么有这么多科学家研究蓝碳?它和低碳经济有何联系?我国的蓝碳研发现状又如何?记者采访了与会专家。海水中的“空气净化器”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气体成分发

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国际合作计划启动

  5月30日,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国际合作计划启动大会在青岛召开。这是我国发起的首个海洋领域大规模国际合作调查研究计划。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气候变化及可预报性(CLIVAR)科学指导组组长Martin Visbeck,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委员会成员、太平洋科学

缓解气候变化政策可避免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是指地球上的海洋因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导致自身pH值持续下降。1751年到1994年间,海洋表面的pH值估计从大约8.18下降至8.1。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提供了一套全球气候变化缓解政策,比如规定全球排放峰值到来的年份等,将给未来海洋酸化带来的不同

气候变化可能使致命海洋“寒流”更频繁

提到气候变化,人们通常会想到变暖以及极端高温。变暖的海水,导致大量海洋生物面临死亡威胁。而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的研究却发现,气候变化可能与水下寒流有关。这听起来似乎与海洋热浪席卷全球的现状有些矛盾,但它确实发生了,而且这样的事件似乎越来越常见,可能给海洋生物带来致命影响。据《科学》报道,

气候变化使海洋浮游植物大幅减少

  加拿大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由于气候不断变暖,全球海洋上层的浮游植物数量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大幅减少,这个趋势如得不到遏制,将对海洋食物链和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899年以来的海洋植物考察记录,统计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几

中国海洋领域首个气候变化实验室在青岛成立

当天“海洋生态研究中心”和“海岛海岸带研究中心”同时揭牌 据中国海洋报报道,12月21日,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实验室揭牌仪式在青岛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举行,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据了解,这是中国海洋领域成立的首个气候变化实验室。它的成立对于增强中国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海洋所等发表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评述文章

  6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领衔17位国内外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合作撰写的《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评述文章在《自然》杂志正式发表。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表有关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的评述性文章,也是中国在该杂志发表的首篇海洋领域综述文章。  应《自然》杂志邀请,

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将加强海洋领域合作与发展

  在北京举行的第33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4日通过并发表了《北京宣言》,强调为了人类长久的福祉,应该充分认识到海洋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问题,以确保人类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  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张占海说,这次会议有利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加强国际海洋合作。通过这次会议,

研究表明2023年海洋多个气候变化指标创下新高

  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法国墨卡托海洋国际机构等全球16个研究单位的34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大气科学进展》发布了涵盖2023整年的全球海洋环境变化

研究表明2023年海洋多个气候变化指标创下新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857.shtm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法国墨卡托海洋国际机构

研究人员发现海洋环流对调节地球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集中在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而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海洋环流对调节地球气候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认为,在270万年前,地球北半球的冷却和大陆冰川的积聚与海洋环流的变化一致,大西洋深处的二氧化碳和热量被从北到南输送到

《Science》:影响全球气候系统的海洋经向翻转环流的驱动源

  最新的一项国际研究指出,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主要发生在格陵兰以东的副极地海域。图:OSNAP观测系统及其观测的北大西洋副极地区域海洋环流系统。整个观测系统从加拿大经格陵兰向东直至苏格兰,覆盖拉布拉多海(Labrador Sea),伊尔明厄海(Irminger S

研究发现微小海洋生物可能极大影响气候变化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未来较暖的海水可以显著改变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的分布,微小生物体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相关研究报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学快讯》杂志在线版上。   研究人员称,到21世纪末,较暖的海洋会导致这些微小海洋生物种群在两极附近蓬勃发展,而在赤道水域萎缩。该报告的合著者

痕量铝影响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在痕量铝影响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湖沼与海洋》。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与生物体中。然而,目前尚未发现铝具有确切的生物学功能,这是一个长期未解之谜。铝在淡水和土壤中的浓度可达mmol/L

痕量铝影响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在痕量铝影响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湖沼与海洋》。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与生物体中。然而,目前尚未发现铝具有确切的生物学功能,这是一个长期未解之谜。铝在淡水和土壤中的浓度可达mmol/L,相比

痕量铝影响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与生物体。然而,目前尚未发现铝具有确切的生物学功能。铝在淡水和土壤中的浓度可达mmol/L,相较而言,海水中溶解铝的浓度要低几个数量级,常处于痕量水平。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从十多年前开始关注铝添加对海洋浮游植

气候变化报道联盟成立-共享气候变化新闻资源

   2014年彼得堡气候对话在德国柏林首都举行,环保人士手持标语在勃兰登堡门前集会。  5月21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即将于年底在巴黎召开之际,英国《卫报》、西班牙《国家报》、法国《世界报》和《中国日报》等25家国际新闻机构宣布结成“气候变化报道联盟”(Climate Publishers Ne

科学家称全球海洋吸热速度剧升-影响气候变化

  据西班牙《国家报》11月5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对海底沉淀物化石化学进行检测,得出的太平洋平均水温(深度在450米至1000米之间)显示,近60年来,全球海洋吸热速度是一万年前的15倍。   目前来看,地球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变暖都是由人类活动增强而存储于海洋中的热量导致的。罗格斯大学的科学家雅丽·罗

气候变化给海洋带来的危害将达每年2万亿美金

  数位海洋学家上周三发表一份研究报告称,如果人们不加快研究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那等到2100年,气候变化给全球海洋带来的危害可高达每年两万亿美金(1美金约为人民币6.3元,下同)。   这项研究发现,如果对日渐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加以限制,那么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增高4摄氏度。这会引

美研究发现微小海洋生物可能极大影响气候变化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未来较暖的海水可以显著改变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的分布,微小生物体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相关研究报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学快讯》杂志在线版上。   研究人员称,到21世纪末,较暖的海洋会导致这些微小海洋生物种群在两极附近蓬勃发展,而在赤

气候变化谈判落幕

  长达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未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不过,在专家们看来,大会的争议、收获大小只是战术性问题,重要的是各国能从中吸取教训,并为此坚持不懈地作出努力。   11月23日晚,第1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经历了长达12天的艰难谈判后,终于在波兰华沙落下帷幕。   然而,一

气候变化的原因

  目前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我们今日所作的决定和选择,会影响气候变化的走向。   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今日,我们的地球比过去两千年都要热。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于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攀升至二百万年来的高位。     我们何以制造了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影响

  据世界气象组织宣布,1998年至2007年是有记载以来最暖和的十年。没有人知道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们却清楚知道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等。现在,不再是科学

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启动气候变化协同全球行动

  中新网北京9月6日电 北京时间5日晚8点,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正式启动“气候变化协同”系列行动(‘Climate x’ Campaign)。  此次行动旨在通过动员青年行动,提升全球公众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目标的认知,从气候变化与其它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的角度跨界合作探索创新解决方案。启动仪式在清华

研究发现大尺度海洋环流能量耗散驱动混合新路径

  近期,《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旗下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领衔的题为Observations and modeling of symmetric ins

中国海洋大学在气候变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副院长甘波澜团队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讯》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未来北半球人为气溶胶减排速率放缓会导致副极地北大西洋、南印度洋以及南大洋海表加速增暖。温室气体和人为气溶胶是影响全球表面温度趋势的两类主要外强迫。与持续增加的温室气体不同,人为气溶胶经历了非单调的排放历程。过去

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郑小童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提出,风驱动的海洋环流变化对热带太平洋变暖空间结构具有重要贡献。这项新观点发表于《自然-通讯》。热带太平洋作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海区,其海表面温度(SST)变化对区域和全球气候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研究首次发现一种大尺度湍流混合新路径

  近日,由中科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领衔的一项研究基于观测和数模实验,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存在于赤道太平洋温跃层内的一种大尺度海流能量耗散和驱动湍流混合的新路径,在气候变化认知和预测方面将产生显著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通讯—地球与环境》。  大部分海洋动能蕴含在大、中尺度(水平尺度百公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