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郑小童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提出,风驱动的海洋环流变化对热带太平洋变暖空间结构具有重要贡献。这项新观点发表于《自然-通讯》。热带太平洋作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海区,其海表面温度(SST)变化对区域和全球气候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气候模型一致地模拟出赤道东太平洋(EP)SST变暖,呈现出一种类似厄尔尼诺增暖型,而观测到的海表面温度趋势显示出赤道中太平洋(CP)冷却,有时被称为类拉尼娜增暖型。特别是自1958年以来的最新热带太平洋海表面温度趋势,其展示出的空间结构比典型的类厄尔尼诺或拉尼娜形态更为复杂。赤道热带太平洋变暖模态存在暖-冷-暖的三级子结构,而这种变暖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仍不清楚。该研究结合观测数据以及气候模型数据,利用模型开展对全耦合以及风应力机械耦合模式数值试验的分析,以分离出风驱动的海洋环流变化在塑造历史时期太平洋海温变暖模态中发......阅读全文

大气粉尘含量影响气候变化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过去一个世纪里大气中的粉尘与以前相比增加了两倍以上。这种显著变化影响了全球的气候以及生态系统。  据《科学日报》援引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网站消息,该校地球与大气科学副教授娜塔莉・马赫瓦尔德(Natalie Mahowald)领导了这项研究。马赫瓦尔德于20

海洋生物研究佐证气候变化

  海洋状态国际项目日前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再次为联合国气候变暖研究提供了论据。25名科学家们经过为期3天的讨论认为,不远的将来海洋生物将面临着大面积灭绝的危险。   全球气温升高、海水酸性化以及过度捕捞这三个原因会导致海洋中大型动物的食物减少,意味着生物将会因缺乏食物而大面积死亡。   目前,

海洋如何影响我们的气候和天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30.shtm 从浩瀚的宇宙鸟瞰,地球呈深邃的湛蓝色,那是占其表面积70%以上海洋的颜色。 海洋,是风雨源泉,是巨大的“调节器”,对稳定气候至关重要。然而,据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的气候声明,

大气所发现海洋观测系统变化导致全球海洋热含量“突变”

  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系统能量增加,表现为全球变暖,然而地球系统增加的能量中有超过90%储存在海洋中,全球海洋热含量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 “指针”。估计全球海洋热含量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海洋观测系统在不断变化:在上世纪(1966-2001年),海洋主要是基于船舶的观测系统;

新研究揭示海洋气候平均态对比证实全球海洋升温

  全球海洋是地球气候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洋积聚热能并将热量从热带地区输送到高纬度地区,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全球径向热输送,是维持地球系统能量平衡的主要机制。海洋由于比热容比较大,对大气层的变化反应较为缓慢,也调节着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海洋气候平均态是物理海洋研究和海洋模式初始化、地球化学和生物应用

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9月21日,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俄罗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挂牌成立。该中心是中俄两国在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加深背景下成立的第一个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平台,标志着中俄海洋科技领域的合作进入新的阶段。  中俄

蓝碳: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方案

日前,一场聚焦亚太地区蓝碳发展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山东威海举办,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13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什么是“蓝碳”?近年来为什么有这么多科学家研究蓝碳?它和低碳经济有何联系?我国的蓝碳研发现状又如何?记者采访了与会专家。海水中的“空气净化器”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气体成分发

海洋大气新粒子生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海洋气溶胶是全球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制约气候模型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海洋大气气溶胶主要通过飞沫(sea spray aerosol, SSA)和新粒子生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 NPF)两种途径产生,后者是海洋排放的活性反应气体通过反应成核(nuc

海洋大气新粒子生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海洋气溶胶是全球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制约气候模型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海洋大气气溶胶主要通过飞沫(sea spray aerosol,SSA)和新粒子生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NPF)两种途径产生,后者是海洋排放的活性反应气体通过反应成核(nuclea

报告显示三峡库区气候主要受大气候环境影响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日前发布报告显示,三峡库区气候主要受大气候环境影响,库区蓄水运行对周边的气候影响有限,影响范围在近水库区,离长江干流不超过20公里。  《2016年度长江三峡地区气候状况监测报告》显示,从三峡工程建成后蓄水运行以来的气候监测结果看,三峡库区的气温和降水变化与长江上游,乃至整

大气微塑料的全球气候影响首次评估

  英国《自然》杂志20日发表的一篇环境学模型研究认为,大气微塑料或能通过反射阳光辐射对气候有微小的冷却效果,但是由于塑料持续在地球环境中累积,未来可能会展现更强的气候效应。这些发现是首次对大气微塑料的直接全球气候影响进行计算的结果。  微塑料正在成为全球大气中广泛的污染物,其体积小、密度低,可以通

去除大气中甲烷有助减缓气候变暖

火炬燃烧会烧掉油田中多余的甲烷。图片来源:ORJAN F. ELLINGVAG/CORBIS VIA GETTY IMAGES  本报讯 作为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甲烷的危害长期以来都被二氧化碳所掩盖。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虽然全球二氧化碳减排“步履蹒跚”,但已有10

全球海洋及陆相气候记录网建成

  英国《自然》杂志5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称,德国科学家建成了全面的全球海洋及陆相气候记录网,发现从末次盛冰期以来,全球气候多变程度下降至之前的四分之一,赤道和两极的气温差异缩小亦与气候多变性降低有关。这表明,随着北极变暖加速,多变性会继续减小。  气候多变性的变化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不亚于全球均温

缓解气候变化政策可避免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是指地球上的海洋因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导致自身pH值持续下降。1751年到1994年间,海洋表面的pH值估计从大约8.18下降至8.1。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提供了一套全球气候变化缓解政策,比如规定全球排放峰值到来的年份等,将给未来海洋酸化带来的不同

气候变化使海洋浮游植物大幅减少

  加拿大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由于气候不断变暖,全球海洋上层的浮游植物数量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大幅减少,这个趋势如得不到遏制,将对海洋食物链和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899年以来的海洋植物考察记录,统计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几

海洋大气突然调整是海南水灾重要原因

  10月初,受弱冷空气和南海辐合带共同影响,海南省出现了一次罕见的持续性大暴雨(日降雨量≥100毫米)天气过程,截至10日晚,强降雨造成该省16个市县、202个乡镇(街道)受灾,273.8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91.4亿元人民币。  海南省出现此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

海洋—大气环境中微塑料研究获进展

5月10日,《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发表海洋—大气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研究重要进展文章。这篇前瞻性论文汇集了33位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塑料污染方面的国际专家的成果和观点,强调了将海洋—大气传输纳入整个塑料循环研究的重要性。全球微塑料循环过程及通量        华东师大供图大气中微(纳米)塑料运输和

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大气、海洋和空间监测

气象领域是最早应用我国北斗系统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在边远台站和海岛,气象实测数据最先通过北斗导航系统试验卫星传到中心预报服务部门。早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建设之初,在中国北斗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中国气象局就开展了基于北斗MEO试验卫星的北京上空大气水汽探测试验,参与了奥运气象保障,

南沙海洋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系统介绍

根据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海洋环境监测与能力升级改造》项目工作计划,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9月8-20日,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我国南海南沙新建了一套的南沙海洋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系统并开展试运行,相关工作得到了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

影响大气与海洋之间气体交换的因素介绍

影响大气与海洋之间气体交换的因素主要有:1、温度的影响:(1)大气与海洋间的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气体在两相中的分压差。(2)当海水温度升高或降低都会使水体中气体的分压发生变化,因而引起气体在两相间的交换。2、气体溶解度的影响:(1)不同气体在海水中的溶解度各不相同。(2)对于某一恒定的分压差,各种气体

全球海洋监测网数据监测为全球气候把脉

法国研制的新型浮标“Deep Arvor” Argo全球海洋监测网示意图   近年来,全球围绕气候变化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科学家仍难以准确预测各种极端天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和升温幅度也存有较大争议。这一方面是囿于地球气候异常复杂,难以预测;另一方面,气候研究仍缺乏系统详实的气象数据资料。

南沙海洋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系统投入运行

  近日,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我国南海南沙新建了一套南沙海洋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系统并开展试运行。该系统的建成可弥补中国南海南部海域上空大气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连续监测的空白,对开展南海海域海洋碳循环、海洋酸化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南沙群岛位于我国海域的最南端

海洋大气响应机制与正、负IOD关系获揭示

海洋罗斯贝波引起的两种海洋-大气反馈及正、负IOD事件的示意图。(a)正IOD事件当年春末夏初,即4-6月(AMJ),(b)秋季,9-11月(SON)正IOD,(c)负IOD事件当年春季,即3-5月(MAM),(d)秋季负IOD。图中填色表示温度异常,黑色箭头表示风场异常。(杜岩团队 供图)  中国

环球时报社评:重启气候合作,有赖中美关系的大气候

  7月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中共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分别会见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此前一天,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与克里进行了长时间会谈,有媒体称双方谈了近12个小时,“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在相关会谈中,中美双方都展示出落实元首共识、妥善管控分歧、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发

调查:多数企业将加大气候变化投资

  世界知名会计与咨询公司安永近日调查显示,在收入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中,有七成表示将在今后两年中加大气候变化方面的投入。  约300家企业的高管参与了本次调查。其中一半人表示到2012年气候变化方面的项目投资将达到年收入的0.5%到 5%。82%的受访者表示一年内将在

IPCC发布重大气候变化综合报告

   气候变化正变得根深蒂固,并将带来令人担忧的影响,但现在仍有时间限制相关危害。简言之,这是一份新报告传达的信息。该报告综合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去年发布的3个主要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份综合报告在近日于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发布,标志着IPCC完成了自1990年开始的第五次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在热带上层大气留下“指纹”

  在热带地区高度超过10英里的上空,大约每隔一年盛行风是交替强劲的东风和西风。热带高层大气的这种缓慢的“脉动”简称为准两年周期振荡(QBO),其影响着全球大气的风和化学成分,甚至地球表面的气候。而一项由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和日本海洋地球科技署科学家的共同研究显示,过去的60

气候模型显示金星上从未有过海洋

  金星是太阳系的四颗类地行星之一,被视为地球的孪生兄弟,同样主要由岩石物质组成,含有一些水,并有大气层。金星上是否曾经有过海洋,一直是个未解之谜。瑞士日内瓦大学和瑞士国家行星能力研究中心(NCCR)领导的天体物理学家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气候模型显示金星上从未有过海洋。  此前研

最新研究显示气候变暖扰乱海洋化学物质循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8日报道,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海洋温度上升将扰乱浮游生物对二氧化碳、氮和磷等化学物质的自然循环。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   在海洋碳循环中,浮游生物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去除一半,然后

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将加强海洋领域合作与发展

  在北京举行的第33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4日通过并发表了《北京宣言》,强调为了人类长久的福祉,应该充分认识到海洋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问题,以确保人类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  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张占海说,这次会议有利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加强国际海洋合作。通过这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