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力学所在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年来,以CO2为工质的动力循环发电技术具有进一步提升热能利用效率和机组紧凑化水平的潜力,而引起关注,该技术在太阳热能与核能利用领域具有优势,可满足小空间供电的紧凑化设计。自2008年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效洁净燃烧课题组对该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 依据实际应用领域和条件,相关研究可采用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和CO2跨临界动力循环两种基本循环形式,但均面临不足。对于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由于近临界区物性对运行参数的强敏感性,其近临界大压比增压过程成为该循环技术的难点,主要体现为增压部件研发难、高效稳定运行难;对于CO2跨临界动力循环,由于CO2的临界温度仅为31℃,工程中常用的30℃左右的冷却水难以冷凝CO2并促成循环。针对CO2动力循环的特点和两种基本循环形式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人员提出自冷凝CO2跨临界动力循环和CO2混合工质跨临界动力循环,为避免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的近临界大压比增压过程、解决CO2......阅读全文

力学所在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研究中获进展

  CO2动力循环应用热源范围广泛,在工业余热能、地热能、太阳热能、生物质能、核能及常规化石能源领域,均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中高温热能发电领域,优势更加明显,具有引领发电领域革命,成为主流和核心发电技术的潜力。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西南研究院(SwRI)和Lawrence Berkeley国

力学所在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年来,以CO2为工质的动力循环发电技术具有进一步提升热能利用效率和机组紧凑化水平的潜力,而引起关注,该技术在太阳热能与核能利用领域具有优势,可满足小空间供电的紧凑化设计。自2008年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效洁净燃烧课题组对该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  依据实际应用领域和条件,相关研

工程热物理所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系统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作为工质的动力循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优良特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太阳能热发电和核能)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国内对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技术的研究仍处于起步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能源动力

二氧化碳潴留影响循环系统的变化

  一定程度的PaO2降低和PaCO2升高,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血压升高;亦可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从而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血压升高,皮肤及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而心和脑血管扩张。这些变化具有代偿意义。一定程度的CO2潴

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业白皮书:将迎来退役“小高峰”

   12月27日,我国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业首部白皮书——《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白皮书”)在京发布。白皮书由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编。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即将迎来动力

水稻土碳氮循环关键酶动力学特征获新进展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亚热带地区气候变化相比于其他地区更为明显。亚热带地区是水稻主产区之一,高强度的人为耕作干扰使水稻土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旱地土存在显著差异。已有研究表明水稻土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但升温造成温室气体(如CO2和CH4)排放增加,产生进一步的温室效应,这种正反馈作用不容忽视。  温度敏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1484-2015)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的标准循环寿命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工况循环寿命的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装载在电动汽车上的动力蓄电池(以下简称蓄电池)。   2规范性引用文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1484-2015)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的标准循环寿命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工况循环寿命的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装载在电动汽车上的动力蓄电池(以下简称蓄电池)。   2规范性引用文

让循环经济循环起来

  发展循环经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近年来,湖南省汨罗市在着力发展循环工业的同时探索发展循环农业,推动循环经济由企业循环、产业循环、

各国专家探讨全球碳循环过程及二氧化碳减排机制

  近期,全球大气监测网多个监测站数据显示,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日均浓度值已突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制定的400ppm(百万分之一)阈值,温室气体排放警钟再次敲响。  6月7日,第九届国际二氧化碳大会在京落幕,来自世界各国的400多位气候与生态及环境领域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