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黄曲霉毒素的概况和相关介绍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黄曲霉毒素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 B1,B2,G1,G2,M1,M2,P1,Q,H1,GM,B2a 和毒醇。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 B1,B2 发蓝色荧光,黄曲霉毒素 G1,G2 发绿色荧光。黄曲霉毒素 M1 是黄曲霉毒素 B1 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2~346。难溶于水,易溶于油、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但不溶于石油醚、己烷和乙醚中。一般在中性及酸性溶液中较稳定,但在强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在 PH9~10的强酸溶液中分解迅速。其纯品为无色结晶,耐高温,黄曲霉毒素 B1 的分解温度为268℃,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有一定的破坏性。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阅读全文

黄曲霉毒素的概况和相关介绍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黄曲霉毒素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 B1,B2,G1,G2,M1,M2,P1,Q,H1,GM,B2a 和毒醇。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 B1,B2 发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和各方法特点介绍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包括: 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液提取和固相提取)、微柱筛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亲和柱-荧光分光光度法、免疫亲和柱-HPLC 法等。 TLC 虽然分析成本较低,但操作步骤多,灵敏度差;HPLC 虽然灵敏度高,但样品处理烦琐,操作

黄曲霉毒素介绍及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菌产生,其他曲霉菌和青霉菌也可产生少许,这些真菌主要寄生于花生、玉米、大米、小麦等谷物及油料。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黄曲霉毒素检测通用方法   薄膜层析法和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国

黄曲霉毒素测试仪的功能介绍

  1、稳定性极高:采用进口荧光微球,颗粒均一,从源头保证产品稳定性好,批次内、批次间重现性好。试剂条可常温运存,无需冷藏。检测后,试剂条烘干后可保存一年,实现结果的可追溯性。采用恒温器装置,一条一孔,自动计时,不受外界温湿度影响,适用场地更广。   2、快速准确定量:集胶体金快速,酶联免疫定量

节流式流量计的应用概况和仪表检定相关介绍

  应用概况   节流式流量计应用范围特别广泛,在封闭管道的流量测量中各种对象都有应用,如流体方面:单相、混相、洁净、脏污、粘性流等;工作状态方面:常压、高压、真空、常温、高温、低温等;管径方面:从几mm到几m;流动条件方面:亚音速、音速、脉动流等。它在各工业部门的用量约占流量计全部用量的1/4

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的性质

黄曲霉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腐生菌,影响黄曲霉菌生长繁殖及产毒的因素有很多,与食品关系密切的主要有水分、温度、食品基质、通风条件等。黄曲霉的最低繁殖温度范围是6~8℃,最高繁殖温度是44~46℃,最适宜生长温度是37℃左右,产毒温度略低于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32℃。一般来说,营养丰富的食品,霉菌生

黄曲霉毒素

质检部门近期对有关食品质量的抽检结果,让公众的神经再次绷紧。深圳有7批次食品黄曲霉素B1含量超标,涉及食用油和花生两类食品。而在此之前,国家质检总局对国内生产的食品、日用消费品、工业生产资料等17类产品质量进行了监督抽查,牛奶、食用油等部分食品中被检出强致癌物黄曲霉素。黄曲霉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状况和预防控制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状况   黄曲霉毒素对粮食食品的污染非常广泛,主要受污染的食品有: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棉籽、大米、小麦、大麦及豆类及其制品。在我国,长江沿岸以及长江以南等高温高湿地区黄曲酶毒素污染严重,北方各区污染较轻。如广西70%的玉米受AFT污染,各类食品中,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污

黄曲霉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综合介绍(一)

一、黄曲霉毒素介绍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为 AF)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饲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人体及动物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损害严重,该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及粮食制

黄曲霉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综合介绍(二)

七、黄曲霉毒素检测——“免疫亲和柱法”方法简介 为了开发一种简单、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美国 VICAM(维康)公司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OAC、FDA、FGIS、美国农业部等著名大学和政府机构通力合作,发明研制了一系列以单克隆免疫亲和柱为分离手段,用荧光计、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