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学者10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进入十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的是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精细图谱,利用基因修饰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获得健康成活的转基因哺乳动物,以及人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4在大肠杆菌中的同源蛋白XylE的晶体结构等。 首先,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课题组构建了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精细图谱,并进行基因比较。结果发现,水稻驯化从中国南方地区的普通野生稻开始,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形成了粳稻。对驯化位点的鉴定和进一步分析发现,分布于中国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表明广西很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 水稻驯化发生在远古时代,当时人类活动范围还十分局限,野生水稻的居群也存在地方适应性,不会发生大规模“迁移”。根据栽培稻和各地野生稻的基因比较结果,大致可以推断,人类祖先最初使用了何地的稻种开始进行驯化,而那个区域也极可能就是人类驯化水稻的发源地。 ......阅读全文

野生稻并不“野”

  近日,我国科学家对野生稻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基因组学研究》杂志。他们发现,野生稻并不“野”,颠覆了之前科学家对野生稻的认知,很多相关理论都要重新思考和修订,对野生资源的科学保护也已刻不容缓。  普通野生稻一直被认为是亚洲栽培稻的野生祖先,也是水稻改良过程中的重要种质资源。普通

研究发现野生稻并不“野”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储成才研究组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野生稻基因组中有着人工选择驯化的痕迹,他们巧妙地证实有大量栽培稻基因流入野生稻群体。日前出版的美国《基因组学研究》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对已发表的大量野生稻和栽培稻基因组

中科院合作研究发现野生稻并不“野”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储成才研究组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野生稻基因组中有着人工选择驯化的痕迹,他们巧妙地证实有大量栽培稻基因流入野生稻群体。日前出版的美国《基因组学研究》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对已发表的大量野生稻和栽培稻基因

云南建立三种野生稻基因文库

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目前已为该省分布的三种野生稻建立了基因文库。 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程在全博士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优异种质基因发掘研究方面,研究所首次构建了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cDNA文库,并从中发现和分离获得一大批野生稻重要功能基因

中国学者10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进入十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的是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精细图谱,利用基因修饰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获得健康成活的转基因哺乳动物,以及人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4在大肠杆菌中的同源蛋白XylE的晶体结构等。   首先,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

研究探明普通野生稻氮磷元素地理变异程度

  近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在普通野生稻化学计量特征的地理格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探明了普通野生稻氮磷元素地理变异程度。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植物生物学》。   对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普通野生稻来说,其广泛的地理分布与环境异质性,可影响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地理梯度变异。对相关地理格局的研究,

高立志团队破解水稻“祖先”野生稻 优秀刻在基因里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多年来不断挑战着新高峰。然而被公认为水稻祖先的普通野生稻,却被列为了濒危植物。不同种类野生稻。(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事实上,野生稻资源在应对未来水稻稳产高产的挑战中具有重大价值。  由于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逐渐深刻,近年来,我国对于野

我国科学家首次构建野生稻保存保护网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兴奇带领的科研团队,首次对云南野生稻从DNA分子、细胞、植株、种子到原生地、异地集中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野生稻保存保护网,并有重要发现。近日,该项目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野生稻是水稻的原始祖先,被专家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在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

拯救“植物大熊猫” 云南野生稻研究获重大进展

记者8月25日从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了解到,云南野生稻保护与遗传特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研究成果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鉴定专家组肯定为“整体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程在全介绍,野生稻是水稻的原始祖先,被专家称为“

我国“最北野生稻”在保护中繁衍 科研空间有待开拓

  打开铁门进去,走过一段20米长的水泥路,眼前一片“杂草丛生”,和沿“草”而生的弯曲田埂,与农民辛勤耕耘的规整稻田景象完全不同。  这些“杂草”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0多年前已被水稻专家鉴定为世界最北最耐寒的野生稻。  “我们要的就是它们这种疯长的原生态!”江西省东乡县野生稻管理办公室负责人饶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