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小麦基因组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我研究人员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供体——乌拉尔图小麦和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结束了小麦没有全基因组序列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小麦基因组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这是中国农业大学承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参与的“十二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课题“小麦A、D基因组深度测序和抗病功能基因组”取得的重要进展。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其及祖先种原产于西亚地区一个很小的“新月沃”地带。约8000—10000年前,小麦的四倍体种(AB基因组)与粗山羊草(D基因组)通过天然杂交,生成了六倍体小麦(ABD基因组),此后才“冲出新月沃,走向世界”。 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草图绘制,是由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阅读全文

基因研究有助于培育低致敏小麦

  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主导的一项新研究成功确定了小麦基因组中产生致敏蛋白质的基因,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培育出低致敏的小麦品种。相关研究已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小麦是重要的主粮,但也是常见的食物过敏源之一,会引发麸质过敏,导致乳糜泻、职业性哮喘以及“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默多克大学与挪威

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研究取得进展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乎国运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植物病害每年造成全球作物减产可达30%,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变及种植品种单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致使植物病害更加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全球和我国粮食安全。选育和推广抗病新品种是防治作物病害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策略

发现新小麦抗旱基因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何挖掘小麦抗旱基因、揭示小麦抗旱性特异调控的分子机理及遗传网络,对于小麦抗旱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小麦分子遗传育种学科的一个研究难题。据小麦遗传育种学相关专家介绍,已有研究文献表明在众多的小麦基因里,基因TaNAC071-A具有抗旱功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普通小麦TaGS2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获进展

  普通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含有A、B和D三个基因组,不同基因组的同源基因在多倍化过程中会出现功能分化或冗余。解析基因组同源基因表达调控机理有助于加深对功能基因的理解,为小麦新品种设计和培育奠定理论基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李俊明研究组在表观遗传学及染色质结构参

遗传发育所研究团队领衔完成小麦A基因组测序

  3月24日,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在线发表了题为Draft genome of the wheat A-genome progenitor Triticum urartu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首次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草图绘制,比较全面地揭示了A基因组的结构和表达特征,对未来

玉米小麦容重器对小麦品种的品质研究

     我们在对小麦进行磨粉的时候,这个过程进行的快慢一般要和小麦的容重有关系的,因为我们已经通过玉米小麦容重器已经得到了证实,我们在进行加工研磨的时候对品质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加工成品的品质已经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了。有研究表明,利用印度圆粒小麦改良出粉率很有前途,

Nature公布小麦基因组

  利物浦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9所研究机构合作对小麦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他们的研究将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有望帮助人们增加小麦产量,培育更适应环境变化的品种。   到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会从七十亿增加到九十亿,在可用耕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要满足全球对粮食持续增长的需求,

基因枪法转化小麦实验

实验材料幼胚盾片                                                          试剂、试剂盒乙醇                                                                  漂白消毒剂    

我国小麦基因组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我国研究人员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供体(乌拉尔图小麦和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结束了小麦没有全基因组序列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小麦基因组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这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承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参与的“十二五”86

我国小麦基因组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我研究人员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供体——乌拉尔图小麦和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结束了小麦没有全基因组序列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小麦基因组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这是中国农业大学承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