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G+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多,结构致密,脂质少,乙醇不易渗入脱色;G-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少,结构疏松,脂质多,乙醇容易溶解脂质而渗入脱色。G+菌菌体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能与结晶紫、碘牢固结合,使乙醇不易将其脱色;G-菌菌体核糖核酸镁盐含量少,容易被乙醇脱色。G+菌等电点比G-菌低,在同样PH值条件下比G-菌所带负电荷多,容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晶紫),故不易被乙醇脱色。实验步骤1. 制备标本片(1)取干净载玻片1块,用记号笔划分为2个区域,并作好标记;(2)两区各加生理盐水1小滴(3)用灭菌接种环分别挑取少量细菌,在个生理盐水中混匀铺开,形成一薄层菌膜。(4)在室温下自然干燥。(5)将标本通过火焰2~3次固定标本,自然冷却。2. 革兰氏染色(1)初染:在菌膜上滴加结晶紫,以盖满菌膜为度,约1分钟后,用细水流将染液冲洗。(2)酶染:滴加卢戈氏碘液数滴,约1分钟后轻轻冲洗。(3)脱色:滴加95%酒精3~4滴,轻轻晃动玻......阅读全文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G+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多,结构致密,脂质少,乙醇不易渗入脱色;G-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少,结构疏松,脂质多,乙醇容易溶解脂质而渗入脱色。G+菌菌体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能与结晶紫、碘牢固结合,使乙醇不易将其脱色;G-菌菌体核糖核酸镁盐含量少,容易被乙醇脱色。G+菌等电点比G-菌低,在同样P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G+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多,结构致密,脂质少,乙醇不易渗入脱色;G-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少,结构疏松,脂质多,乙醇容易溶解脂质而渗入脱色。G+菌菌体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能与结晶紫、碘牢固结合,使乙醇不易将其脱色;G-菌菌体核糖核酸镁盐含量少,容易被乙醇脱色。G+菌等电点比G-菌低,在同样

细菌革兰氏染色

一、目的 了解细菌革兰氏染色原理,并掌握其方法。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鉴别细菌的方法,根据各种细菌对这种染色法的反应不同,可把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大类。因此,该方法对于细菌的分类,鉴定及生产应用都有重要意义。其染色原理是利用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二)实验原理: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二)实验原理: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流程

  1、 取载玻片用纱布擦干,载玻片的一面用marker笔画一个小圈(用来大致确定菌液滴的位置)。涂菌的部位在火焰上烤一下,除去油脂。  2、 涂片:  液体培养基:左手持菌液试管,在酒精灯火焰附近5cm左右打开管盖;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中烧灼灭菌,等冷却后从试管中沾取菌液一环,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涂

革兰氏染色与细菌抗酸染色技术的操作技巧

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都属于细菌形态学检查法,提到革兰氏染色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但是说到抗酸染色你不一定了解。今天我们进入细菌的花花世界,聊一聊细菌界的这两大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 用途: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于1884年创立,直到现今,革兰氏染色法仍是细菌学

细菌的简单染色(Simple stain)和革兰氏染色-2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菌的形态,并使其不易脱落。但不能在火焰上烤,否则细菌形态将毁坏(4)染色:将固定过的涂片放在废液缸上的搁架上,加复红染色1-2min(5)水洗:用水洗去涂片上的染色液,直至冲下之水无色时为止。(6)干燥

细菌的简单染色(Simple stain)和革兰氏染色-1

虽然各种类型的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但一般实验室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由于细菌体积小且透明,在活体细胞内又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相差不大。当把细菌悬浮在水滴内,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与周围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难于看清它们的形状,更谈不上识别其细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