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美政府开张科研元气难复

经历了16天的停摆之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终于在10月16日晚分别投票通过议案,给予联邦政府临时拨款,并调高其公共债务上限。17日凌晨,总统奥巴马签署议案,这场席卷美国联邦政府的“关门”风波才得以暂时宣告结束。 对于美国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是个令人振奋却又惴惴不安的消息。 振奋是因为他们终于可以重返研究岗位,延续已经停滞数日的科研项目。而惴惴不安的原因恐怕是科学研究的打断与恢复,并不像按下重启键那般容易。不少科研人员担忧,经过16天的停滞,美国的科学研究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 “我们回来啦!” 重回工作岗位的第一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公共事务官员就迫不及待地在推特上宣布:“我们回来啦!本机构的各类媒介平台将很快恢复正常,感谢大家的耐心等候!” 科研人员如此兴奋不是没有理由的。在过去的16天里,由于联邦政府“关门大吉”,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被迫离开工作岗位,科学基金资助机构几近瘫痪,......阅读全文

美国科学在衰退吗?前景并没有人们想得那么悲观

  “美国科学在衰退吗?”这个问题随着2011年一批在美国工作的华裔科学家的回国而越来越受到关注。有些人好奇,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科学在衰退,中国的科技发展即将超过美国。  在最新出版的《美国科学在衰退吗?》一书序言中,施一公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首批从美国一流大学辞职回国的科学家,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美

美国高校科研经费用向何方?

  美国高校是美国研发经费的第二大执行者,其承担着全美一半以上的基础研究任务(2013年为51%)。2014年美国高校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发总支出为637亿美元,此外,非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发支出为34.12亿美元。如按通货膨胀调整计算,2014年较2013年支出减少1%。从近40年来看,美国高校研发支

《科学》总编布鲁斯·艾伯茨教授专访:善待最优秀的人

政府应克服投入就一定要出结果的想法,鼓励有风险的科学研究。毕竟,谁也不能保证有投入就一定有结果 布鲁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这位美国科学院前院长、现任《科学》杂志总编,是广受尊敬的生物化学家,以其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成就为世人认可,尤其以对活细胞分裂时允许染色体复制的蛋白

杨国梁龚旭:科学政策如何确保科研的诚信与产出

  尽管在西方文化中早就有崇尚学术自由的传统,但作为科学政策领域重要的奠基性文献,在“二战”结束之际明确提出政府只有支持科学的责任却没有控制科学的权利的观点的,当属著名的布什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万尼瓦尔·布什博士在报告中不仅重申了“科学追求真理”的传统主张,而且通过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青霉素

金碧辉:现在是提高中国论文质量的关键时刻了

2008年5月16日,汤姆森科学论文检索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的SCI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一;中国首次超过日本位居第四,而且只比位居第二的英国少将近4000篇,比位居第三的德国少400篇。这一数据说明中国的科学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四了吗? “不能! 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SCI论文

各执一词 美国科研威胁到底来自哪里?

  上周三,在美国参议院的一次听证会上,美国健康管理部门的官员表示,目前已有16项指控针对国外势力影响美国科研的调查,同时有61所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正在响应美国NIH对外部势力的调查。在美华裔科学家成为此次事件的重要调查对象。  美国NIH第一副主任Lawrence Tabak表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

艾伯茨:小实验室哺育青年科学家创新

  2010年10月8~14日,在《科学新闻》邀请下,美国Science杂志总编辑、美国科学院前院长布鲁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先后访问了北京、武汉和上海,进行了多场报告并参加了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的转基因传播与对话研讨会。   尽管已经72岁高龄,但是艾伯茨

和美相比 中国科技到底是巨弱无比还是强悍到窒息

拓展阅读  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     科技水平是国家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质的标志。当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显然是美国。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岚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载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删节,不代表新华社瞭望智库观点。  如何理解当

特朗普大幅削减科研经费要建墙,引科研群体不满

  3月11日,美国白宫发布了2020年的预算草案,新的草案再次试图削减科学经费,增加国防预算,引起科研群体的不满。美国科学促进会 CEO Rush Holt 表示,如此大幅削减科研经费会“破坏美国的科学”。美国特朗普签订的2020年预算草案新预算中环境保护署、农业、科研经费大幅下滑,而国防、国土安

饶毅对话鲁白:海归要带头营造好科研环境

饶毅的演讲尖锐、诚恳鲁白的发言引人深思  讲座吸引了近300名海归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师生以及关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问环节”气氛热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做客第54期文汇讲堂,主讲《海归能推动中国科研改革吗?》,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部副总裁鲁白受邀出

青岛建设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青岛集聚了堪称“国字号”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国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也为数不多。如何发挥这支海洋科技“国家队”的作用,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新跨越,意义重大而深远。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

美国科研仪器平台的共享机制及启示

  美国政府对联邦政府全额或部分出资购置、由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或其它非营利机构运营的大型科研仪器平台要求建立共享机制。这些科研仪器平台可以分为合同采购类平台和拨款合作类平台两大类,二者的政府出资方式、资助目的、出资额度、平台所有权都不相同,所适用的法律规定、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总体

李曙光何传启:科研诚信入教材 补科学道德短板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译的《科研诚信》一书,将成为众多高校科研诚信课程的教科书,第一版印刷定数就突破了3万册。这本书详细讨论了师生关系、署名与同行评议、合作研究、科学记录保存等科学道德规范的细节问题,与人体在生物医学实验中的应用等科学伦理问题。在我国,科学道德规范缺乏系统全面的培养和教育

中国吸引科学家来华寻机遇:“开办实验室的最佳场所”

美媒称,中国的科学研究开始逐渐上升,并且正在吸引科学家从美国搬到中国。就连更多的中国出生的科学家也正从国外回归一个充满新的科学机遇的国度。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6月3日报道,像许多有抱负的年轻科学家一样,何塞·帕斯托尔-帕雷贾来到美国,想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在耶鲁大学,他在尖端实验室工作,与该领域

中国科学影响力瓶颈关键在技术和人

  “提高中国科学的影响力,需要改善科研评价体系,把创新性摆在首要位置,尽快落实高校‘教授治校’,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   近年来,中国科技论文的数量迅速持续上升,引起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科技政策分析家的关注。但中国的科技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影响力又如何呢?

《科学》剖析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08》

该文件为美国制定科学政策的纲领和重要依据 1月15日,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发布了《科学与工程指标2008》(http://www.nsf.gov/statistics/indicators)。这份两年一度的报告是建立在无数研究、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可谓美国制定科学政策纲领性文件。同时

展望2014:大国科研有何新亮点

  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依旧面临增长的不确定性。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大经济体并未放松科研投入。通过科研创新来开发新市场、创造新需求、寻找新增长点、带动稳定复苏已成为共识。进入2014年,全球科研大国的钱会投向哪里?各科研“国家队”又有哪些引人注目的新项目?   美国:“脑计划”进入快车道   美国

中国科技:投入增加 论文翻番

  中国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跃升期,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科学技术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全面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突出优势与增长趋势,分析对比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差距和发展。

施一公:潜规则也不能磨去我的棱角!

  施一公:国内学术界的潜规则,改变不了我几十年形成的人格和做事方式  “温总理,您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国大师级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情。但是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就不可能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该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2010年1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听取科教文卫体

浙大教授揭露美国科研界集体“学术造假”

  今年3月份,科学网置顶一篇博客文章——《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点击量超过两万次,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文中揭示,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竟是实验方法缺陷所致的非特异的假象,却能在美国迅速得到领域内同行的认可与跟进。科学网是一家博客实名制的网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浙江大学教授郭磊。近

多名科学家寄语中国科学报和科学网

  编者按  一张报纸,展卷,传递自然真理,释放创新智慧,弘扬科学精神,记录中国科技蓬勃发展的坚实足迹。  一串网址,点击,探索学术争鸣,交汇知识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华人科学家前进的点点滴滴。  让科学家发声,为科教事业服务,《中国科学报》凭着这份坚守走过了一甲子。回首来时路,我们奋力架起一

《诺贝尔奖的启示》出版:从诺贝尔奖看我国的科学研究

  《诺贝尔奖的启示》,吕淑琴、陈洪、李雨民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定价:48.00元  诺贝尔奖已走过百年历史,在获奖的几百名科学家中,中国本土无一人上榜,这不能不成为国人心头之痛:中国离诺奖到底有多远?与此同时,也有人发出质疑——诺贝尔奖对中国真的重要吗?  在《诺贝尔

范良藻:中国科技走向何方

党管人才是历史实践的必然回归  走高技术跟踪路线30年了,实践证明,不重视基础研究、单纯跟踪将永远落后。发现和发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还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世上事殊途同归是经常有的。当然创新比跟踪难得多,难在何处?是体制问题,还是队伍能力所限?  早在200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王元丰:科学发展挑战人类科研能力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科学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科学知识迅猛增长主要由于下面三个方面因素的推动:1.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研究、学科交叉研究不断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促使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此外,传统学科不断分化出新的分支,孕育出许多新学科生长点。2.研究方法与手段的进步。

中国科协:抵制学术不端,将商请有关部门打击“黑中介”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就《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答记者问  近年来,我国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自2016年“科技三会”召开以来,绝大部分科技工作者都坚守良好的道德操守,潜心研究、奋勇争先,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稳居世界前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就。但也发

高福:释放创造力解决“卡脖子”与“卡脑子”问题

  《院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强调“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性。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我们注意到,您最近主持翻译了《创造力危机——重塑科学以释放潜能》一书,这本书聚焦“

化学担当——记著名有机化学家戴立信院士

   戴立信(1924年—)  戴立信,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平,1947年国立浙江大学毕业。1953年进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任有机所研究员、有机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顾问、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

美杂志质疑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 科技部反驳

  科技部新闻发言人11月8日表示,今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中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科技部认为与事实不相符合。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今年9月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讨论目前中国科

自然出版集团发布里程碑式白皮书《转型中的中国科研》

  2015年11月25日,中国上海 ----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于今天发布题为《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的白皮书,为处在关键发展期的中国科研“把脉”。这是国际出版商在中国推出的第一份该类报告,其依

专家称中国离世界科学中心尚远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科研成果质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步缩小。那么,中国的科研实力是否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何时可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中国在迈向科技大国的道路上亟待改进的问题有哪些?本报约请了几位专家,共同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