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声称:多数癌症应归咎于坏运气而非基因或生活方式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大多数癌症与环境或生活方式并无直接联系。 科学家发现,多数癌症的病因应该归咎于坏运气,而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基因缺陷。 多年来,卫生专家警告称,肿瘤的出现与不良的生活作息,运动的缺乏和继承自父母的基因缺陷有关。 政府甚至发起了“十万基因组计划”(100,000 Genomes Project),试图找出诸多罕见疾病和癌症的病因。 但目前的一项研究显示,多数癌症的主因是坏运气而非糟糕的生活和有缺陷的基因。 研究人员发现,三分之二的癌症由细胞分裂时出现的意外错误所致,而这完全不在我们的可控范围内。 他们还发现,越多的细胞需要分裂以保持健康,则越可能引发癌症。 这是科学家第一次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些癌症比其他癌症更为常见。 这项研究解答了一些疑问,例如,为什么结肠癌比小肠癌更为常见,因为结肠细......阅读全文

《科学》:多数癌症基因突变或因“坏运气”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曾在两年前发表论文说,多数癌症发病要怪“坏运气”,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小。这一结论在科学界引起巨大争议。如今,该校研究人员经进一步分析再次报告说,多数癌症发病确实是因为运气不好。  干细胞分裂时  出现错误  这项于23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称,近

JAMA:最新研究发现22种癌症属于遗传疾病

  哈佛大学科学家与丹麦和芬兰研究员合作进行的研究发现,至少有22种癌症属于遗传疾病,会在家族之间世代相传。  根据这项大型研究的结果,大约三分之一的癌症是遗传的。家族遗传风险最高的包括前列腺癌、乳癌、肺癌和肠癌。科学家发现,如有同胞手足得这些癌症,其他兄弟姊妹得同样癌症的风险会提高33%。这是有史

有关癌细胞的10大真相

  癌细胞是能够快速繁殖再生的异常细胞,这种不受遏制的细胞生长速度会促使组织块和肿瘤的生长及恶化。肿瘤持续生长恶化,其中一些被称为恶性肿瘤,它们可以从一个部位扩散到其它地方。癌细胞于正常细胞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不同表现。癌细胞不会生物性老化,可以持续分裂,也不会响应细胞终止的信号。  以下关于癌细胞十个

关注“致癌物” 各种致癌说是否可靠?

  长期以来,网络流传多种食物、各种版本的致癌说,如"约有1/3的癌症与饮食有关"等。与此同时,有些网文又提出"一些食物可以有效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等抗癌说。癌症的成因和致病原理是什么?形形色色的致癌、抗癌说法是否靠谱?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人人都有癌细胞吗?   【回应】正常人群没有癌

并非接触致癌物就一定得癌症

  长期以来,网络流传多种食物、各种版本的致癌说,如“约有1/3的癌症与饮食有关”等。与此同时,有些网文又提出“一些食物可以有效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等抗癌说。癌症的成因和致病原理是什么?形形色色的致癌、抗癌说法是否靠谱?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人人都有癌细胞吗?   【回应】正常人群没有癌

Cancer Research:国际上如何攻克癌症,写在9个项目里

  2015年10月,英国癌症研究中心提出了抗癌“七大挑战”,并宣布五年内至少投入1亿英镑(约1.53亿美元)用于资助各大抗癌项目,旨在推动抗癌的临床创新。这七大挑战包括了研发预防非病毒性癌症的疫苗、根除由EB病毒引发的癌症、挖掘癌症突变下的基因标签、区分癌症致命与否及是否需要治疗、 制作肿瘤微环境

关于癌细胞的十大事实

  癌细胞是异常的体细胞,它们繁殖迅速,有不断复制和生长的能力。这种生长不受控制的异常细胞就会导致肿瘤的形成。肿瘤能不断地生长,其中有些肿瘤被称为恶性肿瘤,它们可以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有很多的不同点。癌细胞不会像正常细胞一样衰老,具有不断分裂的能力,也不会回应身体发出的

基因检测解码“生命说明书” 全球竞跑基因数据库

  随着华大基因上市临近,基因检测概念再度被关注。  华大基因CEO尹烨曾在公开场合介绍,给基因学家一滴血,能查到生育、肿瘤、感染,从三检合一到N检合一,液体活检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相比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测手段只能检测出已经发生且长成一定大小的异物,基因检测技术的优势在于,在更早的发病初始期,从分子

一滴血可测出癌症驱动基因

  癌症为何可以轻易打倒我们?我们又该如何反击?科学界和医学界一直在努力探索。昨天,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办的第七届“南京肿瘤临床与转化医学论坛暨金陵肿瘤学高峰论坛”在宁召开。参会专家认为,现代癌症高发,除了老龄化的实际问题,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有着很大关系。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等4个院士为肿瘤防治支招

四院士共同探讨肿瘤防治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 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 4月15日,一个普通的周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门诊楼前的广场上却是人头攒动。 一场由该院各科主任以及正副主任医师组成的百名专家团队的义诊活动正在进行,以往可

生物标记物将影响精准医疗等5大医疗领域

  2016年,默沙东和百时美施贵宝的癌症免疫治疗药物Keytruda及Opdivo全球销售额分别为14亿美元及38亿美元,而随着适应症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免疫疗法更多深入人心的试验数据的公布,必将会吸引更多的医生及患者去选择这种通过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方式对抗肿瘤细胞。  上述两个治疗药物的成功,带

基因检测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吗?

  最近,BMJ上的一项系统性回顾和meta分析表明,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人们会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改变行为习惯来避免患病,或变得消极,使生活方式变得更糟。  基因组测序报告解析了一个人DNA中每个A、T、C、G信息,可以告诉你是否携带有基因突变,增加患病风险。但是这种测序服务却回避了一个问题,如果知道

精准医疗有多远

  美国肿瘤研究所(NCI)推出NCI-MATCH计划,将在7月正式招募3000名志愿者进行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NCI-MATCH是NCI-Molecular Analysis for Therapy Choice的缩写,直译过来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分子分析计划”。  该计划将对3000名癌症

朱军:多数淋巴瘤治疗不需要手术

朱军,北大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淋巴肿瘤内科主任       4月11日,在2014北京淋巴瘤国际研讨会上,北大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淋巴肿瘤内科主任朱军教授以淋巴肿瘤为例,向新京报记者揭示了癌症防治过程中,公众普遍的认识误区和科学真相。   肿

改善生活方式对机体健康到底多重要?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助于机体健康,那么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应如何改善生活方式呢?本文中,小编整理了近期多篇研究成果,来告诉大家生活方式对于机体健康的重要性!与大家一起学习!  【1】简单地改变生活方式就能够改善大脑健康 有效应对诸如痴呆症等大脑疾病  新闻阅读:We can ch

于军: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精准医学

  基因产业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今年,精准医学不仅被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精准医学的“排头兵”,基因组学也被纳入“十三五”百大项目名单,要“加速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  对著名基因组学专家、中国基因组学奠基人于军教授来说,基因组学引领的技术应用得到如此重视,既让他感到欣慰———20

肿瘤检测步入千元时代 精准医疗迎来风口期

  中国精准医疗正迅速迎来一次大规模“跳涨”。  7月29日,央视大篇幅报道了“精准医疗”这一时下热门话题,并透露:中国正在筹建自己的人群全基因组数据库和样本库,为精准医疗奠定基础——这一消息被认为是行业政策进一步开闸的明确信号。  7月31日,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下达关于印发《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

免疫疗法可杀死肿瘤:激发身体天然屏障抗癌

  英媒称,新一波利用人类免疫系统的药物可杀死肿瘤,这让人们对药物科学终于即将打败其最大的对手充满乐观,这被形容为终结癌症的开始。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7日报道,如果确实如此――很大一部分仍需要证明――那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开始。  报道称,自从19世纪50年代以来,医生就一直在试验所谓的癌症

神奇的报告:2050年可能没有人会因为癌症死亡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癌症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得益于更好的技术、药物和生活方式,到本世纪中叶,几乎没有人再因为癌症而死亡。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近日在一份报告中称:“得益于生活方式的转变,预防性技术的出现,以及更好的药物和其他

癌细胞会“传染”吗?

  中国癌症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癌症患者数量巨大,仅2015年就新增430万人,死亡280万人。  但在此前学界共识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有底线:只和患者同归于尽,不会传染给周边健康人。  不过,《自然》杂志新近发表的一篇论文展示出让人担忧的新证据:在一种双壳贝类的海洋贝类中存在可传播的癌症,而且这种

研究:地中海饮食可降低子宫癌风险

  此前有诸多研究发现地中海饮食可帮助降低罹患心脏病、中风、认知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还可以保护大脑免受血管损伤。  而最新发表在《英国癌症期刊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BJC)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地中海饮食还可降低女性罹患子宫癌症的风险。 

基因测序:现金奶牛还是潘多拉的盒子?

  基因测序结果的解读成了目前最大的难题,这也是众多科学家不愿意推进其商业化的原因之一。  基因测序越来越具有两面性,一面是被投资者看好,被认为是未来的现金奶牛。另一面则好像潘多拉的盒子,基因测序结果解读不成熟,一旦商业化,解读对用户是陷阱?是误导?目前还能难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第二

PLoS Medicine:子宫内膜癌最新研究进展

  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妇女癌症部的研究人员在11月12日的PLOS Medicin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发现HAND2基因是子宫内膜癌中的一种差异甲基化热点,这个基因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在子宫内膜癌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为一种能够引起全球13%死亡人数的疾病,癌症能够在人体的任何

基因测序科技文章登上《福布斯》封面

  最新一期的美国《福布斯》于2010年12月底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为“基因测序科技突飞猛进”。文章对基因创业企业家Jonathan Rothberg和他发明的功能强大的基因测序仪器做了介绍。文章认为,这项发明可能会在医药、食品、能源,甚至消费产品上的一场革命,由此形成规模可达1000亿美元的

一根软毛刷检测25项健康指标

   一根小小的软毛刷,在一个人的口腔内皮轻轻地擦几下,借助基因技术平台,就可以检测出25项健康指标,进而对人的生活方式和疾病预防给出科学建议。在位于高新区的河北省健海生物芯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已经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公司借助现代化科研平台,在基因健康监测和细胞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可

经济学人:基因检测会成为压垮保险行业的稻草吗?

  让你购买一份基因检测产品,测试会告诉你是否比一般人更容易患有癌症或阿茨海默症,你会接受吗?随着观念转变和基因检测成本的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更愿意回答:是。别小看观念的转变。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刊文,认为这一现象正在成为威胁保险行业的巨大隐患。  曾严格被限制用于医学用途的基因检测现在只

JAMA:10000例样本证实,患癌风险≈精准基因突变+家族史

  近日,一项涉及近10000名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的研究预估了女性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高峰年龄区间。此外,家族史是基因突变携带者患癌的强力风险因子,而罹患癌症风险会因突变部位而异;因此个性化咨询应该结合考虑家族史档案和基因突变部位。  6月21日,剑桥大学科学家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

《科学新闻》:基因体检,昂贵的鸡肋

  基因体检并不比传统的体检更优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比做基因体检重要得多  打着科学旗号开展基因体检业务的美国公司,正受到来自科学家的质疑。  美国国会日前开始对从事基因体检服务的商业公司进行调查。包括23andMe、Navigenics、Pathway Genomics等业界知

美阿拉巴马大学教授访问中科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

Wendy Demark-Wahnefried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  12月7日,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综合癌症中心副主任Wendy Demark-Wahnefried教授应邀访问中科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并作了题为If Diabetes and Heart Disease are

NatureGenetics发现意外的癌基因突变

  科学家们说,他们鉴别出了在近来的大型综合基因搜索研究中被忽视了的一个遗传突变,其存在于大约20%的大肠癌和子宫内膜癌中。因这一研究发现,变异基因RNF43现在被列为是两种癌症类型中最常见的突变之一。  在发表于10月26日《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