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期刊国际影响力再创新高

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了解到,据汤森路透集团发布的2015年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科院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再创新高。其中《光:科学与应用》影响因子提升至14.603,这也是中国主办期刊达到的最高影响因子。 2015年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2014年,中科院期刊国际同学科排名持续提升。国际同学科排名位于Q1区(前25%)的期刊数量由2013年的9种上升至12种,占中国大陆17种期刊的71%。其中,《光:科学与应用》《细胞研究》《分子植物》等3种期刊SCI影响因子位于同学科前10%。中科院期刊在学科排名呈上升状态的有31种,呈持平状态的有38种,共占全院SCI期刊总数的95%。 2014年,中科院期刊影响因子显著增加。由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光:科学与应用》影响因子由2013年的8.476(首个影响因子)大幅提升至14.603,在我国位于Q1区期刊中名列第1位,在JCR收录的86种光学类期刊中名列第2位,在SC......阅读全文

科研聚焦: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

6月5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召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第六次会议,部署处理论文造假工作。会上,科技部通报“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调查结果:集中大规模撤稿不正常也不负责任,不能因个别人否定整个科技人员队伍,将严打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尽管我国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质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远 

中国的科技创新被科研体系扼杀了吗?

  看到本文的标题,人们一定会大吃一惊。翻开今天的中外媒体,充斥的全是中国科技飞速进步,感觉是马上要领导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超越美国,更是让中国人信心爆棚。  这些成就仅从论文统计数据本身角度来看,客观上确实是不错的。坦率地说,我本人是长期对中国的发展持最乐观态度者。即使在很多年前

“不相称”来描述中文科技期刊窘境 引发与会专家深思

我国科技期刊的进步与科研进展相比,是不相称的;我国出版4672种中文科技期刊的进步与302种英文期刊相比,也是不相称的。”9月11日,在北京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第633次学术讨论会上,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院士朱邦芬提出用两个“不相称”来描述中文科技期刊的窘境,引发与会专家深思。 此次会议以“

访《光》主编:科研工匠也能办一流期刊

  做一份高水平期刊一直是曹健林的梦想。历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一直没有放弃。如今,他作为主编的《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以下简称《光》)创刊6年来,已连续4年影响因子达到13以上,在国际光学界排名第三。  长春

曹健林:科研工匠也能办一流期刊

  做一份高水平期刊一直是曹健林的梦想。历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一直没有放弃。如今,他作为主编的《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以下简称《光》)创刊6年来,已连续4年影响因子达到13以上,在国际光学界排名第三。  长春

183名中国学者入选2016全球高引作者榜 | 数据分析

  近日,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发布了2016年全球高引作者 (Highly-Cited Researchers 2016)初步榜单,18个学科领域的183名中国学者上榜,总体人数仅占全球高引榜单的6%,显示我国高引作者比例仍然偏低。但通过学科与单位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富有启迪

中国离国际一流期刊有多远

  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中心,往往也是世界科学中心,这一规律在过去几次科学中心的转移中都被验证。  现在这个规律却出现了偏差。  据Scopus数据库统计,亚洲地区已经超过欧洲地区和北美地区,成为世界上学术贡献最多的区域。然而,这些贡献却大多发表在西方主办的期刊出版平台上。  尤其是对于提供了亚洲最多

诱惑与困惑:“影响因子游戏”该如何继续?

  伴随着科研竞争的日益激烈,如果你正在获取tenure职位、获得基金、评上国家奖或是当选院士的道路上,那么你的一篇最新得意之作发表在哪家期刊比较好呢?论文发表后能否得到较大的认同度和传播率呢?如果你面临着科研选题,哪些期刊的研究情报才是最值得信赖的研究动态呢?一个可供你参考的答案那就是“期刊引证报

李保国:改进评审机制比开发评审指标更重要

  科研工作是一项竞争激烈的职业。研究人员必须达到更高标准才能获得职位职称和研究资金。如今,生态学和进化学领域对研究人员的评价越来越依赖于发表论文的数量、作者排名、论文被引次数、期刊的影响因子等,这些因素正在塑造着学术未来。  近日,中科院西安分院副院长李保国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这样的评估越来越多地

论文发表支出超2万 需经必要性审核(附各期刊版面费)

导读:  1. 科技部刚刚发布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对论文发表费用支出是如何规定的,在哪些期刊上发表论文需要审核,在哪些期刊上发表论文费用不能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列支?  2. 目前期刊的收费标准是多少,以后在哪些期刊上发表论文需必要性审核?  ——————————

七问SCI:与科研人热聊

6月28日,本报刊发《SCI刷屏背后的隐忧:打不破的影响因子“神话”》后引发科技界热议。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以类似问卷的形式设置了七个关于SCI的问题,并广泛发出采访提纲,与多位科研人热聊SCI。 下面,我们摘选出他们的精彩回答。 Q1:会根据SCI期刊热门文章定选题吗? A:会参

七问SCI:与科研人热聊

6月28日,本报刊发《》后引发科技界热议。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以类似问卷的形式设置了七个关于SCI的问题,并广泛发出采访提纲,与多位科研人热聊SCI。 下面,我们摘选出他们的精彩回答。Q1:会根据SCI期刊热门文章定选题吗?A:会参考 需带着一种批判性的观点评估热门文章。热门文章之所以

我国数百种科技期刊已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

  专家指出,不应把SCI、SSCI作为判断评价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   中国科技网北京12月26日电 今天,《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简称《CAJ-IJCR》)对外公布,同时2012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也新鲜出炉。报告显示,我

六个重点!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升级”了

■本报记者 倪思洁 6月22日,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世界一流领军科学家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亟待深化等问题,给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意见。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

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升级”了 四位专家划出六个重点

  6月22日,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世界一流领军科学家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亟待深化等问题,给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意见。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会面临什么方向性变化

优化学术环境:弹性工作等成亮点

  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影响学术创新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相适应的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术自治理念全面落实,学术评价更加科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中国期刊新星《光》 创刊三年影响因子已达14!

   在最近公布的期刊影响因子排名中,《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影响因子13.625,在国际光学期刊中排名第3。这份期刊创刊于2012年3月,仅1年之后就被SCI收录,2014年第一个影响因子就达到8.476,创刊第三年,即2015年又上升到14.603,其后稳定在13以上。  除了收获影响因子和

中国科协研讨:如何让科技期刊不再“多而不强”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载体,但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多而不强,不能满足科研成果产出的需要,也与科研发展的整体水平不相匹配。如何建设一流科技期刊?近日,中国科协邀请了国内部分科技期刊主编、学会负责人,就该话题展开了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科技期刊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也是国家科技竞

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团队两项重大成果同登《Cell》

  2019年开年不到1个月,上海科技大学迎来“开门红”——北京时间1月25日凌晨,国际顶尖期刊《Cell》同时发表了上海科技大学的两项重大科研成果,分别是:上科大免疫化学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率先在国际上成功解析分枝杆菌关键药靶蛋白MmpL3以及“药靶─药物”复合物的三维空间结构,揭示了创新药物杀死

迷信期刊影响因子给高等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对期刊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标准的政策,有关部门也在做出调整,教育部2013年底明确提出评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过分依赖论文。  现在对高校进行考核,以及很多机构在对高校排名时,均把期刊影响因子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期刊影响因子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一般来说,一家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越

徐光宪:办好学术刊物重要性不亚于“973”

  “希望中国办出在国际上站得住脚、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2008年,年近90岁的徐光宪院士在《中国科学》编委会换届时辞去了《中国科学B辑:化学》的主编和《科学通报》副主编职务。   “我年事已高,精力不够,可能会影响《中国科学》的发展,应该让较年轻的院士来承担这个重任

打造一流科技期刊,还需多方发力

  “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已达5052种(中文科技期刊4599种,英文科技期刊330种,中英文双语科技期刊123种),居世界第三位。”23日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正式发布。  “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扩大。但总体质量不高,

科技部重拳出击9项措施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要求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国家科技奖励、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

科学时报: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走向世界

  “强大的前提是中国科技期刊首先要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其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升级”,但“不要简单认为国际合作能够拯救中国科学期刊,文章的学术水平还得靠自己努力”。  近日,自然出版集团亚太区副总裁安托万·博奎特在《中国科技期刊的未来在哪里》一文中,为中国科技期刊支招:“对中国科学期刊来

王鼎盛院士:走出期刊与影响因子的“崇拜”误区

科学成果不是商品,卖得越快利润越高;也不是流行音乐,要每周每月搞排行榜;更不是贺岁电影,全靠一两周的票房。面对科学界论文评价的期刊崇拜与影响因子崇拜的认识误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鼎盛在日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期间直言批评。他是在对国产物理论文和期刊进行详细研究基础上作上述表示的。 量与质的不均衡:

丁洪:握住向高端人才伸出的橄榄枝

  很年轻,却已是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第一批入选者之一。而在此之前,他在美国的一段“辞职”故事,曾一度轰动全美物理界。   在搜索引擎搜集丁洪的名字,可以找到题为China fishing in pool of global talent的一篇英文报道,直译过来就是《中

科技期刊不应重“外”轻“内”

  要真正提升我国科研的国际影响力,仅仅靠一两本刊物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我国科技期刊的体系。  虽然国际上有爱思维尔、斯普林格这样的案例,但现阶段,我们还不能把办期刊看成是纯粹的企业行为和商业行为,还需要从国家长远战略的角度去考虑进行整体规划和政策上的扶持,发挥我们的体制优势,有效地进行追赶和超越。

《植物学报》英文版影响因子升至3.75

  从不被知晓到位列全球排名第12位,影响因子从0.432上升至3.75,短短数年间,一本有着61年历史的期刊实现了“华丽转身”,蜕变为重量级刊物。它的秘诀是什么?   近日,由中科院主管、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共同主办的植物学英文国际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

暴利的SCI产业 缘何让无数科研人员为之打工?

制图:Dom McKenzie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很难找到像学术出版一样匪夷所思的行业:无数科研人员为之免费供稿、审稿,却还要花钱看论文;来自政府资助的科研经费没有让科研人员成为高收入群体,却给出版商带来胜过苹果、谷歌的收益率;订阅费用压得预算喘不过气,高校却不敢不买;同类期刊多如牛毛看似竞争激烈,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