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相容高分子肿瘤靶向磁共振影像探针研究获进展

随着人类对癌症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医疗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预防和早期诊断将是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其中,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已成为当今临床诊断中最有力的检测手段之一,特别是用于肿瘤的较早期诊断,可使治疗成功率有显著提高。然而,尽管MRI的空间分辨率很高,但是单纯使用MRI成像的灵敏度却不高。因而需要使用造影剂来辅助成像,增强信号对比度和提高组织图像的分辨率。如何制备高弛豫效率、生物相容、肿瘤靶向性的大分子造影剂是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近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生物医学部裴仁军团队在基于生物相容高分子的肿瘤靶向的MRI分子影像探针及微小肿瘤早期诊断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可生物降解多糖,生物相容性好,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影像试剂载体。课题组通过将寡聚乙烯亚胺接枝到壳聚糖上,并修饰Gd-DTPA和叶酸分子,制备了大分子MRI造影剂。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证明,相较于临床上使用的小分......阅读全文

生物相容高分子肿瘤靶向磁共振影像探针研究获进展

  随着人类对癌症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医疗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预防和早期诊断将是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其中,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已成为当今临床诊断中最有力的检测手段之一,特别是用于肿瘤的较早期诊断,可使治疗成功率有显著提高。然而,尽管MRI的空间分辨率很高,但是单纯使用MRI成像

新发现!《Nature》子刊:“发光”的纳米颗粒“追踪”癌转移

  借助发光的纳米颗粒,检测微小的肿瘤并追踪它们的扩散情况。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期刊于在线发表一篇文章揭示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有望助力早期癌症检测和更精准的抗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时间和质量。  “我们一直希望,可以实时追踪癌症的发展。”文章作者、罗

荧光探针有助于癌症研究

   Echelon Biosciences公司和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指出使用ATX-Red AR-2作为新的显像剂可有效照亮肿瘤。       ATX-Red AR-2是临床前阶段药物研发中令人兴奋的进步,可使研究人员使用非侵入性、机制特异诊断方法来监控疾病和候选药物。图像化酶自毒素的活性

新型分子影像探针助力卵巢癌精准诊治

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肿瘤,绝大多数患者会经历复发,从铂敏感发展为铂耐药。因此,对于铂类敏感复发的治疗管理尤为重要。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小华教授团队合作,在《欧洲核医学和分子成像杂志》(EJNMMI)在线发表论文,全球首次证实

关于癌症病毒的病理特性

  某些癌症患者存在肿瘤易感基因。如第17号染色体上存在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的妇女患乳腺癌危险性远远高于无BRCA1基因的妇女。某些儿童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白血病等,可见于亲子两代,患者有基因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种遗传性癌症是肿瘤会遗传的最好例征。患者一般发

分子影像学:癌症早期诊疗现生机

  未来将会怎样?为什么我们不能更早地发现重症癌症?为什么我们要在疾病后期花费那么多时间和金钱?“我们应该对病人更好一些!”作为美国分子影像学的权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分子影像中心与核医学科主任Sanjiv Sam Gambhir教授在他的演讲开头提出了几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浅析血管黏液瘤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

血管黏液瘤(Angiomyxoma)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良性肿瘤,因病理所示富含黏液样间质背景中显著的血管成分而得名。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不同有文献将其分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和浅表性血管黏液瘤(Superficial angiomy

癌症普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影像检查影像无肿瘤影像;核磁共振(MRI)无病变图像;放射性核素扫描无放射性浓聚;超声波图像无异常回声;内窥镜检查无发现肿瘤;病理切片检查无肿瘤细胞。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1) 影像检查 身体内某个部位的影像检查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有肿瘤存在。X线检查是医生的最常用的方式,如胸

追踪癌症扩散,纳米探针或比MRI强

  对于癌症治疗来说,防止早期肿瘤扩散十分关键,但也十分棘手,因为大多数成像方法难以检测到小的癌性病变。美国罗格斯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一项新技术,或可解决这个难题。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纳米探针,利用发光纳米颗粒来检测微小的肿瘤并追踪它们的扩散,其效果比磁共振成像(MRI)和其他癌症监测技术都要好。  研

分子影像学探针早期锁定“癌魔”-有望提供健康预警信息

  目前人类对付“癌魔”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早发现,及早进行治疗。那么,有没有一种仪器,可以像血糖仪检测血糖一样,方便快捷地对癌症等重大疾病进行早期预警和诊断呢?辽宁科技大学孟庆涛博士开展的分子影像学探针研究,通过监测癌症等疾病早期在细胞水平上活性标记物的特异性表达,有望攻克癌症这一人类共同的难题。  

超灵敏MRI技术:照亮人体肺部

 人口健康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据我国2013年发布的肿瘤发病率统计年报表明,肺癌是我国目前首位恶性肿瘤,是癌症死亡的头号杀手,目前城市中每4名死亡的癌症患者中,约有1名是肺癌。如何开发仪器进行肺部疾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当前国际医学界和科学界研究的热点。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

癌症普查的临床意义及检查过程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1) 影像检查 身体内某个部位的影像检查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有肿瘤存在。X线检查是医生的最常用的方式,如胸片、X线检查骨骼等得出一系列身体内的详细的图像,可为癌症的诊断提供依据。  (2) 核磁共振(MRI)可得出与CT扫描类似但作用不同的图像,可以提示是否存在病变。 

细胞内硫醇探测新技术——超极化129Xe磁共振

硫醇如谷胱甘肽(GSH)、半胱氨酸(Cys)、高半胱氨酸(Hcy)等在细胞新陈代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癌症、阿兹海默症、帕金森症等疾病中,细胞内硫醇的含量都高于正常水平。因此,对细胞内硫醇的超灵敏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最常用的检测细胞内硫醇的方法是荧光方法,但是荧光的组织穿透性比较低。磁共

细胞内硫醇探测新技术——超极化129Xe磁共振

  硫醇如谷胱甘肽(GSH)、半胱氨酸(Cys)、高半胱氨酸(Hcy)等在细胞新陈代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癌症、阿兹海默症、帕金森症等疾病中,细胞内硫醇的含量都高于正常水平。因此,对细胞内硫醇的超灵敏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最常用的检测细胞内硫醇的方法是荧光方法,但是荧光的组织穿透性比较低。磁共振技

分子影像研究中分子探针技术的应用的领域有哪些?

 1.分子标的照影(molecular-targetingimaging):其将所对感兴趣疾病蛋白质具有专一性结合力之抗体或胜肽,予以标誌萤光、冷光、放射核种、顺磁性物质及微气泡粒子作为分子探针(molecularprobe)并且搭配其互补照影系统如活体光学影像系统(invivoopticalima

南大研发纳米光学探针-可检测癌症转移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蒋锡群课题组日前研发出一种纳米光学探针,可以准确检测体内癌症转移情况。   据了解,在实体瘤中有一种常见现象是肿瘤供氧不足,也叫肿瘤乏氧。乏氧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息息相关,癌细胞的异常增殖会产生局部的乏氧微环境。而蒋锡群课题组研发的纳米探针,对乏氧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以检

癌症普查的检查过程

  癌症普查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直接或间接的内脏检查。在体检过程中,影像检查、核磁共振(MRI)、超声波、内窥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切片检查。

科研人员发明一种无创肿瘤检测评估方法

  记者从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获悉,由该所高欣研究员领衔的团队,新近通过影像组学的应用,构建出一种新的肿瘤生物特征无创评估模型。  利用这种模型,以往必须通过手术、穿刺等侵入手段才能获取的一系列肿瘤病理指标,仅通过拍摄磁共振影像就能获得。目前,这种新方法的有效性已在100多名直肠癌患者身

新型钆纳米颗粒显著增强肿瘤核磁共振诊断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梁高林教授课题组,研究出一种由γ-谷氨酰转肽酶(GGT)诱导的细胞内原位组装钆纳米颗粒的策略,并实现了高强磁场下肿瘤的横向(T2)磁共振成像增强。该成果2019年3月2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纳米通讯》上。  γ-谷氨酰转肽酶普遍存

研究利用磁共振巨噬细胞影像示踪治疗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也是目前治疗难度最高的肿瘤之一。目前临床上胶质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包括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但其总体预后仍不容乐观,5年生存率不足10%,中位生存期仅为12-15个月。如何提高胶质瘤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成为临床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 

FDA批准首个用于数字病理学的全切片影像系统

  近日,美国FDA批准了飞利浦智能网络病理解决方案(Philips IntelliSite Pathology Solution,Pips),这是第一个可以帮助解读数字病理图像的全切片影像系统( whole slide imaging,WIS),也是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该目的的WIS系统。  F

Science子刊封面:癌症纳米医学—从药物传递到影像

  到2030年,癌症预计将会引起全世界超过1300万人死亡,是美国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都在开发有前景的新方法,以提高癌症治疗和影像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包括纳米技术的使用,这种技术能够靶定肿瘤,而避开健康的组织。此外,纳米技术显著提高了磁共振成像(MRI)的灵敏度,所以即使很难

科学家研制成功新型钆纳米颗粒T2核磁共振造影剂

  3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Nano Letter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梁高林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文章标题为γ-Glutamyltranspeptidase Triggered Intracellular Gadolinium Nanoparticle Formation

科研人员利用人工智能为癌症患者无创分级

  记者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与丽水、苏州两地医院合作,新近研发出一种可以与医学影像联合使用的人工智能系统。这套系统与增强核磁共振图像结合,可以在无创条件下为病患完成癌症分级。  癌症分级是指根据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高低、异型性大小及核分裂像多少等病理形态,来确定恶性程度的级别。分级可以

Nature:磁共振影像示踪“特洛伊木马”细胞攻击残余脑肿瘤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多数肿瘤经临床规范化治疗后,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存质量均有较为显著的提升,然而,对于脑胶质瘤而言,对它的疗效在近30年来却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肿瘤患者总体预后依然较差,5年生存率不足10%,中位生存期仅为12-15个月,被认为是目前最难治愈的肿瘤之一。那么,是什么原因阻挡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为肿瘤手术“导航”

   2013年,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John V Frangioni提出,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帮助,未来十年将在肿瘤术中极具应用前景。在中国,MI从实验室走进手术室,已然让这一设想成为现实。  近一百年来,人类获取癌症信息的方法不断创新:从上个世纪初的X射线到70年代的CT,再到

新技术可快速检验癌症病理样本端粒长短

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于2016年7月6日宣布,他们成功研发新方法可以在3小时内检验各种人体组织切片内染色体端粒的长短。 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被一种名为"端粒(Telomere)"的DNA-蛋白质复合体所保护,在部分癌细胞中,端粒的长度会变得极短,因此端粒的长度一直以来被看做是癌症诊断的一项生物

Nature子刊:检测癌症特异性突变的新探针

  来自美国宾州大学,东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apid magnetic isolati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via lipid-based nanoprobes”的文章,研发出了一种新颖的脂质纳米探针方法,可以快速、经济且高效地分离纳米级的胞外囊泡(nE

Nature子刊:检测癌症特异性突变的新探针

  来自美国宾州大学,东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apid magnetic isolati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via lipid-based nanoprobes”的文章,研发出了一种新颖的脂质纳米探针方法,可以快速、经济且高效地分离纳米级的胞外囊泡(nE

科学家研制成功新型钆纳米颗粒T2核磁共振造影剂

  3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Nano Letter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梁高林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文章标题为γ-Glutamyltranspeptidase Triggered Intracellular Gadolinium Nanoparticle 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