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免疫学科单点突破后更需原创思想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CAMS-NIAID感染与免疫联合研讨会上获悉,第17届国际免疫学大会将于2019年在中国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介绍,这是免疫学领域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这充分说明国际同行对我们的认可。中国免疫学研究亮点很多,整体水平提升需加强科学思想的凝练,以及对重大、关键的科学问题的思考。” 曹雪涛说,免疫学是中国为数极少的在国际上有较高学术地位的学科之一,发展很快,论文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二,而且质量也在大幅提升,有的成果填补了国际医学研究的空白,但整体水平提高还需要时间。 他指出,过去我们为了多出论文,国际上出个成果追踪一下马上就拿去发表,但真正原创的东西是需要时间积淀的。现在中国临床病种多,研究资源丰富,仪器设备也不差,经费也充足,是发展的最好时机,只要我们重视原创,更加规范临床研究,就有希望在这一国际前沿领域取得更多成果。 感染与免疫联合研讨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简称CAMS)与......阅读全文

我首次应邀在《自然—免疫学》发表专题述评 曹雪涛撰写

4月1日刚刚出版的新一期国际免疫学领域顶级学术杂志《自然—免疫学》以封面标题的形式,用4页篇幅刊登了由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院士撰写的专题述评《中国免疫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文章报道了我国免疫学研究的整体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了我国十余家实验室各自创新特

曹雪涛:资助基础研究得有点风险意识

   如今,曹雪涛是世界著名免疫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而1991年时,他还是刚刚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一笔3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让他走上了科研正轨。  “那是我科研生涯起步的第一个基金项目。”曹雪涛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术界能够得到科研资金支持的渠道很

曹雪涛院士团队重要研究成果汇总

  【1】Science:南开大学曹雪涛团队揭示hnRNPA2B1识别病毒DNA并促进IFN-α/β产生  doi:10.1126/science.aav0758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识别病毒核酸可触发宿主对病毒的先天免疫应答。这导

曹雪涛院士免疫疗法项目获“陈嘉庚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颁奖合影(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  2016年度陈嘉庚科学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6月1日在北京揭晓,5位中国科学家获此殊荣。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为其颁奖。  获得2016年度陈嘉庚科学奖的项目共2项。其中,《多复变中若干问题的解决》获得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获奖人是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

我科学家发现自身免疫疾病防治新思路和潜在靶标

  新一期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刊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的论文,报道了一种被称为Rhbdd3的蛋白分子能够通过选择性地抑制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细胞因子,从而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该发现为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机制提出了新观点,也为有效防治自身免疫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靶标。

我科学家发现自身免疫疾病防治新思路和潜在靶标

  新一期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刊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的论文,报道了一种被称为Rhbdd3的蛋白分子能够通过选择性地抑制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细胞因子,从而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该发现为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机制提出了新观点,也为有效防治自身免疫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靶标。

我学者发现免疫细胞诱导干扰素产生新机制

  新一期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刊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曹雪涛小组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他们首次发现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能够通过一种被称为Lrrfip1的蛋白分子,识别入侵细胞内的病原微生物DNA和RNA,随后通

香山科学会议讨论免疫学趋势

  日前,香山科学会议第457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免疫学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展开讨论。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会议执行主席曹雪涛院士表示,我国应加强免疫学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研究,让其真正服务于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能够更好地体现免疫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

一文速览丨2019年曹雪涛团队在Science,PNAS发表成果盘点

  2019年,曹雪涛团队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杂志上发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iNature系统盘点一下曹雪涛团队的研究成果:  【1】干扰素-γ(IFN-γ)对于细胞内细菌固有的免疫反应至关重要。 非编码RNA和RNA结合蛋白

2019年曹雪涛团队连发7篇文章,免疫领域获得多项新突破

  自2019年开年以来,曹雪涛院士团队继续在免疫学领域发力,仅在5个月内就发表了7篇文章,其中包括IF>40的顶级期刊,接下来小编带您回顾下这7篇文章。  近期,曹雪涛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353)在线发表题为“Mettl3-mediated mRNA

《细胞》子刊聚焦中国免疫学研究

《聚焦中国》封面  国际著名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近日推出新一期《聚焦中国》(),介绍近年来中国免疫学基础及临床研究的飞速发展,其电子版在细胞出版社及其子刊的网站上均能免费阅读或下载,纸质版则随下月最新一期的《免疫》(Immunity)同时发行。  作为发表在细胞出版社子刊《免疫》上的

研究发现RNA病毒逃逸机体天然免疫机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在最新研究中,获得了RNA病毒如何通过其独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细胞监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结果,并发现了天然免疫识别与调控的新型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Cell(《细胞》)杂志上。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是机体感知与识别外源病原体入

曹雪涛等发现RNA病毒逃逸机体天然免疫机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在最新研究中,获得了RNA病毒如何通过其独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细胞监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结果,并发现了天然免疫识别与调控的新型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是机体感知与识别外源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中国最年轻院士盘点:比颜宁还开挂的科研人生

  2017年8月1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 已经结束, 共选出初步候选人157位。其中 年仅39岁的清华大学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家 颜宁在列 ,成为此次年龄最小的候选人。  在今年的初步候选人中  年龄最大的为72岁  年龄最小的为39岁  近些年院士年轻化趋势不断加强  中国当代科研创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郭军:不能彻底否定免疫疗法

  免疫治疗是治癌五大手段之一  郭军是著名的黑色素瘤专家。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曾经师从我国免疫学领军人物曹雪涛院士做了三年的免疫学基础研究。郭军说,实际上免疫治疗是癌症的五大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全球范围内,公认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五大手段。其中,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曹雪涛专访:谈新冠肺炎免疫病理和治疗启示

  4月9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在《自然—免疫学综述》在线发表了题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对于治疗的启示》的评述文章。  据悉,《自然—免疫学综述》隶属《自然》出版社,会定向向有学术影响力的著名科学家约稿。  此前,曹雪涛已分别于2015年和2019年在该杂志应邀发表2篇综述性评

曹雪涛小组发现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机制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团队发现,Rhomboid蛋白家族成员Rhbdd3分子能选择性地抑制树突状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而阻止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为自身免疫病提出了新型发病机制,也为其防治提出了新的潜在分子靶标。相关研究发表于6月19日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  我国近年来自身免疫病发病率持

科学家发现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新机制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团队发现,Rhomboid蛋白家族成员Rhbdd3分子能选择性地抑制树突状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而阻止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为自身免疫病提出了新型发病机制,也为其防治提出了新的潜在分子靶标。相关研究发表于6月19日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  我国近年来自身免疫病发病率

我国学者提出肿瘤异常生长的“细胞核陷阱”观点

  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事关癌症患者治疗所需的新技术新药物的研发与应用。11日出版的《癌细胞》杂志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研究团队论文。他们发现新型小G蛋白分子RBJ,RBJ异常活跃则肿瘤生长恶化更快,而降低RBJ活性则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提出肿瘤异常生长的“细胞

我国科学家发现肿瘤异常生长新机制

  今天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癌细胞》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研究团队有关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该团队发现一种能够通过在细胞核内聚集、放大促癌信号转导的新机制,而促进肿瘤发生与异常生长的新型小G蛋白分子RBJ,提出了肿瘤异

曹雪涛院士、王青青教授Nature子刊发布免疫新成果

  来自浙江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甲基转移酶Dnmt3a上调HDAC9使得TBK1激酶脱乙酰化激活了天然免疫。这一重要的免疫发现发布在5月30日的《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  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和浙

曹雪涛院士团队发现免疫炎症平衡调控新机制

  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院士团队发现,DNA修饰酶Tet2分子可以通过调控RNA修饰的新方式,促进机体增加天然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以应对病原体感染及其炎症反应。该发现不仅从免疫学角度为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天然免疫机制提出了新观点,也在表观机制层面揭示了Tet2参与基因表达转录后调控的

生命科学:有希望“并跑”和“领跑”的学科

从屠呦呦的青蒿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治疗癌症的新型药物,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研究,实则都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生命科学也被我国学术界视为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学科之一,最有可能实现跟跑转变为并跑和领跑的学科。11月1日至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等单位承办的2016世界生

浙大曹雪涛院士Cell发表免疫学新成果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核糖核酸(RNA)病毒逃逸天然免疫杀伤清除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证实RNA病毒通过诱导Siglec-G,促进RIG-I降解,抑制了先天免疫反应。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1月31号的《细胞》(Cell)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现

最牛博导曹雪涛 曾以硕士毕业论文直接获博士学位资格

  迎来百年校庆,南开校长曹雪涛也发表感言:南开应恢复到当年“北清复开”的地位与影响。虽然履职还不满两年,曹雪涛却可能是与南开大学这所百年名校在气质上最为贴近的一任校长。  他,26岁时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因硕士论文优秀被直接授予博士学位。他,28岁时破格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医学

我科学家解读免疫细胞的应答过程

一旦病毒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如何快速识别并及时启动免疫应答反应以抵御感染和清除病毒?如何调控免疫细胞适度产生免疫效应因子,在有效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不损伤机体正常组织以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这是科学家极为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重要科学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的资助下,第二

发现反馈抑制免疫反应与炎症发生新机制

  新一期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曹雪涛研究小组在免疫识别与免疫调控研究领域的成果。该研究小组发现,免疫细胞膜表面整合素CD11b能够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机制促进天然免疫分子的泛素化蛋白降解,从而负向调节天然

树突状细胞启动“经典免疫”调控机理被揭示

  免疫系统中,成熟树突状细胞像个“起搏器”,让T淋巴细胞“动起来”,启动经典免疫。《自然—免疫学》杂志22日刊登文章揭示了对树突状细胞“起搏”有调控作用的一种蛋白质分子Siglec-G及其作用机理,这项研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团队完成。   据介绍,树突状细胞有不成熟和成熟两

曹雪涛院士最新综述介绍区域免疫

  “核心刊物” 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

干扰素抗病毒可以更“铁腕”

  经过对700余种表观遗传相关分子的筛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甲基转移酶SETD2分子能够显著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相关论文7月27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顾名思义,“干扰素”不直接“消灭”病毒,而是通过“干扰”达到抗病毒效果。它通过两个途径“干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