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盘点2016诺奖得主在Cell期刊发表的论文

2016年10月3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其在细胞自噬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而获奖(陪跑三年,他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10月5日,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获此奖项的是Jean-Pierre Sauvage、Sir J. Fraser Stoddart、Bernard L. Feringa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9月王牌聚焦:诺贝尔奖与中国诺贝尔奖)为了庆祝今年诺奖得主的成就,著名期刊Cell盘点了他们发表在Cell及旗下子刊的一系列科学成果。Yoshinori OhsumiYoshinori Ohsumi is affiliated with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s field is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细胞自噬其实本来也是近年来的热点......阅读全文

盘点2016诺奖得主在Cell期刊发表的论文

   2016年10月3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其在细胞自噬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而获奖(陪跑三年,他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10月5日,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获此奖项的是Jean-Pierre Sauvage、Sir J. Fraser Stodd

线粒体自噬时自噬小体会被dapi染成蓝色吗

自噬抑制剂氯喹使用自噬(autophagy)是由Ashford和Porter在1962年发现细胞内有“自己吃自己”的现象后提出的,是指从粗面内质网的无核糖体附着区脱落的双层膜包裹部分胞质和细胞内需降解的细胞器、蛋白质等成分形成自噬体(autophagosome),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

自噬受体蛋白招募自噬起始相关ULK复合物分子机制

  Nat Comm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中一种高度受调控的、溶酶体依赖的细胞代谢过程,对于维持细胞内稳态以及促进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存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性自噬通过自噬受体蛋白来特异性地识别和降解特定的底物,包括蛋白聚集体、受损线粒体、外源性的入侵病原体等。选择性自噬在众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Cell子刊发表自噬新文章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NIBS)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转运必需内吞体分选复合物(ESCRTs)与一种选择性自噬受体协同作用介导了可溶性货物运输到液泡中。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9月10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杜立林(Li-Lin Du)研究

细胞自噬过程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周转的重要过程。该过程中一些损坏的蛋白或细胞器被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泡包裹后,送入溶酶体(动物)或液泡(酵母和植物 )中进行降解并得以循环利用。

细胞自噬过程

a、吞噬泡噬过程存在于膜的形态变化,体现了膜的流动性特点,a正确;b、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场所,氧气在线粒体中被消耗,线粒体功能退化,氧气的消耗量减少,b正确;c、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维持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c正确;d、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一般都会增强,为细胞提供更多的养分,

细胞自噬工具

就像我们会打扫以保持房间整洁一样,细胞也演化出了一系列“清洁”机制,来维持有序的生命活动。自噬(autophage)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自噬于上个世纪60年代被发现,但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还是在1990年代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做的相关研究。大隅良典也因此获得

关于细胞自噬的自噬形式的介绍

  细胞自噬主要有三种形式:微自噬(microautophagy)、巨自噬(macroautophagy)和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CMA)。  微自噬  定义 :指 溶酶体或者液泡内膜直接内陷底物包裹并降解的过程。  作用时间:多在种子成熟

细菌通过诱导线粒体自噬求存活

  线粒体自噬与感染类疾病有关。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钱友存研究组发现,单增李斯特菌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反应促进自身的存活。相关成果2月2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免疫学》。  线粒体自噬是一类选择性自噬过程,通过特异性降解细胞内受损或者多余的线粒体,完成对细胞代谢水平和命运决定的调控。然

戴海明团队揭示线粒体自噬受体的一种选择性结合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中心戴海明团队在线粒体自噬研究领域取得进展,揭示线粒体自噬受体Bcl-rambo与LC3/GABARAP家族蛋白的选择性结合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Selective binding of mitophagy receptor 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