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首颗碳卫星通过地面应用系统放行检查

11月30日,我国首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二氧化碳反演验证系统(以下简称地面应用系统)通过了卫星发射前的放行检查。 拟定于12月下旬发射的碳卫星以大气二氧化碳遥感监测为切入点,通过搭载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和多通道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两个主载荷,定期获取全球和区域二氧化碳分布图。卫星发射后,将能够对全国各个省份和城市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详细的监测和分析,进而清楚掌握重点省份和区域碳排放量,也将使我国初步具备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依据,提升我国在碳排放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 碳卫星工程由科技部立项,国家863计划支持,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承担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工作,负责碳卫星数据接收并进行遥感资料的预处理;进行高精度的全球二氧化碳的分布反演;建立地基二氧化碳观测系统遥感产品反演精度验证等。目前,地面应用系统成功攻克全球数据快速接收、高精度定标和二氧化......阅读全文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

碳卫星是怎样“炼”成的

  碳卫星很小,但它却是我国迄今为止观测模式最复杂的民用卫星,它通过多种观测模式的组合,让碳排放无处遁形。  碳卫星工程总体副总指挥龚建村表示,要获取高精度的大气吸收光谱,就要依靠碳卫星的主载荷——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别小看这个二氧化碳探测仪,它可是监测碳排放的主力,采用大面积衍射光

揭秘我国首颗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不久,继美、日之后,地球上空的碳卫星“家族”又会添新成员——中国将发射国内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按照设计,在未来几年,它将在太空巡游,通过不断变换观测模式,完成对全球二氧化碳的监测,并借助模式同化技术,最终形成全球碳排放情况的“体检报告”。  其实,早在2010年,中国就开始部

中国成为第三个可以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

   近日,中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数据正式对外开放共享,这也意味着,继美国、日本之后,中国成为第三个可以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  这颗碳卫星由中国自主研制,于2016年12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017年1月12日成功开机,13日转入在轨观测任务模式并获取首批观测数据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 咱行业兴奋点在哪?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分析测试百科网特摘取整理了与分析测试领域相关度较高的内容如下。更多依靠中国装备  《中国制造

监测全球碳排放 中国碳卫星:“我在太空挺好的”

   在距离地面700公里外的预定轨道上,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每1.5小时都会向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传输信号。“它在太空挺好的。”6日,碳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  这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专门用于观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

构建以激光雷达为核心的区域污染立体监测体系

  现在我国大气污染已从煤烟型进入复合型污染时期。大气复合污染主要表现为大气氧化性增强、细颗粒物浓度升高、大气能见度显著下降、环境恶化趋势向区域蔓延。自2012年来,我国中东部,尤其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爆发的灰霾污染,就是典型的大气复合污染。大气复合污染已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

我国标准化体系建设五年规划印发

专栏5 生态保护与节能减排领域标准化重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加强森林、湿地、荒漠、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检测、评价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外来生物入侵预警、生态风险评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野生动植物及濒危物种保护、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环境承载力等领域的标准制定与实施,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八章 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以环保督察巡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落实地方环境保护责任,以环境司法、排污许可、损害赔偿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信息公开,推进

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

今日推荐文章作者为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 著名毫米波专家洪伟教授,本文选自《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发表于《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2016 年第46卷第8 期——《信息科学与技术若干前沿问题评述专刊》,射频百花潭配图。引言随着对电磁波谱的不断探索, 人类对电子学和光学

碳卫星利用高光谱进行全球“碳普查”

  我国首颗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即将发射升空,它将用慧眼一探全球二氧化碳变化的秘密。  “我国还没有这么复杂观测模式的民用卫星,它通过5种观测模式的组合,完成对全球二氧化碳的探测,卫星装载的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有2000多个通道,光谱解析度极高,卫星研制难度极大。”碳卫星首席应用科学家卢乃锰告诉

吕达仁刘毅刘宇:追踪碳足迹

  吕达仁院士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和外国专家交流 资料图片  CFP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艰难地通过了《巴黎协定》。中国在其中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气度。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曾说:排放权就是发展权。中国既要负责任,也要争取平等合理的发展权。   最有

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探全球二氧化碳分布

  再过不久,地球上空,将多一位“中国”国籍的“地球体检师”。  它是我国首颗碳卫星,全称为“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升空工作之后,它将一探全球二氧化碳分布的秘密。  而这个“秘密”,可能是解锁全球气候变化原因的钥匙。  我们常听到“温室效应”四个字。全球气候异常,是否就是二氧化碳的“锅”?

“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

作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原研究室代理主任,蒋筑英曾为新中国填补了光学设计评价领域的科学实践空白。今天,新时代的“蒋筑英们”拓展其研究成果给航天器“擦亮眼”,继承他刻苦钻研、任劳任怨的精神品格,为祖国的科研事业默默奉献着。 蒋筑英1962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随后考取了我国著名光

2007年欧盟科技发展综述

2007年是欧盟解决制宪危机,一体化建设走出低谷,经济社会改革步伐加快,经济保持平稳,主要大国(德国、法国、英国)领导人更替。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入盟,对外积极进取,谋求发挥全球性作用的重要一年;是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计划的开局之年;是欧盟大力开展能源、气变外交,力图借此打

碳卫星成功获取了首组地球“体检数据”

  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已成功获取了首批观测数据,这是我国从太空获取的第一组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高分辨率光谱图  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经过平台测试、载荷加热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有效载荷于1月12日成功开机,13日转入在轨观

三部委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质检总局官网8月5日消息,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信部联合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提出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

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 可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发射升空。  据中科院空间中心副主任、碳卫星工程副总指挥龚建村介绍,该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重点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

科学卫星闪耀太空

  自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我国已初步形成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其中,科学实验卫星从探索无尽的宇宙,到追寻微观粒子和生命起源,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我国诞生最早、家族成员最为庞大,并广泛用于科学探测

吴立新:“透明海洋”拓展中国未来

   吴立新 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大学力学系硕士、博士,留美11年从事科学研究,2005年回国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筑峰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

国家系统布局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等8部门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其中,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据悉,该《规划》是我

解析《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为做好规划纲要的宣贯工作,现以“问答”方式就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总体考虑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任务、重点改革举措等大家可能关心关注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大家增进对规划纲要的了解。  1. 中科院“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经过哪些

解析《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为做好规划纲要的宣贯工作,现以“问答”方式就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总体考虑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任务、重点改革举措等大家可能关心关注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大家增进对规划纲要的了解。  1. 中科院“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经过哪

2010分析测试行业精彩回顾

  2010岁末网友们盘点了很多热词,比如:神马都是浮云、给力(gelivable)、围观、淡定、无压力(鸭梨)、蒜你狠系列、“飞”系列、国考、羡慕嫉妒恨、非常艰难的决定等等。媒体也评出了欧洲债务危机,中国GDP荣升全球第二,西南大干旱,青

专家视点 | 海洋监测与海洋互联信息网业务现状分析

  引言  2010年夏天, 墨西哥湾因石油泄漏导致石油钻塔爆炸, 严重损害周边海洋环境; IBM和Beacon联合研究院曾经共同发起一个项目:计划为哈德逊河创建一个环境监控系统, 把315 m长的河岸线变成一个分布式的水声网络, 进而收集生物、物理和化学信息, 然后统一发送到IBM数据管理中心;此

碳卫星获取首组观测数据

  记者2月23日从中科院获悉: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已成功获取首批观测数据。  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经过平台测试、载荷加热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有效载荷于今年1月12日成功开机,13日转入在轨观测任务模式并获取首批观测数据。 

2016北京科学技术获奖成果过半"海归"参与 80后占三成

   4月26日,2016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180项成果荣获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7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93项。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技术创新成果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成果显著;民生领域科技成果全民共享;重大疾病科技攻关成果带

贺克斌院士:我国“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与难点

  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是,PM2.5问题还没有完全彻底得到解决,污染防治刚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远。与此同时,臭氧水平不断升高,成为空气污染治理的新难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11月26日举办的“ 2019中

多部门共同制定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

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