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OST数据中碳星的研究获进展

碳星是一类特殊恒星,它的光谱中表现出强烈的碳分子吸收带特征。近日,河北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纪伟、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崔文元和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刘超等人发现碳星在特定的谱指数空间有着独特的分布特征,结合新发现的碳星红外颜色判据成功且高效地从LAMOST DR2恒星光谱库中挑选出了894颗碳星样本。这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一个高纯度碳星样本星表。该工作已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ApJS)上发表。 碳星大气层中碳的含量要高于氧,在碳星大气中这两种元素首先结合形成一氧化碳,消耗掉大气中所有的氧,只留下自由的碳原子和其他的原子结合,使得碳星的大气层充满了类似“煤灰”的分子,而观测人员看见的则是醒目的红色,因此碳星明亮且容易辨认,在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研究中通常被人们用作距离的示踪体。另外,对碳星光谱特征的观测有助于从星系光......阅读全文

“碳星”成功发射,中国首颗碳星如何研制而成?

8月4日,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简称“碳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标志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正式服役。  该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抓总研制,将广泛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大气环境监测和气候变化中气溶胶作用研

十年磨一“星”,中国首颗碳星如何研制而成?

8月4日,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简称“碳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标志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正式服役。 该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抓总研制,将广泛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大气环境监测和气候变化中气溶

LAMOST数据中碳星的研究获进展

  碳星是一类特殊恒星,它的光谱中表现出强烈的碳分子吸收带特征。近日,河北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纪伟、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崔文元和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刘超等人发现碳星在特定的谱指数空间有着独特的分布特征,结合新发现的碳星红外颜色判据成功且高效地从LAMOST DR2恒星光谱库中挑选

拉曼光谱免费数据库

拉曼数据库在物质鉴定和化学分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关于拉曼数据,我们一般会关注两个峰的位置,分别是D峰和G峰。D峰和G-峰均是C原子晶体的 Raman特征峰,分别在1350cm-1和 1580 cm-1附近,D峰反应的是晶格的碳缺陷,G峰反应的是材料的碳化程度。I(D) / I(G) 是 D峰和G峰

碳碳单键,碳碳双键在红外光谱中有振动吸收吗

有的。碳碳单键在1300-1500cm-1,双键在1600-1700

碳卫星利用高光谱进行全球“碳普查”

  我国首颗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即将发射升空,它将用慧眼一探全球二氧化碳变化的秘密。  “我国还没有这么复杂观测模式的民用卫星,它通过5种观测模式的组合,完成对全球二氧化碳的探测,卫星装载的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有2000多个通道,光谱解析度极高,卫星研制难度极大。”碳卫星首席应用科学家卢乃锰告诉

国内首家低碳三星酒店明年落成

  近日,天津圣光集团与万豪国际酒店在天津蓟县圣世宫别墅举行隆重签约仪式。据悉,双方联手打造的五星级圣光万豪酒店将成为中国第一家绿色三星建筑饭店,亚洲首席低碳主题酒店,全球首家全程碳足迹记录酒店。   酒店建成后,将交具有一流酒店管理经验的万豪国际酒店进行经营管理。业内专家认为,这次签约仪式标志着

植物根系碳输入对非根际土壤碳库贡献的全球定量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67.shtm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一环。土壤碳主要来源于植物根系碳输入(Iroot),但相当一部分Iroot进入土壤后会通过根际微生物呼吸、淋溶和动物啃食等过程快速流失(

中国草原年产生碳汇1300万吨成为重要固碳库

  记者从此间召开的中国草原论坛上获悉,目前中国草原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年均吸收二氧化碳约21.7亿吨,年均碳汇约1300万吨,草地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巨大的“固碳库”,碳汇功能明显。   据了解,碳汇主要是指森林、草原、湖泊等生态系统从空气中固定二氧化碳的净增量。生态环境良好和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系统是碳汇

世界目前最大碳信息库加速全球化

  《自然》杂志官网在近日的报道中,介绍了全球目前最大的放射性碳信息库—加拿大考古放射性碳数据库(CARD)的最新进展。该数据库由加拿大负责维护,目前拥有来自70个国家的7万份放射性碳数据记录,管理者正在将之优化至完全开源状态,最终让世界各国团队都能向主数据库提交核心数据。    借助放射性碳,

世界目前最大碳信息库加速全球化

  《自然》杂志官网在近日的报道中,介绍了全球目前最大的放射性碳信息库—加拿大考古放射性碳数据库(CARD)的最新进展。该数据库由加拿大负责维护,目前拥有来自70个国家的7万份放射性碳数据记录,管理者正在将之优化至完全开源状态,最终让世界各国团队都能向主数据库提交核心数据。  借助放射性碳,科学家可

中国高寒湿地首次开展泥炭沼泽碳库调查

  记者7月26日从青海省林业厅获悉,目前该省已启动泥炭沼泽碳库调查,这也是中国高寒湿地首次开展泥炭沼泽碳库调查。  据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广民介绍,泥炭地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湿地类型,占全球沼泽湿地面积的50%至70%,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而它储存了全球30%的土壤碳。  

LAMOST光谱巡天数据提出4500多颗早型星的参数星表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郭彦君与合作者,基于LAMOST(郭守敬望远镜)低分辨率和中分辨率巡天数据精确给出了4500多颗早型星参数星表,为探索早型星及其演化规律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数据资源。  早型星主要由光谱型为O、B型的恒星组成。它们质量大、光度高,在现代天体物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大质量早型

研究基于LAMOST光谱巡天数据提出4500多颗早型星参数星表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郭彦君与合作者,基于LAMOST(郭守敬望远镜)低分辨率和中分辨率巡天数据精确给出了4500多颗早型星参数星表,为探索早型星及其演化规律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数据资源。  早型星主要由光谱型为O、B型的恒星组成。它们质量大、光度高,在现代天体物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大质量早型

土壤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库研究获进展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环境研究室在土壤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近日,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论文第一作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

紫金山天文台证实在富碳星拱星包层中探测到硫化硅脉泽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龚龑等通过国际合作研究证实在富碳星IRC+10216的拱星包层中探测到SiS(1-0)脉泽。该研究成果近日以SiS in the circumstellar envelope of IRC +10216: maser and quasi-thermal emission

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智库网络建立-被寄予厚望

  时值2014年全国低碳日“低碳中国行”主题活动期间,“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智库网络”于近日在“第二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宣布正式成立。   “希望‘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智库网络’服务于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服务于碳交易试点工作,服务于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为建设绿色低碳美丽中国做出贡献。”国家发改

联合国建全球土壤数据库-绘制地球“碳差别图”

7月2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宣布,一个新的全球土壤数据库已经建立,该数据库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土壤现有和未来的生产能力,提高人类对土地所具有的吸收和存贮碳的潜力的认识,同时也便于开展土壤退化评估,分析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粮农组织表示,迄今,在农业方面控制温室气体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植树

热带森林恢复中植被和土壤碳库变化研究获进展

  热带森林是重要植被和土壤碳库,其土壤碳库与大气碳库相当。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热带森林经历了大规模土地利用变化,约有一半的热带森林被砍伐变为农田或次生林。因此,了解这一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碳库的变化对准确估算森林碳库功能的变化至关重要。传统观点认为热带森林转变为次生林或人工林后,其植被碳

武汉碳交易系统年内上线-将建排放因子数据库

  武汉碳减排协会发布消息称,作为国家确定的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的武汉碳交易系统今年内将全面上线。   武汉碳减排协会会长程致舜说,交易系统技术层面的准备已经完成,不同物品在各环节的碳排放量都可以清楚地查询到。   据介绍,根据与法国波尔多市签署的友城合作协议,一个中法温室气体排放试点评估项

研究揭示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与变化特征

  近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研究团队对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估算进行了优化创新研究,揭示了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特征、历史变化和未来趋势。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Global Change Biology)。  据了解,湿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

红外光谱为什么没有表示碳碳单键的振动吸收

一般同核双原子对的振动在红外光谱上都很弱,而且结构越对称红外活性越弱,所以C-C碳碳单键在红外光谱上表现不出振动吸收峰。同理,C=C,C≡C在红外光谱中几乎观察不到吸收峰。类似的,如O2氧气,N2氮气等,都没有红外吸收峰。相对而言,在Raman光谱中,同核双原子对的Raman活性很强,会有较大的Ra

羰基和碳氧单键红外光谱

当然不一样。羰基的红外吸收峰在1680~1750cm-1(红外图谱的单位一般是厘米的负一次方,“-1”应该是上标的,不过百度知道里的上标打不出来)。这是个很常用的图谱。而碳氧单键,由于是单键(羰基是双键),共振所需的能量较高,其红外光谱的共振吸收峰应当比羰基的吸收峰的波数高。

杨元合小组发现冻土区土壤碳库变化大尺度证据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杨元合研究组的一项研究发现,过去10年间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土壤碳库在以一定速率显著增加,土壤碳的积累仅发生在下层土壤,并且主要源于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上述结果证明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土壤是个显著的“碳汇”。该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研究发现磷供给调控土壤有机碳库的氮介导机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615.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磷素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组的科研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下,研究发现磷供给调控土壤有机碳库的氮介导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

甘肃陇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选矿厂尾矿库发生泄漏

  针对近期发生的甘肃陇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选矿厂尾矿库溢流井破裂致尾砂泄漏事件,环境保护部启动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程序。  11月23日晚,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甘肃陇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选矿厂尾矿库溢流井水面下约6米处的拱圈盖板破裂,导致溢流井周围尾矿浆流入太石河。污染物随太石河经西汉水已进入陕西略阳县境内

碳碳键碳氢键在红外光谱中图中有谱线吗

C-C键一般较弱,不拿它来作为分析的对象。只有像芳香性的芳环的C-C键才会有用。饱和C-H键一般在2900-2800的位置出峰;不饱和C-H一般为3000-3100出峰,还是比较特征的。

地理资源所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碳氮库影响研究获进展

  可持续发展的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对于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华北平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都有固持作用的保护性耕作正在被广泛的采用,但其适用性也需要重视。过去对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碳氮库影响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土壤30cm以内。这种只在表土层的研究可能会产生倾向性结果。   中科院

研究揭示氮沉降下真菌对热带森林土壤碳库的调控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小良站)站长、生态中心研究员王法明团队,基于小良站长期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揭示了氮沉降增强真菌驱动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固存的潜力及其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功能生态学》。  真菌是凋落物的主要分解者,驱动植物源碳向土壤的转运,因

研究揭示氮沉降下真菌对热带森林土壤碳库的调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058.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小良站)站长、生态中心研究员王法明团队,基于小良站长期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揭示了氮沉降增强真菌驱动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