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科学家发现病原菌全新致病机制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源超领导的科研团队日前取得一项关于作物疫病发生机制的突破性成果,揭示了病原菌攻击宿主的全新致病机制——“诱饵模式”。这是人类首次在更精准的层面认识这类严重危害植物的病原菌分子机理,为改良农作物的持久抗病性提供了新方向。 近日,《科学》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病原菌是一类能够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目前已发现的病原菌有160多种,是全球粮食、食品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威胁。由于这类病害发病快、变异快、流行快,防控一直较难。 通过对一种重要的病原菌——疫霉菌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在入侵植物的早期,疫霉菌向细胞外分泌糖基水解酶XEG1攻击植物细胞壁,而植物则利用水解酶抑制子GIP1抑制其活性。在进化过程中,疫霉菌又获得了XEG1的失活突变体XLP1,以诱饵“DECOY”的方式干扰抑制子GIP1,与糖基水解酶XEG1协同攻击植物的抗病性。 该成果第一作者马振川博士打了个比方:糖基水解酶XEG1相......阅读全文

病原菌攻击植物时会使出“诱饵模式”

  声东击西、诱饵模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类战争中的兵不厌诈竟然会在低等生物体中上演。1月13日凌晨,美国《科学》杂志以研究长文形式在线发表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团队的一项关于作物疫病发生机制的突破性成果,揭示了植物与病原菌的世界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么简单。  疫霉菌引起的作物疫病就像“植物瘟疫

病原菌攻击植物时会使出“诱饵模式”

  声东击西、诱饵模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类战争中的兵不厌诈竟然会在低等生物体中上演。1月13日凌晨,美国《科学》杂志以研究长文形式在线发表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团队的一项关于作物疫病发生机制的突破性成果,揭示了植物与病原菌的世界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么简单。  疫霉菌引起的作物疫病就像“植物瘟疫

我国科学家发现作物病原疫霉菌致病新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1225022,31430073)的资助下,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以“A paralogous decoy protects Phytophthora sojae apoplastic effector PsXEG1 from a host in

我国科学家发现病原菌全新致病机制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源超领导的科研团队日前取得一项关于作物疫病发生机制的突破性成果,揭示了病原菌攻击宿主的全新致病机制——“诱饵模式”。这是人类首次在更精准的层面认识这类严重危害植物的病原菌分子机理,为改良农作物的持久抗病性提供了新方向。  13日,国际知名学术杂志《科学》(《Science》)在

王源超:从冷门项目入手带出热点团队

   49岁的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源超领导着一支在国际同行眼中既感到“可怕”又让人“兴奋”的团队。  一项报告显示,近5年,作物疫病领域发表在影响因子10以上学术杂志的18篇论文中,该团队贡献了5篇。他们最近发现的病原菌攻击植物的全新机制“诱饵模式”,作为该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在国际顶级杂志美国

南京农大在作物疫病发生机制方面获突破性成果

   1月13日,美国《科学》杂志以研究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源超团队关于作物疫病发生机制的突破性成果。该成果揭示了病原菌攻击宿主的全新致病机制“诱饵模式”(DECOY),为病害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新方向。据悉,该期刊每期仅发表两篇长文。这是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近一个月内在《科学》上发

中国科学家发现病原菌全新致病机制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源超领导的科研团队日前取得一项关于作物疫病发生机制的突破性成果,揭示了病原菌攻击宿主的全新致病机制——“诱饵模式”。这是人类首次在更精准的层面认识这类严重危害植物的病原菌分子机理,为改良农作物的持久抗病性提供了新方向。  近日,《科学》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病原菌是一类能够入侵宿

植物博士与他的“军备大战”

  夏天的南京酷暑难耐。在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实验室,一个原本两年前就能顺利申请毕业的博士生还在专注于手中的实验。  他是导师眼中“成天‘泡’在实验室里想问题的家伙”,是为数不多的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在读博士生。他,就是马振川。  “大海

“哨兵”兼“战士”:植物细胞膜上的守护者

疫霉菌导致的大豆根腐病严重威胁大豆高产稳产。南京农大供图 植物大战病原菌的“军备竞赛”中,细胞膜识别受体作为监控病原菌入侵的“前哨”,能够激活植物体内多层次的防卫系统,产生对病原菌的抗性。自1994年在国际上被首次鉴定以来,它作为抗病受体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然而近30年来,人们对其如何被激活

“哨兵”兼“战士”:植物细胞膜上的守护者

  植物大战病原菌的“军备竞赛”中,细胞膜识别受体作为监控病原菌入侵的“前哨”,能够激活植物体内多层次的防卫系统,产生对病原菌的抗性。自1994年在国际上被首次鉴定以来,它作为抗病受体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然而近30年来,人们对其如何被激活、发挥抗性的作用机制并不了解。  9月21日,清华大学教授